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
2019-08-12
2017年,JACC对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25年间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状况有所变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和西欧国家的心血管患病率急剧下降,并已进入平台期;而我国心血管病人已逼近3亿人,并呈爆发式增长。虽然心血管病的防治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慢性病,寻找有效预防心血管病发生,提高防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效率和效益的方法无疑是重中之重。JACC研究者指出,全球各国应该在心血管病检测和人群为基础的注册方面做好深入工作,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负担,降低心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为应对我国心血管病带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威胁,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在2014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防控项目中新增“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以下简称“心血管病高危筛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和评估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与综合干预适宜技术,建立并完善防治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表现为人体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2]。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而体质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养生保健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中,尤其要注意不同体质特征人群的差异性[3-4]。本课题主要研究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成效分析,中医体质分析在健康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3月—2017年4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对参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高危病人进行调查研究,筛查出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其中男244例(45.6%),女291例(54.4%),男女比例1∶1.19,年龄25~96(67.4±13.0)岁。
1.2 纳入标准 ①既往史: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搭桥或脑卒中;②收缩压(SBP)≥16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DBP)≥100 mmHg;③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4 mmol/L(160 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78 mmol/L(30 mg/dL);④世界卫生组织(WHO)10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20%(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收缩压和总胆固醇)。凡具备上述条件任意一条均可入选。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认知障碍者;②患精神疾病不能合作者;③不愿意接受调查者。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为本院课题组成员,对参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高危病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填写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同时结合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还包括高危人群个人的基本资料、吸烟史、运动方式、既往史、手术史、血压、腹围、血脂、血糖、尿酸等。
1.4.2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方法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5],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对于双向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课题调查的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平和体质253例(47.3%);偏颇体质282例(52.7%),偏颇体质中又以气虚质为主,占13.5%,其余依次是痰湿质(11.0%)、阳虚质(10.1%)、阴虚质(6.9%)、气郁质(4.1%)、血瘀质(2.8%)、特禀质(2.2%)、湿热质(2.1%)。老年人与青年人及中年人之间的中医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指数(BMI)<18.5 kg/m2、18.5~23.9 kg/m2、≥24.0 kg/m2之间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高”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4。
表1 不同性别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例(%)
注:男女之间比较,χ2=25.31,P<0.01
表2 不同年龄段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例(%)
注:不同年龄段间比较,χ2=34.728,P=0.004
表3 不同体质指数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例(%)
注:不同体质指数间比较,χ2=39.524,P<0.01
表4 心血管高危人群的“三高”病因与体质分布情况 例(%)
注:“三高”病因比较,P>0.05
3 讨 论
本课题对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调查研究发现,中医体质类型中,平和体质253例(47.3%),偏颇体质282例(52.7%),其中男、女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一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都存在偏颇体质,说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表现绝大多数是有中医体质改变的,而体质改变又分为了8种不同体质,这其中又以气虚质为主,占13.5%,其余依次是痰湿质(11.0%)、阳虚质(10.1%)、阴虚质(6.9%)、气郁质(4.1%)、血瘀质(2.8%)、特禀质(2.2%)、湿热质(2.1%)。另外平和体质占据了几乎一半,说明了“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在早期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被称为健康的“无形杀手”,因为大多数早期“三高”病人并没有特殊不适,无任何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大多数主要是通过检查发现,部分病人出现了靶器官损害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血瘀等体质症状才被发现,因此,有接近一半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是属于正常的体质。绝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揭示了心血管高危人群之所以发病率高、知晓率低、防治率低的真正原因。所以“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而中医体质分析又给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偏颇体质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依据,让临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可以针对性调理体质,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在535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年龄构成比较中,老年人(60岁及以上)比重最大,占75.7%,青年人(44岁及以下)最少,仅占5.8%,中年人(45~59岁)则占18.5%,老、中、青3个年龄段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了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高,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重点关注的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总人口的10.1%。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门槛,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中医学认为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所依赖的营养物质基础,精气的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之根本。人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精气日衰,各脏腑功能逐渐开始衰退。此次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发现,在偏颇体质中,气虚体质占首要原因。由此可见,精气的衰败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因素,高危风险也是随着年龄增长导致人体精气的衰减而增长的。而韩淑辉等[6]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阴阳俱耗,阴阳失衡更易出现,机能处于逐渐下降的阶段,从而导致气虚、阴虚、阳虚体质增多。所以,气虚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偏颇体质基本都是在气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在535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BMI构成比较中,体重超重(BMI≥24 kg/m2)者占54.6%;体重偏轻(BMI<18.5 kg/m2)者占2.2%;体重正常(BMI18.5~23.9 kg/m2)者占43.2%。BMI(偏瘦、正常、偏胖)不同组之间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BMI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密切关系,而体重超重(BMI≥24 kg/m2)的心血管高危人群中,中医偏颇体质以痰湿质为主。痰湿体质人群,通常体态偏胖,尤其以中心性肥胖为主,汗多,容易疲劳,胖大舌,苔白腻,滑脉为主要特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生痰之源”。痰湿质病机是脾气运化功能减退,导致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内蕴,滞留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柳红芳等[7]研究发现病人痰湿质与BMI、腰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BMI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而中医体质中的痰湿体质与体重超重有着密切联系。
在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病人占73.6%;糖尿病病人占45.0%;高血脂病人占66.0%,这其中还包含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疾病同时并发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许多研究也证明了“三高”是危害人类心血管健康的主要病因。中医则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形成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脏腑阴阳失调、风火痰互结及气机逆乱是导致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8]。本次调查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糖尿病病人的中医体质分布同高血脂病人的分布特点极其相似,除平和质外,都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及阴虚质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胆固醇脂转移蛋白(CETP)活性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向高密度脂蛋白传递的三酰甘油增多,三酰甘油大量水解,导致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同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因此,糖尿病病人常伴有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有关研究发现痰湿质是糖尿病病人的主要中医体质,往往由其他体质转变而成,以上各种体质偏颇日久后均能引发气血运行不畅,运化机能受阻,津液输布失常从而化生痰湿。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平和体质占主导地位,偏颇体质依次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且与性别、年龄、吸烟、BMI、病因都具有密切相关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是非常关键的,中医体质学在心血管疾病早期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