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滨区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2019-08-13白玉亭

山西农经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

白玉亭

摘 要:近年来,汉滨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0-012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1  汉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1  经济平稳增长

近几年,汉滨区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人员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加快了优势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经营、融入到经济活动,实现了“把人留住、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1-3]。

1.2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汉滨区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联合互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家,累计达到54家;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67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4个,市级示范农场48个,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生力军;累计培育合作社1 8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7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3个,入社3.4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17%,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1.3  产业脱贫取得实质性进展

结合区域实际,汉滨区规划布局6条产业发展线路图,重点发展畜牧、茶叶、魔芋、核桃、蔬菜等5大特色主导产业及其他优势小众产业。按照“产业覆盖、精准帮扶、利益联結”的工作思路,为所有贫困村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提升产业效益,产业脱贫效果明显增强[4]。2018年,汉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约43亿元,主导产业净收入占农民经营净收入的72%以上,产值占汉滨区农业总产值80%以上,产业带动贫困户13 790户43 272人,户均产业增收4 600元,优势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汉滨区累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培育产值2 000万元以上园区22个,其中包括阳晨、忠诚等产值过亿元的区级航母型农业园区4个。通过劳务、带动产业发展、土地入股分红、财政资金入股按固定比例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随着园区建设规模扩大和提质增效,效益提升引领功能逐渐凸显[5]。

1.5  订单销售解决产业后顾之忧

全力抓好农产品市场销售工作,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汉滨区农产品主要销售到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山东、湖南、贵州、广东等地。2018年,1 333.3 hm2高山露地辣椒产量达3 980 t,内外市场各销售了一半,仅此一项,2 73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 000余元。2018年9月19日在汉滨区五里镇白马石村,成功举办了“硒引神州辣响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近30家外地客商签约汉滨区富硒农产品,扩大了安康区富硒蔬菜的知名度,为汉滨区富硒蔬菜产业跻身外地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1.6  “三变”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牛鼻子”,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按照确权、量权、赋权、活权工作要求,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切实盘活农村撂荒土地和闲置资源资产,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规模化发展、集体股份化合作[6]。二是统筹整合资金,推动资金变股金。在确保财政项目支农资金性质和用途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推行“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政策。在脱贫攻坚期内,以股金形式投入“三变”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资金瓶颈。2018年投入“三变”改革资金5.21亿元,覆盖所有贫困村。三是按照“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模式,采取“企业帮带、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等4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务工、技术服务、同步同业、生产托管、反租倒包、电商帮扶”等8种方法增加收益。政府投资建成22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每村年均收入60万元;组织124个贫困村入股产业园区、家庭农场、社区工厂,带动1.46万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 500万元;组织45个深度贫困村以成本价购置商业用房异地置业,年保底收益400余万元。

2  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汉滨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比例较低,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成本高、难度大。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对养殖、蔬菜、魔芋、食用菌、中药材、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严重短缺。

3  发展对策

3.1  培育新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完善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体系,组建茶叶、核桃等产业联盟,优化组合,抱团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三品一标”认证和名优品牌创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产业效益。大力推进乡村农业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推出“慢生活”“乡土味”“趣体验”等旅游热点,把中心城市40万市民休闲消费需求留在汉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使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营主体,给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带来新的增长点。

3.2  突出一业一龙头,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围绕汉滨区6条产业线路图,打造“一条河、一条沟、一道梁、一面坡”的集中产业带,落实“一业一龙头、一名领导负责、一套班子服务”的工作机制,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3  拓宽外部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多样化增收

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形势下,农民就业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应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技术“含金量”。进一步推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盘活农村经济,为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多机会。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破收入短板

对个体农户经营给予担保贴息、减免等扶持,搭建金融惠农、支农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提升对农村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3.5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和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工作。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产业发展、服务创收、资产盘活、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改革红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牟秋菊.浅析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业经济,2018(1):80-82.

[2]王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鸡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安红霞.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19):382-386.

[4]李遵忠.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0):24.

[5]孔贵宝.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时代经贸,2018(28):68-69.

[6]吕顺.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及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0):10-11.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