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混声合唱《希伯莱奴隶合唱》

2019-08-11

黄河之声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三连音乐句声部

郝 玲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合唱作品分析

《希伯莱奴隶合唱》选自歌剧《纳布科》的第三幕,用飞翔吧思想,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名的合唱之一,歌词感人,深入肺腑,被誉为“意大利第二首国歌”。这首合唱作品是一部讲述巴比伦国王纳布科与希伯莱人斗争的戏中戏,希伯莱人、犹太人、以色列人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歌词讲述了巴比伦国王率军进攻耶路撒冷,打败了希伯莱人,焚毁了耶路撒冷城,将国王与臣民五万多人虏到了巴比伦做奴隶,驱使他们建造了巴比伦城,史称巴比伦之囚。从此希伯莱人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世界各地,心有去国怀乡之情,深陷绝境后悲苦万分,并且倾诉、请求上帝宽恕和解救。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与音乐相得益彰,静穆中带有忧伤,内心起伏跌宕,热情歌颂了被俘的希伯莱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真挚感情。

作者介绍: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人,歌剧作曲家,29岁创作歌剧《纳布科》成功,真正奠定威尔第在歌剧领域地位的是四十岁前后创作的《茶花女》《弄臣》和《游吟诗人》三部歌剧,中期创作有《唐卡洛斯》《命运的力量》等等。受法国大歌剧的影响,1871年创作的《阿伊达》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峰。晚期创作了《奥赛罗》。

二、曲式分析

《希伯莱奴隶合唱》是单二部曲式主调建立在升F大调上。

一级曲式结构 A B二级曲式结构 引子 a a1 b a1 c c1 d a2小节数 (1-11)(12-16)(17-20)(21-24)(25-28)(29-32)(33-36)(37-40)(41-45)调性 #F #f #F

引子(1-11):前五小节音乐欢快,具有跳动感,运用上行的琶音以及均值性七和弦,似乎表现希伯莱人热闹的生活场景。之后从第六小节开始,音乐沉重,上方运用震音记号,下方为先上行后下行的跳动的三连音,并且是上下八度关系的双音。之后右手运用四拍子的颤音,使用断奏手法,下方为长音持续的三连音,这一段像是对音乐背景的诉说。

A(12-28):此乐段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收拢性乐段。

a(12-16):开始是弱起小节,织体先现,之后四个声部在第四拍同时进行,分别为上下八度的模仿关系,大量运用附点音符和三拍子,旋律线条为波浪型,伴奏左手为均值性、折转型的琶音,右手为和声衬托声部。和声在属音开放,描写了希伯莱人背井离乡,对回归故土的深切渴望。

a1(17-20):此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第19小节运用折转型的三连音,先上行后下行,给人停顿感;最后“亲爱家乡”,把对家乡的思念表现于内心深处;和声收束于主音,构成收拢性乐段。

b(21-24):此乐句与a乐句是对比关系,以“致敬啊”前三个音为动机展开,逐层递进,多处使用级进下行的三连音,表现了对约旦河、锡安山的思念。

a1(25-28):此乐句与a1乐句为完全重复关系,歌词使得情感更进一层,表达了希伯莱人对祖国的怀念,对家乡的怀念,以及被驱使的悲痛心情。

B(29-51):引申关系,此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

c(29-32):此乐句用连续的疑问句表达去国怀乡的悲痛,情感喷涌而出,下方伴奏左手用断奏的均值性音符,呈锯齿型,右手采用柱式和弦,各和弦均有顿音记号,音乐表现的短促而又富有弹性。后乐节力度上与前乐节形成对比,和声收束于属音。

c1(33-36):此乐句与前一乐句是变化重复关系。

d(37-40):调性转入#f小调,此乐句与前一乐句是对比关系,像是对之前疑问句的答复,通过再唱故乡的歌曲,再唱消逝的以往,来慰藉自己的怀乡之情。钢琴伴奏右手采用断奏的均值性琶音,或上行或下行,左手为旋律声部,采用柱式和弦。

a2(41-51):再现句,调性转入#F大调,通过逐级上行的琶音增强动力,音乐回到主旋律,给人荡气回肠之感。从45小节开始是扩充部分,运用圣咏式的咏叹调,第(45-48)小节钢琴部分左右手均为折转型的六连音,具有流动感,第49小节运用长音持续,钢伴部分为同音反复的柱式和弦。和声在主音结束,构成收拢性乐句,表达了对可贵生命的珍爱,对祖国的依恋和不舍。

速度:此曲速度为广板,速度缓慢,抒情的如歌的演唱,正如歌词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渴望,我们的家乡,向着约旦河,向着锡安山,怀念我们美丽的祖国,怀念我们的苦难家乡,让我们再唱故乡的歌曲,”将去国怀乡的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

力度:此乐曲开始力度为p,之后音乐厚重有力,力度为f,主题出现前音乐变得灵动活泼,总体布局为p-f-pp。A段开始为p-mf,随着音乐的起伏有渐强、渐弱的变化,表明了对亲爱家乡的叙述;到了b乐句力度为f,向熟悉的约旦河、锡安山致敬。B段力度为ff,情感喷涌而出,一句接一句的疑问加深了感情的处理,到了d乐句力度为pp,表现力再唱故乡歌曲的急切和渴望。至a乐句回归主旋律,力度为mf,音乐荡气回肠,悠扬而又沉重,至扩充部分音乐有渐强、渐弱的变化,结尾处力度为pp,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恋恋不舍,之后余音缭绕。

三、演唱分析

《希伯莱奴隶合唱》最大的特点是四个声部从头至尾都是齐唱,和声上分别为上下八度的关系,看似简单结构却很缜密。演唱此作品需要用沉重、暗淡的演唱音色。因而《希伯莱奴隶合唱》这首作品要求演唱者的发声位置靠后,整体音色保持一致,此作品的重难点是把附点音符的节奏唱出来。此外,还多处运用三连音,三连音中的多处休止要特别注意演唱时值,以免唱错而影响整个作品的节奏与情感表达。在整首合唱作品中,节奏与节拍方面,运用4/4拍,使作品速度中庸,节拍稳定感强,作品内容与题材相得益彰,作品钢琴部分多为和声衬托作用,左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感,钢琴伴奏部分与合唱部分浑然天成,密不可分,极大地增强了整首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性。合唱部分各声部旋律线条的写作也极为考究,旋律起伏有致,多采用弱起节奏,四个声部常以第四拍开始演唱;因为各个声部均为上下八度的关系,因而音色和音量需要特别注意。所有声部都以胸腔和靠后的位置向中音区的音色靠拢,尤其是女高音声部演唱要给人以厚重、沉重之感,不可过于明亮。下面将整首作品从头至尾的演唱进行特别的强调和处理。

作品一开始演唱需要注意力度为弱,因此演唱方式需要用气息支撑,弱而不虚,每一句的旋律都要有渐强到渐弱的波浪型的起伏,使歌唱具有流动感,之后将“亲爱家乡”处理为弱唱,表明内心对家乡的依恋。b乐句出现多个变化音,需要注意音准,“向着约旦河,向着锡安山”演唱注意具有跳动感,字头需要出来,到a1乐句处,需要一气呵成,运用不换气和渐强的方式,团员们可在其他位置自由呼吸,“苦难家乡”处理为弱唱。至B乐段的c乐句“告诉我先知的金竖琴为何不响”此处音量稍强,“为什么被挂在那柳树上”处理为弱唱,并且注意多处不间断的休止。c1乐句并不是单纯的重复,需要与之前的c乐句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在音量上比之前更强,避免强弱对比不清而导致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的现象发生。d乐句进行了转调,为#f小调,采用弱唱的处理方式,需要多注意音准。之后特别强调进入a1再现句时,演唱时需要在拿捏中把握情感,把握回归主旋律的深情,更好的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此作品扩充部分“神圣的祖国”需要渐强,“啊快给我们力量”处需要渐弱,音量需要极度把控,仿佛诉说但还未结束,更像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话在心里肝肠寸断,余音缭绕。这首作品把对祖国、家乡的不舍,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静穆中带有忧伤,热情歌颂了希伯莱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真挚情感。

四、指挥分析

瓦格纳在他所著的《指挥手法》明确的提出:“一个指挥对作品演唱速度的选择,是根据他对作品的了解而决定的”。《希伯莱奴隶合唱》是一首四个声部齐唱的合唱作品,作为一名指挥首先要把声部的进出提示指挥的清楚明确,还有预备拍的提示要准确到位。这首作品中的预备拍需要指挥有大幅度的提示,基本都从第四拍进入,在第三拍就要给团员们做好预备指示。指挥在排练时要严格按照谱面上的力度标记,特别注意渐强、渐弱、强和弱的处理,指挥挥拍的要点在于指挥图示幅度的大小,和手位高低的掌控。这首作品为抒情性曲目,注意旋律线条的流畅,以及高位与低位的把控,应用控制性虚拍的同时也要兼用拍点。《希伯莱奴隶合唱》这首作品A段开始的a乐句需要打控制性虚拍,也兼用拍点的提示,每个乐句中都有波浪型的起伏,指挥挥拍手势需要注意渐强、渐弱的处理。b乐句力度稍强,挥拍需要更有力,更富有韧性,在第24-25小节这里的两句之间处理为不分句、不换气和渐强,指挥手势的反射线应逐渐增大,将第二拍和第三拍打成合拍,更加准确的给予力度和速度的提示。B乐段的c乐句需要有强力度的预备拍引入,并且运用有韧性的拍点动作,“告诉我先知的金竖琴为何不响”这一句中间不进行换气,指挥需要挥的更为流畅富有韧性,手势上放在高位。下一句突弱,挥拍的休止符需要有明显的示意动作,并且手势在低位。c1乐句同上。d乐句力度很弱,手势要更低一些,在第40小节处仍采用打合拍的方式,一气呵成,指挥幅度要更为夸张有力,表现出回归主旋律的震撼,给足观众期待感。A1段为作品的再现部分,与A段形成同头变尾的关系,扩充部分“神圣的祖国”渐强,手势在高位进行,“啊,快给我们力量”手势由高向低渐弱处理。之后“让我们坚持到”由低向高位挥拍,“生命最后时光”手势要进行到低位,从第48小节起一直在低位进行,手势需要沉重感,歌词“生命最后时光”的重复,表达了希伯莱人对祖国、家乡深深的思念,这一部分的处理关键在于情感的表达和力度的收放自如。大排练过程中,指挥要向合唱团员们解释清楚这部分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帮助团员们更好的理解和表现作品内容。

五、结语

《希伯莱奴隶合唱》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作品,这个时期创作思想解放,作者在作品中充分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感情;世俗性作品增多,强调结构及色调,力度、速度的对比大大增强。因此无论在演唱或指挥哪一首合唱作品,都要把握作品的时代风格,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希伯莱奴隶合唱》被誉为“意大利第二首国歌”,其时代性和艺术性价值耐人寻味。因无人写这首作品,笔者很有幸能为这首作品做考究和分析,希望能给合唱排练和演绎起到一些帮助。但限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若出现谬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得到批评及指正。

猜你喜欢

三连音乐句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多声部视唱训练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论朱良镇艺术歌曲中三连音的使用
论桑弗(SHUFFLE)节奏的训练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