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角度谈古筝曲《枫桥夜泊》的音乐思想

2019-08-11苏晓慧

黄河之声 2019年10期
关键词:枫桥夜泊夜泊原诗

苏晓慧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张继与《枫桥夜泊》

(一)唐诗盛况与音乐

唐代是中华文明浩荡的五千年长河中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趋向成熟,经济高速发展,思想也相对开放,中外交流变得密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时期都处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顶峰,被誉称“盛唐”,从而也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诗歌创作也达到了空前鼎盛的状态,并在世界诗歌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诗歌成为唐代文化中的最高艺术体现。唐代的诗,有些直接标明为诗歌、行、引,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演唱的,被称为唐声诗。唐诗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歌与音乐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二)《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对后世颇有影响。他的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便是《枫桥夜泊》。在唐代诗人中,张继并称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千年绝唱《枫桥夜泊》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①,题目是《夜泊松江》。之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便传诵于众口了。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颇有争议,有人说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作者为避难,漂泊于江淮一带,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也有传闻,作者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扁舟行至姑苏城外,在此途中所写。诗中许多的具体细节也有许多的争议。但不管说法如何,这首诗都是作者触景生情,怀着惆怅的心情所作。作者把所见之景,所闻知音,所感只愁溢于笔端,留下这首千古绝唱,至今为人们所感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为七言绝句,是历代是诗歌中的佳作。后人大多喜欢用“六景一事”来评论。“月落”、“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难眠人”这六景生动形象地衬托出了作者驾着小船听寒山寺钟声这一事,秋夜朦胧寂静,所见之景不再那么清晰,唯有钟声相伴,作者内心的愁苦油然而生,成就了这部佳作。

二、《枫桥夜泊》创作分析

(一)曲目题解

1、曲目音乐素材

筝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所做,是一首具有标题性的单乐章形式的协奏曲作品,具有明显的“标题音乐②”特征,所谓“标题音乐”,就是作曲者将音乐与文学等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艺术形式。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早在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念白儒雅;江南丝竹乐风格清新,旋律抒情,演奏风格精细。王建民先生将昆曲、江南丝竹乐等一些极具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特色的素材作为创作基础,充分的展现了古筝这一乐器的音色特点。

整首乐曲以钢琴为伴奏,具有十分强烈的旋律性特征,表现出原诗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以及内心的忧愁与孤寂,同时又汲取了江南音乐的特点,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质。乐曲运用了西方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的同时,又运用了独特的民族调式创作手法,营造出深秋夜晚凄凉的气氛,可谓中西合璧,再结合中国传统筝曲注重意境的特征,将原诗的精神意境融入作品之中,把原诗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一部有文化根基、有情感体现又有动听音响的完美之作。

2、作品定弦法

这首作品的定弦打破了传统筝曲相同八度定弦的规律,采用超八度定弦,具有半音列且音阶的排列没有规律,高音区音高降低,低音区音高升高,给音乐增添了许多新的神韵与活力,使整首乐曲层次分明,有利于表达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乐曲采用了中国戏曲昆曲中的音乐元素,分别采用了降e徵调式和c羽七声雅乐调式,不具备稳定的调性,从而给人们呈现出不同以往传统筝曲的风格和特点,个性十足。

全曲可粗略的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引子、慢板、行板、慢板再现和尾声。

(二)音乐作品结构与艺术特征分析

1、引子

整个引子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在降E宫调式上三度模进进行,节奏较为自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泛音是江南秋夜的朦胧形象的展现出来,这种手法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并且运用双手反向分解和弦同时弹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高潮,使得音乐丰满且富有张力,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征。整个引子部分最终以一连串的泛音结尾,且最后一个泛音结束在羽音上,使乐曲饱含源远流长之感,留给听众以无限的想象,耐人寻味。

2、慢板

古筝旋律弱起,速度慢而忧伤,呈现“清冷”的意境。大量的使用七声的音阶、雅乐调式,从而使哀怨的情绪更加深入人心,这恰好体现了原诗中的意境。整段旋律与钢琴前后呼应,主题正式出现,以4/4和6/4的拍子为主,深沉又含蓄的音调把作者内心的情感刻画出来,又采用了变化节拍的方式,赋予乐句气息的变化,使旋律线条更加的舒展流畅、富有动感,钢琴伴奏在这里使用单音旋律作为衬托,使得“落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难眠人”的景象历历在目。在演奏技巧上,使用左手小指肉指拨弦的弹弦形式,从而使古筝音色显得更加古朴柔美,在钢伴的衬托之下,营造了非常丰富的音响效果。

在演奏此段时,可以通过对左手的刮奏加以速度、力度的变化,突出音色对比,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无限思绪。

3、行板

此段速度多变,不断加速,谱面上产生多个速度标记,由此可见此段情绪波动较大且对比明显强烈。仿佛描绘主人公正从悲苦的现实慢慢转向美好的回忆之中,旋律性极强,具有非常浓烈的歌唱性。

53-60小节古筝部分虽是单行记谱,却要双手弹奏。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突出强烈的流动感,使得整个乐曲的感觉变得轻盈而柔美。之后点指技巧的出现使旋律更加轻巧,通过放慢转调,运用上下八度跨越点指,又使得旋律变得紧张、富有激情,最后通过四小节模进,把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紧接着,激动地散板出现,旋律高亢,充满力量与激情。这段散板在情感的处理上需要极其细腻。作者似乎在现实与回忆中纠结,在激动和忧伤中碰撞,古筝声部大量的自由刮走,情感极其的强烈,钢琴部分运用和弦模进模仿大鼓的音效,似把主人公惊醒,拉回现实,冲破回忆,若有所思。

4、慢板再现

主题再现,古筝与钢琴以复调形式相互穿插、补充呼应,再次置身山水。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此起彼伏、若隐若现的山水画面的向往,体现出作者悠远的情绪。

5、尾声

尾声采用柔板的形式,速度完全放慢,钢琴伴奏的部分与引子呼应,运用引子中的核心音调,再现乐曲主题,古筝声部则使用一系列的泛音,似乎模仿钟声,又似乎描绘水面泛起涟漪,引起人无限的遐想,从而表达作者满怀愁绪淡然离去的场景。

三、《枫桥夜泊》中的美学思想

(一)音乐作品中的美学意境

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追求境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使音乐充满韵味、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也是音乐追求审美意识的一个目标。音乐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景物,与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音意相合”具有内涵的艺术形象,也是古筝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志。

最早在我国古代古琴巨作《溪山琴况》③中,作者曾提出“音意相合”的观点,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美学思想的体现,是一种追求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在音乐美学这一领域中,无论演唱或是演奏,无论演奏何种乐器,都需要表演者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心情感与乐曲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唱出来或是奏出来。我把这种内在的情感理解成一种美学意境,情境合一,“音意相合”便是表演者所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境界,也是音乐美学中的最高层次。

我们往往在有限的声音中寻找一种超凡的美感,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的意境相互融合,《枫桥夜泊》的演奏亦不例外。

卡尔西在他的人伦一书中曾说过“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是他们独特的、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在于他们对于各种艺术特征的诠释,不论舞姿、色彩或者声音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那一份独特的生命形态,他们都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灵动的韵律。我认为,这段话是对音乐作品中美学思想最好的诠释。

(二)《枫桥夜泊》的音乐内涵

1、《枫桥夜泊》的创新性

当代优秀的古筝作品从未抛弃过中国传统作品中的技巧,虽然大多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和现代的创新思维进行创作,但同时也对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进行突破,对传统筝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借鉴西方的一些作曲方法,使用七声音阶并且大胆转调,突破古筝的演奏方法,拓宽了古筝演奏技术的表现手法和音乐风格。在当代筝曲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今也演变成了一种流行混搭元素,增添了古筝音乐的魅力,拓宽了古筝发展的道路,使古筝这一民族乐器在更多的音乐领域发挥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建民先生的古筝作品在合理运用现代技法的基础上,把古筝这一乐器的旋律感充分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构思与创造性思维,又不失中国音乐元素。《枫桥夜泊》这一优秀古筝作品在继承与发展传统古筝音乐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新鲜艺术元素与音乐语言,创新性的拓宽了创作题材与音乐语言。王建民先生在结合现代审美意识的同时,依据原诗的意境,融入中国传统的民间元素,将昆曲曲牌、江南丝竹以及苏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等一些赋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素材作为创作基调,加之超八度的定弦方式,使得音域更加宽广,古筝的演奏方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创新,这一系列的现代创作手法使得此曲在演奏技巧上,对演奏者的表现力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枫桥夜泊》作为一首具有标题性的协奏曲题材,采用现代筝曲创新的人工定弦法,并加以新颖的和声音响,大胆的进行转调,并且选用筝曲中极少出现的降E徵调式、C羽七声雅乐调式,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与古筝这一传统乐器完美结合。这一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的音乐元素进行结合的作曲技巧,将音乐色彩、音乐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原诗诗人孤寂忧愁、忧国忧民的情怀恰到好处的交融在音乐作品中。

乐曲运用传统古筝抒情的特点,深入领悟原诗诗人的内心情感,将诗人愁苦的心情与多变的情绪通过旋律一一刻画出来,把古筝这一乐器的音色特点充分的表现出来,在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也扩展了现代古筝作品的创作空间,是当代古筝作品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2、《枫桥夜泊》的美学思想

“美学中研究音乐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音乐美的法则等问题的分支门类。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通过对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控制和对音列、音阶、调式、调性的组织构成艺术的表现手段,诉诸于人的听觉,产生情感的激发作用。它是一种动态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运动而形成的。音乐对现实的反映不是具体的模拟,而是一种概括的比拟。音乐的语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演绎性,人对音乐的感受需要依靠艺术的联想,通过情感作用而与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读诗要细致,既要看到诗中应有之意,更要看到它的言外之意”这首诗中作者没有提到一个“愁”字,但却使读者深刻的体会到了水乡秋夜的清冷和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形成象外之意,一切都表达的含蓄且深远。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对诗中的情境作出精细的理解和把握。全曲亦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把原诗中的情境与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④。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往往是有共识的,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契合息息相关。在《枫桥夜泊》这部作品中,再现部分的慢板源于呈示部而又不同于呈示部,这样,在演奏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两部分的情绪宣泄表现中必须有所不同,呈示部的慢板夹杂一种倾诉性的忧愁,乐句与乐句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所以在演奏过程中会有一种推进旋律走向高潮的感觉,而再现部分在经历回忆与憧憬之后,体现的更多的是孤独和无助,从而在演奏上比较平和,加上左手无旋律性的刮奏来模仿风声,平添一份秋风萧瑟,使人深感惆怅,随后渐行渐远、余音袅袅荡气回肠。

乐曲中又常使用泛音与实音形成对比,虚实结合将朦胧美展现出来,同时又营造了静谧的气氛。而乐曲结尾处的泛音作用恰恰又不相同,这里的泛音由强及弱、由近到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听众的无限遐想。

筝曲《枫桥夜泊》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获得诸多青睐。为了更好地突出古筝这一乐器悠扬的音色特点、更好的表现出原诗中温文尔雅的意境,王建民先生将极具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特色的素材作为创作基础,充分的展现了古筝这一乐器的特色。《枫桥夜泊》作为一首具有标题性的协奏曲音乐题材,作者将钢琴与古筝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在调式上也不拘泥于传统的五声调式,而是采用了定弦的方式,并且出现超八度定弦这种独特的定弦方法。整首乐曲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进行了三次转调,并且使用了古筝曲创作中极少出现的C羽七声雅乐调式、降E徵调式,如此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的音乐元素进行结合,使音乐色彩、音乐形象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这可谓是现代筝曲的一大突破。整首乐曲将原诗诗人孤寂忧愁、忧国忧民的情怀恰到好处的交融在音乐作品中,是王建民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注释:

① 《中兴间气集》,唐诗选集。唐代高仲武编选,或误题孟彦深编选。诗集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後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② 标题音乐,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③ 《溪山琴况》,中国古代古琴巨作。作于崇祯十四年年。“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

④ 公孙尼子,《乐记》,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专著。是研究古代文艺思想史的一部珍贵的文献.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夜泊原诗
枫桥夜泊
峨眉山月歌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无用的事
改诗为文三步走
夜泊(外五首)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枫桥夜泊》及其三种译文
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