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2019-08-13李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作用

李响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社会,独立字数能力是较为重要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若是人才缺乏独立自主能力,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为受到阻碍。高中生作为我国的后备力量,應当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本文将对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中的作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生  独立自主能力  作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126-01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少会关心学习以外的事项,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上较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面临一些突发情况时往往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当让高中生们关注到学习以外的时期,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教师应当带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学生自发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1   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实践活动是较为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要求或者带领之下,到社会中进行参与的活动。高中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能够提高解决突发情况的能力,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高中生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社会,从而将自己打造为更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无法全程照料学生,学生只能自行去解决一些突发情况,这就会使得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分别是社会、实践以及活动。社会指的是,这一项活动必须是社会的构成部分,是社会上必不可缺的活动,它是脱离于学生家庭以及校园生活的,只有参与到社会中,才能让高中生们看到平常难以看到的东西。实践指的是,高中生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身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才能够将自己打造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活动指的是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不应当是毫无秩序的,而应当是一种有组织性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整性与规范性[1]。

2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中生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应当明确这一意义,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自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指的是学生不依赖他人帮助,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多种能力,进而达到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首先,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加强高中生对于社会的认知[2]。高中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指的是他们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作出推测的能力。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社会行为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社会的认知仍旧不够充分,这就致使他们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难以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带领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从而积极促进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

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学生大多数时候都被列于倾听的位置上,这就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同时,又由于校园生活的主要角色为学生与教师,这种人际关系十分简单,所以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了关键的内容。表达能力从具体上来讲,又可以被划分为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无论是哪种能力,都是当今社会最为需求的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它是一个人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能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会需要自行用语言去与他人沟通,他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会实现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实现表达能力的提高。社会是一个较大的整体,它是由人构成的系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依据语言与文字来完成,若是高中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那么他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就会受到种种阻碍。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同样也离不开这两项能力的支持,教师应当明确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3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

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展较为不顺利,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认知所导致的。因此,教师重新树立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并且在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教师应当遵循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原则。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并且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去强制学生做事,而是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将自主性充分发散在整个活动流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进而实现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应当遵循全员性的原则。部分教师虽然成功的组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少部分学生未能融入到活动过程中,他们在活动中十分不积极,这就导致教师的目的难以实现,教师应当想办法让全部学生都能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确保目标的实现;再其次,教师还应当遵循指导性的原则。部分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个人之力难以解决的因素,这时候,教师也不应当直接给予学生答案,而是应当为学生从旁点拨,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从而促进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还应当遵循创造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在原有的问题上加以创新和突破。

4   结语

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林旺,王晓俊.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江西省独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5(23):172-173.

[2] 林条颖.浅谈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8):56,58.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作用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