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2017-01-16韩巍岩
韩巍岩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决定着教育对象的素养,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项使命的完成情况,师德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决定着国家百年盛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建设,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而道”。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要以这八个字为价值准则,形成与高校教师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以“爱国”为核心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关系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影响的倾向,存在着遵从西方话语体系、宣扬西方价值观、推崇西方文明成果等现象,所以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1.1高校要激励教师在工作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激励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体现爱国主义;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高校教师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讲授现代文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体现爱国主义。这些行为都应该的得到肯定和支持,促使教师自觉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
1.2高校要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要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以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度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基本的国情到国际的热点、从专业发展的历史到专业发展的前沿、从基本理论的阐述到具体实践的应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等等,教师在教学和交流中如果能时时体现着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取得诸多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以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敬业”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坚定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的灵魂,需要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有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职业理想淡漠、爱岗敬业精神弱化等问题,所以高校要使教师有敬畏之心和进取之行,以“敬业”为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存有敬畏之心,怀有对高等教育工作强烈的职业光荣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三、以“诚信”为基础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高校教师在多重的利益驱使下,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数据失真、论文抄袭、收受钱物等情况,在教学中存在人情分、金钱分的现象,所以高校加强教师个人的诚信修养教育的同时,把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发挥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作用,以“诚信”为基础来夯实高校教师的职业基石。
3.1高校用制度建设构筑诚信防火墙。制度建设是诚信建设的保障,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积极进行制度建设,高校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和文件作为制度建设基础,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制度规范,针对学术造假、金钱分等诚信缺失的教师应严格处理,使教师的失信成本可以威慑到教师的言行,避免教师无视失信成本,不仅破环教育环境而且对教育对象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3.2高校用有效监督构建诚信约束网。高校的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使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约束力与外部压力有机结合,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网,监督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如,在高校教师招生、发展党员、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具体工作中,学校牵头组成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立体监督网络,进行监督,并且使师德监督结果公开化,与教师的物质利益、名誉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惩戒各种诚信缺失行为,进而杜绝这类行为。
四、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教师的和谐环境
“友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标准,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态度。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中应以“友善”态度去处理,防止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大学里和谐的人文环境。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教师为维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诋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所以高校要培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和建设友善校园氛围,以“友善”为条件构建高校的和谐环境。
孔子曰:仁者,爱人也。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触动灵魂,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出动学生的灵魂,才能有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才能发挥一名教育者的教育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真心地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师德建设则是永恒的课题,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师德建设,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使高校教师不仅一名合格的公民,更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其言行符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 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3]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49.
[4]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5]王树荫.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7.
基金项目:本文为沈阳工程学院校内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建设及其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Y2014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