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分析和社会学双重视角中的华南理工大学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

2019-08-11

黄河之声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评论者本场原创

李 林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前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工艺术学院的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既是音乐原创精神的有力实践,也是新时代和弘扬传统文化主导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探索。本场音乐会作品由华工艺术学院多名作曲教师及研究生原创完成。主要成员有:张晓峰教授、梁军博士/教授、马波副教授、刘丁副教授和研究生袁媛、叶芳婷等。主创团队由中青年构成,是年轻化、充满活力的群体,正处于音乐创作的高峰期。演出伴奏为冀璠、张自晔,指挥为梁军。合唱团队为华工艺术学院合唱团。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音乐会共有十六首原创曲目。整场音乐会包含了原创词曲、古词新唱,追古颂今并融入“粤剧”、“粤曲”、“粤调”创作理念。本场音乐会寻岭南音乐之韵,承中华诗词之魂,于2018年10月26日晚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音乐厅举行首场演出,如图1所示。现场共有三百多名大学师生为主的观众观看了本场音乐会,座无虚席,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作品获得众多好评,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音乐是一门关于听觉的艺术,还应该站在听众所感知到的角度[1]。本文在音乐分析写作题材特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学语境观察,尝试建立音乐评论者和听众间的对话回应。从音乐分析和社会学双重视角出发对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深入分析及问卷调查访谈访问,总结作品创作美学特征,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展开评论者和观众的对话,构建模型提出研究问题。希望研究为原创合唱作品创新实践提供新的解读思路。

二、音乐分析视角: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

本场音乐会作品体裁为原创合唱曲,音乐会主题导向是反映广东新时代精神风貌和体现广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文将对原创合唱作品的两个创作美学特征写作题材特色和创作技法展开归纳描述:

(一)写作题材

学者葛莹妍(2017)[2]、叶高峰(2018)[3]的研究指出,目前音乐会作品的写作题材有很多特色。如反映新时代精神的题材、现实题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中国历史题材、地域乡土文化题材、自然风光的题材、人文风光题材等。

从写作题材特色上看,本场音乐会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特色鲜明多样。既有体现新时代广州发展及人文风光的《广州映像》,也有渲染意境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壮士》,亦有冬去春来借景抒情体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春的音画》。这些原创合唱作品的写作题材代表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彰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原创合唱作品对待历史和传统,既有尊重和敬畏,也有创新发展的格局和眼光。同样,在原唱合唱作品中《广州映像》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并存的广州,《粤曲小唱》则是岭南文化中传统音乐特征和现代合唱的意境渲染,《唱到花好月光圆》结合岭南(客家文化)来展现客家青年在新时代下积极乐观的生活风貌。本文对本场原创合唱作品的题材特色进行了归纳梳理汇总,详见表1。

表1 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写作题材特色汇总表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二)创作技法

学者于苏贤(2001)[4]、刘涓涓(2017)[5]等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总结了和声、曲式、复调、音乐元素等几个方面。合唱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具大众化的艺术,是最易凝聚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6]本场音乐会中,原创合唱作品的创作技法既有基于传统的技法,也有源于现代音乐的创新。不同的声音存在都可能包容于音乐艺术,人们对于声音场域中的多种存在方式和表述意义上的解读更趋向多元[7]。如《广州映像》不仅汲取粤剧唱腔元素,还用粤语合唱且无伴奏混声;《粤曲小唱》用现代无伴奏拟声合的技法来将唱器乐声乐化,还有多元的节奏、乐段。亦有客家山歌《唱到花好月光圆》岭南(客家)音乐文化与现代复调技法的结合。这些作品体现了创作团队对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符合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场音乐会原创合唱作品中的创作技法既看到了“求新”的当代音乐创作形式,也有运用传统的音乐手法写作而成,有着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本文对相关作品进行归纳解读,汇总见表2。

表2 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创作技法汇总表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从上述表1和表2可以看出原创合唱作品有两个创作特征:写作题材特色鲜明和创作技法丰富多彩。这是华工艺术学院中青年创作团队诠释新时代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优秀原创作品,通过精心选材与创作,运用复调、织体等音乐结构元素,构织出具有新时代审美效能、传统文化精神和地域乡土人文风光的合唱作品。不仅原创合唱作品数量众多,有着优良特色写作题材,还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元音乐元素和创作灵感,有多元出彩的创作技法。

三、社会学视角:原创生态对话模型图和研究问题提出

原创音乐会组织生态圈一般包括了组织者、原创者、演出者、观众和评论者等几类角色。其中,组织者主导音乐会,原创者则通过演出者向观众传递文化信息,他们之间无疑有着信息传递、互动。评论者则通过音乐评论或音乐批评来对作品进行解读归纳来传递信息价值。但是,评论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对话途径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匮乏的[8]。两者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是有必要的,这能将音乐会的表现、体现以及效果最大程度的转化为系统性文字与分析。从生态学的循环角度看,生态系统各个部分的良好发展需要整个生态圈的有机循环。评论者和观众对话和交流既是了解观众对音乐会艺术价值感悟的重要途径,也能通过原创音乐作品的对话生态系统,将观众的信息反馈给组织者、原创者和演出者,从而有利于整个生态的积极发展。这种对话途径理应得到关注和重视。由于观众人数众多,评论者和观众之间难以做到一对一的沟通和访谈,故而本文利用社会学中的问卷调查作为沟通对话的途径方法,借此构建评论者和观众间沟通对话途径。再者,评论者和组织者、创作者和演出者之间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沟通对话,也可以用访谈调查来进行简介明快的沟通对话。综上,我们可以形成原创作品音乐会信息(对话)生态模型图,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本文首先关注的是评论者和观众之间的对话,如图中虚线右侧所示。评论者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解读,还需要关注是音乐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深刻融入当下的大众的音乐生活,挖掘和分析听众的感受[9]。对于音乐会的观众来说,音乐审美的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包括了对音乐作品、表演的评论、欣赏与思考,音乐诉诸于听觉进而转化为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体验。通过评论者和观众间的对话与引导,有利于观众参悟曲目设计上的“玄机”,也使得评论者迈出富有洞察力的重要一步。观众对音乐会的体验既存在于心理、生理、思想上,也贯穿于听觉、视觉、联想之中,感性体验、理解与升华是评论者与观众沟通对话的关键抓手。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观众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不仅是艺术层面的听赏,更是对自身的审视,其理想过程分别是“觉音、悟乐、喻理”[10]。“觉音”是感性的体验阶段,现场聆听的感性体验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是最为强烈的,置身于空旷的音乐厅之中,没有琐事的打扰,仿佛只有听者与音乐之间的真空对话,这是一种与录音、录像完全不同的一种感觉,聆听音乐会进而感受音响、面对作品,感性体验是源自直觉的。“悟乐”是对音乐会表演和作品的解读、理解层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认为一个主题鲜明的优秀音乐会,其多元的音乐元素和缤纷的题材能让观众对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立意的解读理解深刻而多样。而“喻理”也就是所谓的悟出,即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的思考与反思层次,升华音乐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音乐作品(音乐会)在满足观众音乐艺术审美的感性体验“觉音”的悦趣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作品创作特征(如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等)促进观众对作品主题、立意和手法表现的理解接受,也就是“悟乐”的理性高层次体验,更需要通过创作特征推动观众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喻理”的价值升华。换而言之,正如前文所述本场音乐会成功举办及作品表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符合观众的真实喜爱和具体感性体验吗?也就是观众对音乐会及作品的满意程度多少的问题;再者,需进一步探索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对观众审美理性高层次体验的具体影响关系程度,也就是创作特征对观众理解和接受作品的影响程度;甚者,创作特征对观众结合现实生活的价值、人文社会思考的影响力。综上所述,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问题1:观众对本次音乐会整体感觉满意吗?欣赏音乐作品吗?最喜欢哪一首作品?(感性体验层次)

问题2: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积极促进了观众对作品“悟乐”的理解接受程度(高层次理性体验)?

问题3: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推动了观众结合生活进行“喻理”价值升华(思考和反思)?

下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回应以上问题,并进一步展开访谈访问丰富呼应研究问题。

四、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学研究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以设立题项的方式表述问题,并用这些题项进行测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的一种方法。问卷由受调查者按照题项所问来填写答案,一般来讲,问卷易于规模调查。

(一)问卷题项

问题1主要考察的是观众在本场音乐会中的“觉音”感性体验,可以从整体美学感受、作品欣赏程度和具体喜爱的作品来测量,采用以下题项,如表3所示。

表3 问题1的题项表

问题2主要考察的是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这两个创作特征对观众解读和理解作品的影响关系。本场音乐会原创合唱作品的写作题材全面和深度地展现了音乐会主题,这些作品从多角度题材特色向观众展示了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古词新唱、追古颂今等创作立意。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结合粤剧唱腔元素、器乐声乐化、人声器乐化、无伴奏混声合唱、多音乐元素融合等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能积极引导和促进观众领悟作品主题和立意的深层次内涵,最终提升他们对作品主题、创作立意、表现的接受理解程度,也就是促进观众的“悟乐”。这说明两个创作特征与“悟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影响关系,可以认为这两个创作特征(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是自变量,“悟乐”是因变量,也就是将问题2转化为一个假设。即假设1: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积极促进了观众对作品“悟乐”理解和接受。具体测量题项见表3所示。

问题3,题材鲜明的写作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向观众传达了高层次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导向,这可能推动了观众结合自身现实生活对新时代精神、乡土文化、社会价值、人文风貌、个人价值等展开发散性的思考与反思,通过这种“喻理”来升华个人的理想境界。同上,这两个创作特征与“喻理”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影响关系,仍可认为这两个创作特征(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是自变量,“喻理”是因变量,也将问题3转化为一个假设。即假设2: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推动了观众结合生活进行“喻理”思考和反思。具体测量题项如表3所示。

表3 问题2和问题3的题项表

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分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同时将年龄和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

(二)问卷结果

考虑到观众对音乐会感受回味时效性,本次问卷调查在音乐会结束的3-7天内进行发放和收集。本文没有采用现场调查的原因是这不利于观众的回味和思考,音乐的审美需要一定程度的“发酵”。本次调查发放了30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161份,其中有效问卷146份,有效问卷量符合是量表总项数的5到10倍的要求。利用SPSS 21.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信度效度符合要求,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描述性统计表

表4中的结果表明:关于问题1,在观众的心中他们对本场音乐会的感性体验很好,有高达70.55%的观众对本场音乐会整体感觉非常满意,还有25.34%的观众感觉比较满意,累计有95%的观众感觉满意,表明音乐会举办成功;在观众对原创合唱作品的欣赏程度上,有60.96%的观众十分欣赏,23.29%的观众比较欣赏,累计84%的观众欣赏喜爱本场音乐会作品;观众们最喜爱的作品是《广州映像》,其次是《粤曲小唱》,《一剪梅》和《壮士》则并列第三。

在表5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因变量为“悟乐”时,回归分析模型1加入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变量,写作题材、创作技法对因变量“悟乐”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回归系数β1=0.289,β2=0.452,P值显著),结果表明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对观众对作品“悟乐”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假设1得到支持,即问题2得到了充分肯定回应。因变量为“悟乐”时,模型4中,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均有正向影响效应(回归系数β1=0.315,β2=0.178,P值显著),结果表明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推动了观众结合生活进行“喻理”,假设2得到支持,即问题3也得到了肯定回应。

五、四位原创者对“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的创作感想

音乐会演出后,四位主要原创者从多个角度谈了他们对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的创作感想和希冀,如表6所示。

总结四位主要原创者的访谈创作感想,从中可以看出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效果不错,给观众带来了很好的感性体验,作品有很好的原创精神,传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和岭南音韵,富有广东特色。其次,原创者们指出岭南文化、古诗词等丰富写作题材以及多彩的创作技法,能更好地让观众体会传统文化意境,感悟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希望未来更多地利用“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这种形式使观众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产生共鸣。访谈访问结果与前文研究问题相呼应,观众在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中获得了良好地感性体验,也有所感悟与反思。

六、结论和讨论

本文首先基于音乐分析视角对华南理工大学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明确了主题导向是反映广东新时代精神风貌和体现广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归纳提炼了两个创作特征,也就是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再纳入社会学的视角中,构建了原创作品音乐会信息(对话)生态模型,重点解读评论者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提出三个相关研究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对主要原创者访谈访问,结果分析表明:音乐会举办成功,观众对音乐作品比较满意,“觉音”的直接感性体验强烈,最喜欢的作品是《广州映像》以及《粤曲小唱》、《一剪梅》、《壮士》;写作题材和创作技法这两个创作特征极大促进了观众对作品“悟乐”理解和接受;两个创作特征同时也推动了观众结合生活进行“喻理”思考和反思。本文采用双重视角研究为原创合唱作品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王丹丹(2014)指出现有音乐会评论文主要有归纳描述、聆悟阐释、分析解读、思询质疑、评判提升等[11]。本文在归纳描述基础上导入社会学观察视角,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丰富了乐评工具手段,为乐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进一步讨论发现,前文问题和假设都得到了实证支持,其中假设2特色鲜明的写作题材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法推动了观众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刘青(2015)的研究则认为,从音乐会中跳出融入当下音乐生活的这种反思还远远不够,音乐创作和表演对思想升华的推动大多依然乏力[1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本场音乐会主题导向明确、原创作品创作特征影响有力,另一方面观众以大学师生为主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能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一定的反思。本研究反而凸显出创作导向和创作特征、教育导向和文化熏陶等对观众思想境界升华的影响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当然,影响观众“悟乐”、“喻理”的因素还有很多,由于视野局限未能一一展开;音乐分析归纳也存在一定的片面不足,后续可进一步挖掘。

猜你喜欢

评论者本场原创
评论者特征对酒店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
——基于大数据和实验法的联合检验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得分王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积分榜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