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中幼儿教师多样化奖励方式探究
2019-08-13郭倩
摘 要:在当前赏识和激励教育成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表扬与奖励作为一种正面肯定的评价,被广泛运用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多样化奖励方式,从而提高奖励的有效性。
关键词:奖励 多样化奖励 探寻 展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67-01
人类行为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 这在心理学上源于个体渴望得到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1]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幼儿因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他人(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并且幼儿阶段存在强烈的“好孩子定向”的心理需要,他们很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在集体教学中,教师一个小小的奖励也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1 多样化奖励方式理论基础
1.1 行为主义理论供给
从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奖励是一种特殊的强化形式。桑代克认为,学习是由试误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如果一个动作伴随着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况下会增加这种动作重复的可能性。斯金纳认为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两种形式,正强化是一种增强反应发生频率的一种方法,即在一个要求的行为出现后,随即加以奖励或者提供正面的结果。[2]
1.2 个性系统的独特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个性与人类其它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共性,但其共性是与差别性、独特性同时存在的,例如,人与人之间能力有高低之分,气质、性格有显著的不同。个性系统是共性与独特性的辩证统一,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一方面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共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独特性,要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确立合适的教育目标,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运用奖励时也应该如此。
1.3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镜像自我”的提出者库利认为,个体是把别人当成“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3]在幼儿时期,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尤其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体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会根据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师以及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所以,在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对自己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2 多样化奖励方式的探寻和展望
2.1 在某一情境中,对幼儿采用多样化奖励方式
基于奖励的理论依据,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样化的奖励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以下是一则案例:
S老师组织中班幼儿健康活动“好吃的水果”,老师先让幼儿讨论并大胆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S老师对积极讨论的花花说:“花花,你最喜欢的水果是西瓜,并且说出了西瓜的味道和形状,你说得很对,老师也喜欢西瓜。”在随后的集体发言中,老师对幼儿进行了集体的口头表扬:“小朋友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水果,刚才你们都说得很棒!”小朋友的信心被激起,热情地参与到游戏中去。接下来的“水果蹲”游戏中,亮亮小朋友表现很好,而且反应较快,老师随即对亮亮击掌鼓励,并摸着亮亮小朋友的肩膀说道:“亮亮小朋友的反应很快哦!”老师在课堂后的总结中,对幼儿整体进行了“口头表扬”,并说道:“小朋友们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明天哪位小朋友说的好,老师就奖励一朵‘小红花。”
案例中的老师,使用了口语奖励(口头表扬)、动作奖励(摸摸肩膀)、物质奖励等奖励方式,[4]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
2.2 对不同个性幼儿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并且人的个性系统具有独特性,奖励应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独特性,因人而异。对性格懦弱的幼儿,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激励式的奖励方式,多肯定幼儿的长处,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于性格高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教师的奖励要慎重得当,如果教师的奖励过度,可能会养成幼儿不良的性格。
案例一:军军是个性格胆小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他在幼儿园很少说话,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也很少参加。一次,在绘画课上,军军画好了一幅画,小声说道:“老师,我画好了”。A老师走过去,摸摸军军的头,“恩,军军画得真好看,他给房子涂上了蓝色,这种颜色搭配得很好看!”军军高兴的笑了。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总是“照顾”军军,鼓励他大胆参与到活动中去,军军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案例二:中班有几个孩子,总是很调皮,但是他们在课堂中却总是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夸几句,这几个孩子就会没完没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后来,他们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就会说:“你这个问题回答的不错,但是,你还可以更好”。老师用激励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表现不是因为自己聪明,而是因为自己努力的回答问题,自己还可以再努力,表现的更好。
2.3 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
根据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的差异性,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应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概念不理解,并且认知发展能力较差,因此对小班幼儿主要以物质奖励为主,老师给幼儿贴一个“小红花”或许“五角星”,或者教师亲自给幼儿折一些折纸(如蝴蝶)奖励幼儿,这些实物的奖励会起到激励幼儿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于奖励不仅满足于物质奖励,他们对精神奖励更为渴望,老师的一个微笑、点头都对幼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海荣.浅析课堂赞美的艺术--以宋运来老师的《新编乌鸦喝水》为例[J].青年时代,2014,24:75-75,77.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8.
[3] 鹿玲玲.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0:11.
[4] 伍友艳.幼儿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6:40-44.
作者簡介:郭倩(1994-),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