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与策略
2019-08-11孙国武沈淑娣
孙国武 沈淑娣
【内容摘要】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使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书法与写字教学严重缺失,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被莫名割裂。而书法的“技”与“道”使中国人具有独特的“中国气质”。
中国书法映照着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书法在塑造着中国人的心灵。学习中国文化,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中国字,认识中国字,写中国字,无形中就会了解到中国书法。了解书法必须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了解中国书法来也能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本文旨在分析书法教育的现状,中国人与中国书法及对书法教育的展望。
【关键词】书法教育 中国气质 文化传承 精神内核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思想、文字、语言等等方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庞大体系,后來又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民俗等等。传统文化与生活中息息相关,融入我们的生活,举手投足间都能体现却不自知。古代文人把“诗、书、画、印”称为“四绝”,是文人必备的素质,其中
“诗、书”尤为重要。玄妙的书法,又寄托着中国人玄妙的诗心。
信史可查的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使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中国人的心灵是艺术化的,从日常实用到思想超脱,无不带有艺术气质。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而传承文化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书法艺术代表着中国文化精髓,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日常书写也无不在规范中极具美感。
但是,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书法与写字的教学严重缺失,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被莫名的割裂。
一、书法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现状分析
1.书法失去了实用价值
手机、电脑成为了生活必须品,书法的实用空间变得狭小。曾经的商铺匾额,春节的春联等都是饱含情感的书法作品。随着刻字印刷等技术的进步,材料的更新,匾额以及对联等都用“精美”的印刷品替代。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大量地使用计算机与多媒体,致使教师书写能力急剧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直观书写,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书写过程和书写动作,关于书法的熏陶更无从感受。
2.教育体制的问题
中考、高考等所有考试对书法的要求不高,语文作文几分所谓的卷面分,也没有具体体现,并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学校没有专门的习字课或书法课,书法教学不能提升成绩,和升学、评比的关联不大。大多数学校对书法教学抱有“重说,次做,实空”的态度,书法教学陷入
“学校不顾,师资不强、学生不理” 的三难境地。
3.家长忽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
大多家长对孩子是否学习书法并不关注。在“一分定输赢”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书法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多数家长依然过度关注考试科目的分数,对书法等艺术课程“不闻不问”,
严重打击了孩子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4.师资极度缺乏
大多数学校无法配备专任的书法教师。书法教师一般由写字相对不错语文或美术教师兼任。教师也没有经过书法教育的专业培训,在教学中不能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指导和示范,
学生写字也不得要领,形成了不良的书写定势、书写习惯,不断强化,越来越难改正。
5.学生书写习惯较差
学习书法,枯燥乏味,还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致使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书法望而却步。再者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应付各种考试及各学科课内外作业消磨了太多耐心,急急忙忙写字,粗写乱画敷衍了事,字都无法写得规范,谈何书法?
(二)未来展望
1.部发《纲要》的指导意义
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近两年,多个省份将书法列入中考考试内容,为书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文化自信的伟大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里独具一格。写字不一定是书法,但书法必须依托汉字书写,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书法艺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独特的风貌维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中国书法,简约地表达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在文化兴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宏伟背景下,书法教育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将会迎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书法与中国人的中国气质
(一)书如其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道:“书者,如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解释:“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此观之,书学即人学也。所谓“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是也。书法的运用、理解与品鉴的能力展现书写者个性的神采或风度。宗白华先生将人们对自身人格和生命的内省观赏说成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情调”,无疑使书法神采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意义。书法的人格化、形象化、喻物化,是中国文化赋予中国人中国气质的关键。
(二)书者,抒也
“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学习书法原本就是追求高雅的精神享受,练习书法也不是单纯的写字,写好看的字。“千古不易”用笔,不同书体的结体,空间分割,章法布局,书写内容或诗歌或辞章,都是用来寄托书写者的情感与思想。高逸与温婉、疏秀与宽博、朴拙与纤巧、动与静、刚与柔、曲与直等审美语言都饱含哲理和精神内涵。书写者不单纯为了追求字的外形美观,更主要的是要追求字的内涵与自我内心的圆满。行笔时“心手双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笔墨中去。欣赏者可透过笔墨,在满纸云烟中追寻书写者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不断追求高尚精神、丰富自我内涵、寻求内心宁静的过程。正因为这种不断的追求,才会在高尚静雅和美的享受中获得文化的傳承、审美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三)“技”与“道”的栖守
《邵秉仁谈书法与传统文化》中说: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笔情墨趣,纸上黑白,构筑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栖守。书法在古代社会里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不单纯的供文房清赏,雅会品鉴,更是必修功课。读书治学之余,挥毫翰墨,落纸云烟,即可托兴毫素,又可打发闲暇。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君子安身立命的四个准则,是一个环环相扣、境界不断攀升并最终升华的过程。立志于学,依仁而行,优游于艺的境界。“游”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才可体味
“逍遥” 的人生大境界。
古代社会十分重视书法教学。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即设有国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谓之“六义”,书法为其中一项。 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书”“诗”并重。汉时,学童在专门“书馆”习字。唐时,国子监设“六学”,“书学”也为其中一项。儒生求学也须“习字”,每日书纸一幅。
然而现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 新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整个社会却步入了无纸的时代。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学书之人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家庭、学校、社会对书法教育教学也越来越轻视。
应时代背景的要求与需求,从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层面,书法需要我们传承、借鉴与学习。
三、书法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明师方能出高徒,优先提高教师书写能力
书法教师数量少与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在职教师而言,为人师表,为学生起到的是模范作用,
一线教师也都应当具有一定的书写水平,中小学校应为在校教师开设书法文化课,加强教师的书法与传统文化修养,组织培训“三笔字”,提高教师书写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着力开展书法第二课堂,创设学习书法的情境
校本课程中加入书法的一席之地,通过书法的教育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弘扬传统艺术,树立文化自信;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书法的课堂或活动中来,了解书法知识与传统文化,积累视觉体验,学会鉴赏与审美,尝试创作,体验笔情墨趣,对书法活动与书法艺术产生持久的兴趣;掌握基本的书法认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陶冶性灵,塑造完美人格。多人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书法的氛围。
(三)以学习书法为基点,逐步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人眼里,点画线条的形象可以无限放大,与天地、山川、禽兽等物象,与人格、人心同一了,“同自然之妙有”,暗示象征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书法艺术里小中见大,由简至深,只有中国人做到了,体验到了,通过书法能把这种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映照着中国人的心灵,书法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心灵,在修炼书法中修炼自我,在修炼自我中修炼书法。书写书法与观赏书法,形成了无形或有形的心灵对话。学习中国文化,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中国字,认识中国字,写中国字,无形中就会了解到中国书法。学习传统文化的逐步深入,对书法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解书法必须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了解中国书法来也能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上阳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 … 文章与书法双璧之作不胜枚举,更是传统文化之中的璀璨明星。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不足百年,机器就让人在很多操作中失去了作用,尤其是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授为传承方式的技艺后继无人,濒临消亡。中国书法艺术因为它独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和传承文化的价值,作为当代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辛尘.《书法三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2]李泽厚.《华夏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4]郑丹. 《<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黑龙江教育》, 2014年6期
[5]《人民日报:书法宛如中国人的性命!》http://m.sohu.com/a/200768661_161835
[6]《人民日报:书法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http://wemedia.ifeng.com/19919311/wemedia.shtml
(作者单位:农安县合隆镇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