APP下载

肠系膜脂膜炎的螺旋CT诊断

2019-08-14刘亚萍帅木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6期
关键词:脂肪组织包膜肠系膜

张 军,刘亚萍,邹 颖,帅木兰

(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CT/MRI室 安徽 安庆 246004)

肠系膜脂膜炎(MP)是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伴有局部较广泛或局限性脂肪变性、坏死和纤维化。早期为异物巨细胞和泡沫巨细胞的浸润,晚期主要为纤维组织的增生、纤维化及钙化,可引起静脉血管和淋巴管的阻塞,病人大多无症状或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部分患者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另外,此病还与自身免疫、腹部手术、感染、尿道结石、糖尿病等有关[1]。现收集我科自2015年1月—2019年5月24例MP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0~84岁,平均61.3岁。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者9例,合并肝癌、乳腺癌及右侧甲状腺淋巴瘤恶性肿瘤3例,合并糖尿病2例,胆道尿道结石者4例,2例有手术史。15例无任何症状,行上腹部其他检查偶然发现,其中有2例较轻微病例,正常窗宽观察未发现,窄窗观察发现;本组中有3例行增强扫描。

1.2 设备与扫描参数

24例患者,平扫21例,增强扫描3例,采用联影16排多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管电流210mA,管电压120kV,层厚5mm,层距1.0mm,螺距1.0,重建间隔1.5mm,矩阵512×512。增强扫描,碘佛醇100ml(320mgI/ml)、生理盐水20~30ml,经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速率3.5ml/s,于29秒、60秒及90秒行三期扫描,且薄层重建后进行MPR后处理。扫描范围自膈肌至盆腔。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病变位置、累及的范围,结合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观察、分析、分型,做出判断,重点观察“假肿瘤”、“脂肪环”、“小结节”及“梳齿”征。

1.3 CT诊断标准

CT诊断依据主要有几点:起源于根部的孤立性局灶性淡片状或较大束带样假肿瘤状、与周围肠管界限清楚的软组织包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病变区血管周围的圆形或椭圆形脂肪密度影;肠系膜血管周围小点状上密度结节,结节较小,一般不大于1cm;部分病变并肠系膜大血管扩张,末端血管变细和或侧枝血管增多,走行略僵直,病灶可轻度推移邻近肠管,但不浸润肠壁。

2 结果

CT诊断炎性渗出型14例,脂肪坏死型7例,纤维化型3例。24例中,发病部位均以小肠系膜根部为中心向外发展、延伸,整体呈淡雾状和束带雾状表现,CT值约为-10~-68,正常人约为-82~-101HU,两者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病变组织CT均值约高5HU,三期扫描,基本相同,判别基本无强化,增加值,考虑为肠壁强化及血管内造影剂所引起容积效应所致。24例中,有一例见多发斑点状钙化,考虑为静脉血栓形成与机化。CT征象见表1。

表1 CT分型、征象、累及部位

3 讨论

3.1 MP的临床表现

MP是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2-3]。本组24例,有症状者9例,占38%,症状表现无特征性,主要有上腹部轻度隐痛或不适,部分伴有轻度腹胀。CT表现肠壁柔软,均无小肠壁水肿及肠道麻痹扩张、积气表现[4]。其所引起的症状,可能与肠系膜血管及淋巴管及内脏神经的受压,或小血栓形成所致的肠管缺血、蠕动及吸收功能减弱有关[5]。体格检查多无阳性发现,本组有5例,腹部可隐约扪及质软包块、压痛及反跳痛,阳性体征21%。有4例局限性小范围病例,2例调整窗宽窗位后才发现病变。故,灵活运用窗技术阅片,对发现此类疾病很有必要。

图1:假包膜、结节征;图2:假包膜、脂环征;图3:假包膜征,包膜较均匀;图4:轻微病例;图5:见多发钙化;图6:增强扫描,脂环、假包膜、纤维索条、无强化结节

3.2 MP的CT特征

MP一般发生在小肠系膜,密度不均且左右不对称,左侧空肠多见,且大多发生于空肠系膜,病灶密度高或略高于周围腹腔内脂肪,呈烟雾状[6]。其形成可能与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肪组织水肿、变性和坏死有关。本组病例中,有3例灶内可见多发小结节,大小不一,最大直径约0.4cm,增强扫描呈轻度或无强化。病理上,小结节为淋巴样组织结构。另外,本组病例中,累及肠系膜的范围、程度、包膜的厚度大多不同,作者认为,这可视作病变发生的时间及程度的不同。CT分期诊断,初期为炎症渗出期,表现为肠系膜密度的增高、浑浊,呈淡雾、毛玻璃样,无或有较薄的假包膜形成;中期为脂肪细胞的液化、坏死期,CT可见病灶内出现纤维索条,大多呈现假包膜;晚期为纤维化期,病灶出现明显的纤维及肉芽组织,CT呈现软组织小结节、假肿瘤表现,且可出现静脉血栓、侧支循环及钙化。

“假肿瘤”征是MP的常见征像。显示为炎症外周的包膜样结构,大多呈细线样(本组16例,占67%,)厚度较均匀,且均小于3m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肿块的边缘距离肠壁的距离、肿块横径均不相同,故此包膜可看作是疾病范围局限的表现。本组“假肿瘤”征出现16例,与Ferrari等的报到相近。“脂肪环”征表现为环绕肠系膜血管或小结节周围,密度与腹腔正常脂肪密度相同的低密度影,为灶内残余正常脂肪组织,本组9例(占38%)。“假肿瘤”及“脂肪环”征的出现具有特征性。另外,还常见梳齿征,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增多,呈较均匀排列,类似梳齿状表现,这可能与血管束受压,导致侧枝循环建立有关,本组仅有1例。

3.3 MP的治疗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MP的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包括肠系膜萎缩,炎性反应和脂肪纤维化三期。病理上由坏死、退变的脂肪组织、噬脂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细胞和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组成,可见出血、钙化和血管内血栓形成[7]。原因虽不尚不明了,目前的共识认为主要与感染有关,属良性病变,症状轻微,一般无需治疗;并有不适者,可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进行治疗。有作者总结了与恶性肿瘤、炎症、手术及尿路结石等疾病的的关系。本组有3例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乳腺癌、肝癌及右侧甲状腺淋巴瘤),占13%,有4例合并有尿路、胆道结石,约占17%,有手术史、糖尿病史各2例,各占0.8%。所关联的病例均无明显差异性,也可能与此组病例数不多有关,随后将继续观察总结。

3.4 鉴别诊断

淋巴瘤或淋巴肉瘤:其主要表现为与肠系膜内较大的不规则肿块,包绕但不侵犯血管,可推移周围组织结构,增强扫描可强化[8];血管脂肪瘤:依据血管和脂肪组织含量的不同,增强扫描,脂肪组织可有轻度强化。无假包膜和指环征,肠管可轻度收推压;腹膜后纤维化:位置较MP靠后,包绕腹主动脉,易紧束输尿管致尿路积水,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腹膜假性粘液瘤:男性原发于阑尾,女性原发于阑尾或卵巢,种植在壁层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的低度恶性肿瘤,手术不易清除,易复发,主要表现为腹腔满布大量胶样蛋白的疾病,且一般伴较多腹水;腹膜间皮瘤:CT表现腹膜不均匀增厚,可形成不规则肿块,密度较高,增强扫描可强化,肿瘤常见侵犯肠系膜、大网膜,可沿系膜血管浸润,至血管破坏,可引起大量腹水;肠系膜囊肿:肠系膜囊肿可能与肠系膜淋巴管扩张或者创伤、炎症等有关。CT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的囊性水样密度影,CT值可等或高于水,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壁可有强化,囊内成分无强化;肠系膜癌肿浸润:病变范围较广,且可见大网膜、脏壁腹膜及其他脏器的浸润,边界模糊,无假包膜征;另外,还需与胰腺炎、憩室炎及结核性腹膜炎所引起的肠系膜炎症及增厚相鉴别。

猜你喜欢

脂肪组织包膜肠系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癌旁脂肪组织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分析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