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猪养殖猪肉供给系列报道(二) 规模化养殖稳定生猪产业
2019-08-13
文/本刊记者 王 玺
五谷丰登粮为先,六畜兴旺以猪为首,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面临非洲猪瘟疫情、环保等新形势挑战。中国生猪产业的生产、消费结构、猪肉贸易等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我国猪肉价格暴涨。
2020 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我国生猪产业现况如何?未来影响又有几许?老百姓能不能够锅里有肉过小康……这些问题让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纷纷聚焦生猪产业。
生猪产业创伤中洗牌
2018 年非洲猪瘟重创我国生猪产业,28 个省(市、自治区)受到影响,其中东三省、黄淮海地区、豫北(西)等地影响尤为严重。在近十年中,今年最为特别,受非洲猪瘟、进口关税、环保禁养、企业规模等相关方面的影响,我国生猪产业波动很大。
据农业农村部对400个监测县的数据显示,2019年7月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都比去年同期减少近三分之一。9月,种猪数量下降了38.9%,母猪下降26.5%,生猪数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1%。全国生猪量骤降、猪价暴涨,生猪产业被推到了风口上。
全国范围内,每个地区生猪量下降幅度不同,有些地区生猪量相对较多,但因受非洲猪瘟疫病传播特点的限制,各地间调运生猪风险大、问题多,无法像以往一样以多补少去调运生猪。这对依赖外省调运生猪的省份而言(如浙江省),屠宰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对于一些养猪大省(如山东、河南)来说,受非洲猪瘟影响,国家加强了对中小型屠宰厂的监管,这让大型规模化的屠宰加工企业屠宰加工量大幅增长。
全国大范围的猪价上涨,让各方势力纷纷紧盯生猪产业,这其中也包括正大集团、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以及禾丰牧业等。据汇丰银行预计,在未来的10年里,大多数生猪散养户将退出市场,而每年生产5万多头生猪的养猪公司的比例将上升,占到全国生猪的40%以上。未来10年,预计国内主要上市猪业公司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7.38%上升至30%。
非洲猪瘟和生猪量骤减加剧中小型农牧、屠宰企业积贫积弱,大型农牧、屠宰、食品企业凭借产能优势和生物安全防控上的实力,趁热打铁,扩张了更多的市场。禾丰牧业公司董事长金卫东对外表示,未来十年,公司将与合作伙伴共同实现年出栏500万头生猪、生产1000万吨饲料,打造世界级农牧食品企业。
从全国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一边着力恢复生猪产能,一边进一步压缩中小规模屠宰场的生存空间,生猪养殖散户退市加快,相关大型企业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大型规模化的生猪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建成。
规模化养殖已是大势
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愿景,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只有建立现代生猪产业布局,推动养殖体系从“小、弱、散”向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从影响环境向环境友好转变,流通体系从“运猪”向“调肉”转变,才能从有效地提高供给量,减少生猪产业不合理的大幅波动,维持猪肉在合理区间内波动,让市民买得起,又让农民收入好。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就今年10月份生猪生产形势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回应生猪生产形势相关问题时表示,随着扶持生猪生产各项利好政策的落实落地,加上市场行情看好,10月份,能繁母猪环比增长0.6%,这是自去年4月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首次增长。
这其中,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5%;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7%。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全口径统计一共有1.3万家,规模猪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在这次生猪产业大波动中,规模化的生猪养殖不论是从产能、疫情防控、还是市场份额上均表现出色,全国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恢复的速度较快。
这样的情况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文利看来,也是早在意料之中。《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国家对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早有预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此路径。
从成本角度来看,不考虑饲料原材价格变动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投入规模化的生猪产业,还能使产仔率和出肉率提高,病死率降低。使得养殖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对于企业来说,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经过再布局的生猪产业会更具发展空间。
今天,中国生猪产业比起发达国家仍旧落后,不管从经济效益、环保以及市场需求来看,打造规模化的生猪产业布局,急需我们推动生猪产业升级,让养殖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推动生猪行业信息化、智能化,通过新式规模化养猪,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生猪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