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滕华涛每一次尝试都是有趣的

2019-08-13一劳

东方电影 2019年8期
关键词:江洋堡垒科幻电影

今年年初,《流浪地球》成功地让观众开始期待,国内可以出现更多更高制作水平的科幻电影。临期上映的《上海堡垒》的导演滕华涛说:“大家都知道,这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类型。所以怎么开始这件事,当时真的是一片空白。它从准备之初就和我以前拍喜剧、情感类型的电影不一样,所以我们真的是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学习。”

文/一劳

上海,再遇见

“我们生活在一个战火连天的世界,母舰一步步摧毁人类的家园。上海,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也是最终的战场。”《上海堡垒》开战版预告片的一开始,几句旁白便引出了故事的关键词—未来、外星文明、科幻。电影宣布定档暑期,观众在期待的同时也提出了看似合理的质疑:滕华涛,一个拍爱情片的导演,是谁给他勇气去拍科幻片的?

提出这个问题的观众大概忘了,在拍爱情片之前,滕华涛是凭借《双面胶》《蜗居》《王贵与安娜》等家庭题材的电视剧出名的。当年,当他宣布自己要执导一部电影时,也有人像现在这样问他:“一个拍电视剧的导演,谁给你的勇气拍电影?”但《失恋33 天》上映后引发的话题讨论,将质疑声覆盖再吞没。而当年他回应质疑的话现在也依旧有效:“我觉得我们这代电影人有责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朝着更工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上海堡垒》这部电影,据滕华涛说会把一整个上海呈现给观众,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设定也将结合实景,带给观众最真实的体验,“会和大家产生非常紧密的联系”。原著作者及编剧江南称,将上海选为最终战场的原因有三个,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是国内所有城市中少数可以被称为大都会的城市。“它不光聚集了人,还聚集了人的情感和欲望。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作一条条线,无数的线汇聚在城市里,就像洪涛巨浪一样,而小城镇里的线可能就像小溪一样,简单得多。所以当我们在对抗未知文明时,要用人类的高密度聚合形态—城市—来对抗他们。”

#电影《上海堡垒》幕后照

虽然滕华涛不是上海人,也没在上海生活过,但他却执导过不少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除了这次的《上海堡垒》,过去当他还只是个电视剧导演时,与六六合作编剧的多部电视剧均取景上海。滕华涛表示,他对上海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非常感兴趣,比如穿着职业套装的人从高楼大厦走出50 米左右就能遇见一个穿睡衣的人,这是非常生动的画面。

当然这并不代表滕华涛只看那些在上海创作的剧本,比起故事发生地,他更注重故事本身,只有喜欢了才决定去拍。以前有人拉着滕华涛,让他帮忙看剧本,预测电影是否会成功。“我每次看一眼都说挺好的,我又不是算命的,没办法判断在未来能不能取得成功。”《上海堡垒》的未来也是未知数,但滕华涛愿意为这个未知数,留出六年导演空白期。

六年成片,三年备战

滕华涛投身光影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一个十年和两个六年。自1995 年毕业后,他做过很多尝试,从警匪到言情,再到古装,影视类型跨度很大。这些作品勉强面世,但都没什么人看。“那时候的尝试其实是盲目的,但却是充满热情的。我不把它定义为某种成功或是失败,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做的所有作品都是有趣的尝试。”滕华涛表示,自己拍摄的影像和声音,完完全全是他从文本中读到的内容的体现,包含了他想塑造的人和心里想讲的事情。

#电影《上海堡垒》幕后照

从电视剧《双面胶》算起的第一个六年里,滕华涛不仅在电视剧行业里找到了自己擅长的类型,还成功从电视剧导演改行到电影导演。《等风来》上映的那一年,也是他遇到《上海堡垒》这部小说的那一年。一直到现在轮到《上海堡垒》上映,刚好是第二个六年。

这六年时间里,光是剧本创作就花了三年。谈及电影与小说的不同,导演滕华涛透露:“小说更加注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电影则放大了人类与外星文明的热血战争。”有人问江南对这一改编的看法,他回应道,电影虽然放大了战争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战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讨人性,这就是最大限度上忠于原著了”。

其中,对滕华涛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拍?母舰的外观和内部设计,外星人的样貌与进攻模式,都曾只是文字描述。电影里四场不同类型的大战,分别在“海陆空”不同的战场上进行打斗。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捕食者分为三类,它们的进攻逻辑和人类的防守逻辑,早在滕华涛的心里有了初步的模样。

虽然《上海堡垒》不可避免地需要特效团队后期加入,但剧组仍然尽量把可实现的概念设计都做成了实物,也为了方便演员入戏。在片中饰演“灰鹰小队”队长的王森透露:“滕导跟我们开了很多次会,不断地为我们介绍电影里的未来世界,介绍每一个科幻设置。我觉得这不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在拍一个世界。”片场15500 平方米实景,基于修改了40 余稿后确定的方案,整部电影实拍的费用超过了制作成本的一半。

#电影《上海堡垒》剧照

“在实际拍摄的内容上,加入后期特效的科幻效果,观众可以看到大量的捕食者与无人机在上海楼宇间进行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视效总监王璇称:“我们更多地还是用到了一些现有人类可以够得到的科技感去处理。”关于“捕食者”从原著中的生物修改成机甲,滕华涛如实解释了背后的原因:“从特效难度上来说,机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中国科幻电影正在起步,在制作上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这可能是发展中的妥协,但走出这一步是必要的。”这次,《上海堡垒》的后期工作也由中国团队与国外公司合作完成,滕华涛说希望可以借此孵化一批中国本土的技术公司,开启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

集结灰鹰小队

大学路演期间,有学生问滕华涛,选择鹿晗作为主演的原因是否是为了流量加持,滕华涛也不急着否认,而是缓缓道出他的理由。“一直以来,我作为导演选择演员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像不像我剧本中的人物。以前的作品是这样,《上海堡垒》也没有变化。2014 年,我刚看完小说,还没进入剧本阶段,看到了鹿晗的一张照片,觉得这个少年特别像我心目中的江洋。那时候,就找机会约着见了一面,我说等我把剧本写完后找你,结果再找他,已经是三年以后了。感觉他没什么变化,依然少年感很强,包括长时间接触下来,觉得他性格也和江洋很像。”

#电影《上海堡垒》剧照

饰演江洋这一角色的鹿晗表示:“不仅是江洋身上的青春热血,在与队友并肩作战的历练中,江洋的自我成长是更打动人的。”原著中,江洋是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他追随女指挥官林澜进入上海堡垒,成为一名指挥员。外星势力不断发动猛烈袭击的当下,江洋所在的四人组“灰鹰小队”需要在林澜的带领下共同击退外星人的秘密武器,他们要一起出生入死,并肩坚守地球的最后防线。滕华涛表示:“我们不想要‘孤胆英雄式’的故事,我们更想呈现的是一群热血年轻人的成长与担当,传递中国人自己的家国情怀。”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片中的战争设定,滕华涛在影片开拍前一个半月,就集结演员进行动作集训,枪械训练、摸爬滚打、高空速降,样样不少。除了体能储备,片中科技感十足的装备系统对演员们来说也是一项陌生的考验。滕华涛就带着演员们一遍遍地学习电影中的概念设置,“剧组专门编制了使用手册,详细地介绍了每一套装备的操作系统,便于演员们理解学习,能在实拍时和这些道具形成好的互动。”

削弱原著中江洋与林澜的感情线,滕华涛等于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部分。制作一部科幻电影的周期很长,大到世界观设置,小到一句对白,滕华涛在这六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过程—他走在很多人前面。

《上海堡垒》上映前,我们不知道“灰鹰小队”在保卫地球的最后一战中表现如何,我们也不知道滕华涛是否又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尝试。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尝试的过程中,可能有些是观众不愿意接受的,不喜欢的,有一些是我能够深入到观众内心当中的。”尝试这件事,没有好坏之分,但每一次都是有趣的。

猜你喜欢

江洋堡垒科幻电影
开心堡垒2
开心堡垒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polar GaN film grown on C-plane sapphire and misoriented C-plane sapphire substrates by MOCVD
开心堡垒
最后的堡垒T-84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抹黑
超级链接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