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善价值观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索

2019-08-13陈惠卿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友善道德与法治价值观

陈惠卿

摘 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与“友善”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对应了自我友善、同伴友善、师长友善、社会友善、自然友善等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友善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情境性、榜样性、实践性原则,动之以情,树之以范,导之以行,励之以评,促进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友善;价值观

价值定乾坤。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小学生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根据统编版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编排内容不难发现,这两个年级的内容都和“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天然结缘,特别适合在这两个年段进行“友善”价值观教育。

一、友善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的结合点

友善,就是友好善良、友好互助、与人为善。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升华,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凝练,更是与人交际的基本准则。

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友善价值观教育可以分为自我友善、同伴友善、师长友善、社会友善、自然友善、世界友善等六个层次。

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包括“我和大自然”“我爱我家”“我们在一起”“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绿色小卫士”等板块的内容。这些内容和自我友善、同伴友善、师长友善、社会友善、自然友善紧密结合。比如,《我们在一起》所呈现的内容有这样几个主题:我想和你们在一起玩,请帮我一下吧,分享真快乐,大家一起来合作。这几个主题对应了同伴友善。《我爱我家》这一单元呈现的主题有: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这三个主题分别对应了自我友善、师长友善的相关内容。一年级的《我和大自然》和二年级的《绿色小卫士》照应了“自然友善”这一层面,二年级《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对应的是“社会友善”這一层面。

二、友善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落实友善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首先,有助于小学生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前,独生子女的这一代,是家庭中的中心,备受宠爱,相当一部分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与人为善、友善待人的品质在这一代学生身上较为稀缺。而这个时期的小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还没有稳固,但是也在初步形成期。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友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些中华美德值得传承,也必须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浓缩为“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

再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个别中小学校园存在一定的校园欺凌现象。在小学融入“友善”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友善待人”的观念,防治校园欺凌现象,促进校园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三、友善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的教学原则

1.情境性原则

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直接的灌输、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体验,获得情感,生发出内驱力。因此,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耳濡目染,获得熏陶。

2.榜样性原则

榜样具有强大的力量。道德模范人物,以其特有的崇高形象,崇高的品质,具体可触的事迹,让人心生敬佩之心,向往之心。榜样的事迹能够感染人,激励人,催化人,促使人学习其先进事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切实的榜样,让学生感到亲切可学,进而得其志,仿其行。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唯一途径。道德切忌说教,说教往往苍白乏力。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会获得情感体验,才会获得情感意志,才会转化成道德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行动,关爱他人,友善待人,通过道德行动,铸就道德品质。

四、友善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的教学策略

1.动之以情,唤醒“友善”

“知情意行”是道德形成的一般过程。“知”是知道,是知识,是道理。从知道到行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其中,“情”是动力。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行动的原动力。在友善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教学时,教师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对“友善”的向往。

比如在教学《家人的爱》单元中“家人的爱藏在哪里”这一主题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记录爸妈对自己的关爱等活动形式,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心。让学生在关注父母的过程中,转换视角,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片段中感悟父母浓浓的爱意,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我们的班级》“团结友爱的同学们”这一主题时,教师通过“我的好朋友”“他(她)帮助了我”“有你真好”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唤醒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感受同伴带给自己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对小伙伴的感激之情,为友善同伴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主题时,教师通过故事讲述、视频观看、调查访谈、生活回忆等方法,感受到家乡有很多关心自己的人,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美好,从而对这些人心生敬佩之情。

2.树之以范,坚定“友善”

道德品质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其中必定会经历各种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时机,强化道德情感,巩固道德行为,坚定学生的“友善”行为。

前文说到,榜样的树立、模范的带头,能够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这是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所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寻找、树立“友善待人”的榜样,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强化,形成较为稳固的“友善待人”的行为图式。

一般来说,身边的榜样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通过评选身边的“友善星”,及时发现身边的优秀同学,通过广播、班刊、黑板报、校园电视台、学校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在评选中固化行为,在学习榜样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力量。

3.导之以行,践行“友善”

行动,是道德品质的最终目的。引导认知,激发情感,最终是希望学生真正友善待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实际的行动,践行“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根据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引导学生行动时,需要教给具体、形而下的行动方法及步骤,切忌只是提出“你们要善待他人”等空洞的要求。

在教学《我们的班级》这一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表达自己对班级的喜爱:大家一起来设计如何布置自己的班级;大家一起动手来装扮;我为班级送盆栽;赠送图书等。这些活動,具体可操作,不但让学生在实际的行动中获得体验,而且知道应该如何去善待他人,关爱集体。

自然友善是友善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爱护自然。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中“我能做些什么呢”这一主题时,教师提出“为了保护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这一话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认为可以让爸爸妈妈少开车、过年的时候不放鞭炮、多种树、少用纸等活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净化空气出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清晰了自己的行动路径,为养成良好的自然友善开了好头。

4.励之以评,稳固“友善”

学生需要正面激励,激励能够让学生充满力量,投身到具体的友善行动当中。评价是激励的一种重要途径。

对友善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可以通过家长、教师、学生等不同的主体,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价,实行多元评价。

过程评价,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友善这一价值观形成中的表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方式。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言行举止,积“善”成德。教师也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星级学生评比”也是另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评比,调动学生参与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热情高涨,稳固“友善”。

五、结语

友善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是“融入”,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内容,找到对应点,有机结合;链接生活,适当拓展;挖掘素材内涵,适时提升。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讨论、交流、行动、反思中唤醒友善,提升道德。

参考文献:

[1]王艳芳.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J].知音励志,2015(23).

[2]张洪高.关心德育模式与体谅德育模式之比较[J].基础教育参考,2003.

[3]袁锐.由独白转向对话: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4).

[4]郑云凤.想想政治教育论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6).

[5]郭静.情影视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8).

[6]王桂玲.走心方能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微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4).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友善道德与法治价值观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