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型农业迎来千亿级市场
2019-08-13陶陶然
文/陶陶然
是否吃饱喝足,吃得有机,就意味着身体营养足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个亿。这一引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隐性饥饿问题,正是由于某些矿物元素、维生素的长期摄入不足或者营养失衡而产生不良的症状。
在全球化、城镇化和收入增长等多重驱动下,营养型农业在人们热盼中走来,因为它解决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温饱需求,还有人体营养健康的需要,而相关产业也迎来广阔市场。
能量过剩与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问题,在2014年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其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营养不良,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所称之的隐性饥饿,它指的是长期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健康受损。这届大会给营养不良下了新的定义,既包括传统的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还包括超重和肥胖。
事实上,在我国营养不良与不合理膳食已是一个共性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膳食习惯的改变,多盐、多油、多糖以及宅生活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
统计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日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成人的食盐推荐量(小于6克);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又远高于推荐量(25-30克)。
与此同时,居民的谷类消费量却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达到32.9%,而《膳食指南》中推荐的上限值为30.0%。这些偏离平衡膳食原则的食物消费模式,导致我国慢性病近年来呈快速上升态势,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率超重率与日俱增。
通过对我国多个地区成人饮食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大豆制品、水产品、蛋类、奶类、坚果等,人们的摄入严重不足。2017年的一份调查发现,我国超过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其中约40%的国人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调查还发现,血压异常、高血压的人,膳食多样化指数一般都比较低。
吃的鸡鱼肉蛋多了,却吃出了一身富贵病。一边在健身房燃烧我的卡路里,一边又面临着营养不良,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健康营养方案亟待落地。
人们可还记得“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这句话,这是2007年我国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口号。10年后的2017年,国家卫健委又启动了以“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题的第二阶段行动。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出台,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国人健康影响因素。标志着我国健康事业正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
全谷物带来营养+
康以食为健,要改变隐性饥饿的现状,专家认为,必须进行食谱结构调整,首先补齐平衡膳食的短板。
在新诗创作的基础上,闻一多在1926年第57期《晨报副镌》上发表第一篇唐诗研究论文《英译李太白诗》,讨论李白诗歌翻译的信、达、雅问题,却不忘对小畑薫良的选诗辨伪,也质疑译者的选诗标准。估计彼时,闻一多已经萌生了补订《全唐诗》之念。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教授杨晓光曾指出,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谷物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础,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最经济、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在结构调整方面,要增加全谷物、杂粮、杂豆、薯类产品,增加乳制品、大豆制品和富含ω-3的植物油产品,增加水产品和水果;同时,减少猪肉食用。
这其中,全谷物备受关注。
什么是全谷物?难道我们平时吃的米、面等不是全谷物吗?这里面就是有个误区。
事实上,谷物籽粒由胚乳、胚芽和皮层三部分组成。全谷物是指出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对于口粮来说,通俗点来说,就是保留米、小麦的全部籽粒。
现实却是另一种景象:为满足或迎合消费者亮白、好看的感官体验,大米厂家往往将富含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的谷皮碾去,具有多种矿物元素、营养丰富的胚芽往往也会在加工过程中脱落。到了最后我们吃到的大米只剩下了胚乳——这个由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组成的部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制谷物。这种过度精加工导致谷物籽粒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和膳食纤维大量丢失,无法被人摄取到。同时,也间接造成了大量谷物被浪费掉。
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脂肪含量很低,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消化起来需要更多时间,可延长饱腹感;全谷物、薯类和杂豆的血糖生成指数也远低于精制米面。
正可谓眼睛也会骗人的,精细白看到得不一定是最好;全谷物,不好看的却保留全面营养。虽然随着科普,国人对于全谷物食品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有关营养教育的缺失、一些厂家片面的宣传以及口感问题,全谷物食品的普及推广和接受程度并不高。因此,全谷物消费首先需要我们对全谷物有个全面的认知和接受。
当前,消费者关注度较为集中的三种谷物为玉米、薏米、小米,除此之外,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十大好谷物品类还有全麦粉、糙米、燕麦、高粱米、青稞、荞麦、藜麦。
营养型农业,为健康护航
与全谷物消费理念变革一起,另一场营养型农业改造也正在扑面而来。
这一项目名叫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200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启动。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源头入手,培育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健康功能因子的农作物新品种,并让农产品中的某种元素从富含变为定向含有,满足人体的个性化精准营养需求。
10多年来,通过育种技术与营养科学等相结合,科学家们不断筛选、培育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2004年到2009年,围绕提高铁、锌和维生素A三种微量营养素的目标,在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四大作物上展开强化。
2010年以来,项目进入第二阶段,新增马铃薯、番茄、白菜、黄瓜等作物,并将目标元素扩展到叶酸、花青素、抗性淀粉等营养素及健康功能因子上。
如今,高叶酸玉米、高锌小麦、高锌大米、高β-胡萝卜素甘薯……多种富含微量营养元素、具有特定功能的农产品正一个个亮相。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20多个富含铁、锌、叶酸、维生素A原等微量营养素的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新品种。同时,强筋专用小麦、富硒马铃薯等种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高叶酸玉米等功能型农产品相继进入市场。
比如,高叶酸玉米,单个玉米叶酸含量约为200微克,每天食用2个就可以满足世卫组织推荐一天的叶酸需求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食用果腹时,也摄入了特定的叶酸营养。相对于其他克服营养健康不良问题的手段,如服用复合维生素片,食疗相结合,食用方便且安全,人们也更易接受。在此基础上,食疗一体化产业也风生水起。
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之所以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事实上就在于绿色、高品质、营养健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供给不足,也预示着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在2016年指出,未来应该加快发展生态高值型功能农业,推进“绿色/有机+功能农业”的新业态。他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中国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功能农业的占比2020年将达到1%,2030年10%,2050年50%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营养型农业也被认为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农业转型升级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它把农业从吃饭产业变为健康产业,具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百姓增寿的三增效应。
此时,一种营养大米应运而生,然而这种大米并非天然营养型大米。2010年,市场上曾出现营养强化大米,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将铁、锌、钙、维生素等营养素喷到普通大米上面,混合、干燥后制成;另一种是将优质大米碾碎,然后按中国大米营养强化推荐配方的规定配比,将6种营养素为与米粉混匀,再通过模具压制,制作成大米形状。
由于营养型农业还是个新鲜事物,且具有较强的跨界属性,不仅需要农业专家参与,还需要卫生、营养健康、经济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共建。从种子培育研发、食物消费推广到农产品流通,营养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还需迈过多道坎。另外,如何使营养型产品的有效成分既达到营养需求,又在一个安全范围内,也需要行业标准。
有关专家也指出,转基因技术是营养育种领域最有效的一种技术,但涉及伦理、法规等各方面的限制,应用十分有限。据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已启动面向2035年的食物营养纲要编制工作。这部纲要将把食物生产、膳食消费、营养需求一体化考虑,更突出精准施策,全面联动。
由此展望,在我国农业由增产导向加快转向提质导向的背景下,营养型农业可持续、易推广、综合效益高、受益人群广,未来市场必定是一片广阔的市场。 因为,它满足的不仅是农民增收的愿望,更是护航中国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