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阅读
2019-08-13刘颖
刘颖
摘 要:语文学习即听、说、读、写。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文章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同时还是提高个人素养,及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文本入手,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加强语篇整体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阅读 学习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145-01
1 熟悉文题,理清文脉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在文章阅读的基础上,思路要清晰,主要内容要理解,重要的词语要去体味和推敲他们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叙述与描写和说明以及议论和抒情在阅读中的表达方式。正确的区分什么是实写、虚构,并且了解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要学会阅读科技文章,能领会文章中所体现的精神与思想。阅读一些议论文的时候,要正确的区分什么是观点、材料,要学会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想作出判断。欣赏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具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会理解作品的意义,从而获得对人生和社会以及自然的有益启示。对一个文章或者作品,能够后更具它的含义和背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对文章中出现的的情景和形象,准确说出说出体会,仔细品味文章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文字。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要加强学生抓时间线索的能力,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动作作为依据,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特别是人物最后的结局,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蕴含在人物最后的命运中;阅读议论性文体的文章,就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大要素,看作者运用了那些论据,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要向读者表白怎样的观点或态度;还有一类,就是说明文。说明文就是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抓住要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或者是逻辑顺序,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常包含大量的事实,只要把握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了解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对文章整体就不难把握。在阅读时,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列出与文章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数据、表格、提纲等,这样就能使文章的脉络变得十分清晰了。所以,明了文體,方便问题的解决。
2 以“本”为本,提高素养
阅读常取材于课外。所以最终的结局是老师忽视课本,学生更是认为课本无用,每篇课文学习,学生都是“蜻蜓点水”。而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语文学习即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基本素养包括能适应实际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还包括对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人文精神的审美能力,以及在接触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倾向、个性倾向、审美倾向、价值观等。语文是学科课程,教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我们执教者和学习者似乎都忘记了课本的这一重要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所以读书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具有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它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用它、学生更要学它。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课本则是课程的“肉体”。课本是语文课的主体部分,所选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还包含着真、善、美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学生就要借助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习语言,在读课文中理解语言,在读课文中积累语言,在读课文中感悟思想感情,在反复品读、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民族文化,接受美的熏陶。所以学生阅读不能脱离课本,要以“本”为本,绝不动摇。这是因为“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丢开了课本的语文学习,就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不可以本末倒置。我们要“因文制宜”,抓住课本,上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基本方法的新型课。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制定系统的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比如:感受性阅读法、理解性阅读法、欣赏性阅读法、和比较性阅读法,精读、略读、跳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习惯出能力,因此,语文课还要致力于学生良好阅读课文的习惯,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习惯的训练、查找字词疏通课文的训练,圈点批注、读思结合的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写心得、做摘抄的训练,背诵精彩语段的训练,读后作归纳总结的训练。总之,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概括、整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阅读的思想。当前,阅读教学费力而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整体阅读的指导。阅读教学应从整体到局部,而不应断章摘句,做片面的分析,更不能生硬的给出结论,让学生死记答案。因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文章体裁不同,况且,许多文章的脉络也不是清晰可见,所以记住答案对没有见过的文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并且字词的意思是由句子统帅,而句子的含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段意又离不开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所以阅读理解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和结构。熟读课文方能更接近作者,更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理解文章局部的意识和能力,做到不同的要求,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求在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统领之下,找到更全面、更简洁、更明了的答案。
4 泛读名著,培养语感
重视课外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并且明确提出阅读的要求,帮学生制订阅读的计划,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进行督促检查,以保证对课外名著阅读的质量。学生好书读得多了,积累自然丰富,不仅理解、分析能力提高了,就是写作水平也会见长。
综上所述,从文本入手,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加强语篇整体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学生的语篇解读能力、信息把握能力以及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