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分析

2019-08-1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安神脏腑阴阳

失眠,即不寐,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醉,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增加,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被失眠所困扰。根据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1]。失眠作为一个慢性病程,受到情志、饮食、劳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治疗的手段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现代西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靠药物治疗,比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及抗组胺药等。这些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仍会产生依赖性或副反应,且病人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对于提高失眠的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药相比,该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且副作用少。中药足浴防病治病,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目前我国对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现代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初步揭示足浴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时间:1990年1月—2017年4月。采用主题词“失眠”“不寐”组配“足浴”“沐足”“浴足”等副主题词,在全部文献范围内进行模糊检索,初步获取相关文献。

1.2 文献选择标准

1.2.1 文献纳入标准 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涉及足浴用药的临床报道、临床研究文献,且疗效在80%以上;文献须有明确的药物组成。

1.2.2 文献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研究、综述类文献、药理学研究、理论探讨类文献、护理类文献、临床检验研究、死亡病例和并发症研究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仅取1篇;③采用足浴或自拟方而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文献;④非中药足浴途径治疗失眠的文献。

1.3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 2003录入和整理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药物药类、归经进行频次频率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7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共57篇。涉及中药共101味,出现总频次433次。

2.2 文献中所用中药概况 57篇文献所用于治疗的中药共计101味,使用频次共433次,依据《中药学》中各论的分类原则,中药分类以养心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为主,使用频率分别为27.48%、16.63%、11.09%,详见表1;具体药物使用以夜交藤为首,使用频率为8.31%,其次为酸枣仁(6.47%)、合欢皮(5.08%)、丹参(4.85%)、远志(4.39%),详见表2;中药归经以肝、心、肾经为主,使用频率分别为25.91%、23.30%、10.96%,详见表3。

表1 57篇文献中使用中药分类频率分析

表2 57篇文献中使用频率前15味的中药频率分析

表3 57篇文献使用中药归经频率分析

3 讨 论

3.1 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不寐症),中医又称“不得卧”“目不瞑”。中医论不寐症,属阳不交于阴,病位在心,同时与肝、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所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灵枢·邪客》篇:“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认为若邪气客于机体,使脏腑气机紊乱,卫气不能入于阴分,“阳不入阴”,则不寐。《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 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 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可见“阳不交阴”是引起失眠的根本机制。《景岳全书》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济生方》曰:“惊忧思虑,气结成痰,留蓄心包,怔忡惊惕,痰逆恶心,睡卧不安。”说明惊忧思虑等情志过度,可导致气结,气结不能化湿,聚湿则成痰,痰可蓄于心包,神明受扰以致睡卧不安。《类经·不得卧》亦云:“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可见脏腑失调,是失眠的重要病机。 古代医家认为失眠多由外邪、情志、饮食、体质、劳逸等引起。失眠病机总属阴阳不交、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与心、肝、胆、胃、肾等多个脏腑相关,其病理因素涉及痰、火、湿、寒、食、瘀等。

3.2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机制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机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足浴可以通过热水的温度作用促使足部的毛细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的末梢血管,大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产生困倦感。同时,血液循环加快,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2]。②沐足时温热刺激可增加足部皮肤通透性,加快足部微循环,从而加速药物的透皮吸收,增加药物的血液浓度。③足部存在各种反射区与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相对应,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都可以客观存在于足部反射区上,通过对这些反射区进行适当刺激,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脏腑的作用。④足部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魏毅[3]认为足底位于人体最下部,为足三阴经起始部位,足三阳经亦循行足底,刺激足部穴位可更好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⑤涌泉穴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刺激涌泉穴可使心肾相交,从而宁心安神。

3.3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临床实践 长期的临床实践显示,中药足浴治疗失眠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临床医师运用自拟方或经方对失眠病人行足浴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高亚清[4]在养心安神药物足浴治疗失眠病人34例疗效观察中,治疗2周后,中药治疗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唐连婷[5]运用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病人45例,治疗2周后,降压总有效率93.3%。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药足浴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3.4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分析

3.4.1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中药分类规律分析 由表1结果显示,足浴治疗失眠用药以养心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为主,使用频率55.20%。养心安神药中以甘润滋养的安神药物为多见,加上补益药,而矿石类重镇安神药则用之较少,可表明失眠治疗中极其注重固养正气,由此可推断临床中失眠以虚证为多。《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现正气不足,无力抵抗邪气,邪气入侵;或正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化失常,阴阳失衡,邪气内生,而正气己亏无以制邪,邪盛正衰,发为失眠。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居第2位,说明瘀血内停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血府逐瘀汤)若神。”可见从瘀论治失眠也可获较好疗效。从瘀论治的失眠病人多是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病人。从疾病发展的机制上讲,各种病理情况都可导致血瘀,如气虚、血虚、气郁、痰湿等,而这些情况也都是导致失眠的病理基础,因此,血瘀既是长期失眠的病理产物,也是失眠症长期不愈的重要原因。

3.4.2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中药频次规律分析 由表2结果可见,足浴治疗失眠使用药物频次排在前5的有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丹参、远志。夜交藤,味甘性平,归心、肝经,有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适用于阴虚血少之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本草正义》中指出:“夜交藤……今治以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失眠症的治疗主取夜交藤补养阴血之功,阴足可纳外阳,血旺可养心神,阴阳平和,神安而寐。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夜交藤相对于安定对大鼠的催眠作用更明显,并出现明显的慢波睡眠潜伏期缩短。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之功效。本品酸甘化阴,入心、肝经,可养心、肝之阴,益心、肝之血,从而使心神得养,肝体柔和,阴阳得以相交,神安而寐,以此提示在失眠的治疗中注意滋养心肝。《本草经疏》言酸枣仁“专补肝胆,亦复醒脾”,行胆气则心神得安,卧睡得宁;炒香入脾又可醒脾益气,脾气健则运化有力,化痰有源,痰浊消则神魂归位,卧睡安宁。丹参属活血化瘀类药,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中指出:“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远志味苦、辛,性微温,归心、肾、肺经,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之功效。《滇南本草》言远志:“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药品化义》中指出:“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可客杵,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可见远志不仅能养心血而安心神,还能豁痰利窍而开心气,安心神。

3.4.3 中药足浴治疗失眠药物归经规律分析 由表3结果显示,治疗失眠药物的归经以肝经、心经、肾经为主。其中肝经、心经频数接近。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再者,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而一切神志活动,都离不开血气的充养。可见心的功能失调与失眠的发生息息相关。肝脏亦与失眠关系密切,首先,许叔微言平人“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其次肝藏血,神魂又仰赖阴血的充养;再者肝主疏泄,可畅达气机,气又能运血、行津,故肝气舒可行血使其无疲滞,布津使之无法聚湿而成水生痰。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与失眠关系密切,《类证治裁》所谓“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而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假如肾之阴阳亏虚,或二者不平衡协调,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打破,从而导致失眠的发生。因此,心肝肾三脏直接影响着人睡眠的正常与否。综上所述,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用药以养心安神、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标本兼顾,注意补虚扶正,以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心安神脏腑阴阳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心悸失眠方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入秋藕如玉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莲子灯草饮能治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