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林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9-08-0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格林意义差异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患者住院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病症,健康教育工作较为重要,对患者的疾病认知以及日常习惯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目前很多脑卒中患者尚未掌握各方面的健康知识,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无法积极合理的参与到治疗亦或是预防中。为了更好的完成当前的住院护理工作任务,应进行脑卒中健康教育分析以及探索,采用正确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格林模式是一种通过知识获得和行为改变的发展型教育方法,通过教育前的有效评估、诊断分析、找出健康问题、制订系统的教育对策,并有效实施与评价[2-3];与普通教育模式相比,该模式更注重对信念和行为的促进。在目前研究中发现,格林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教育中应用,有效提高了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效果,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格林模式在脑卒中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9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0例。

试验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32~86岁,平均(57.2±1.2)岁,TIA 10例,脑梗死10例,脑栓塞5例,5例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为(12.21±0.54)d。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33~87岁,平均(57.3±1.3)岁,TIA 9例,脑梗死10例,脑栓塞6例,5例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12.221±0.52)d。

纳入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对这次研究知情。(2)排除标准:将具有意识障碍、完全运动性失语、伴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本次研究。

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对两组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培训前调查 运用自制的脑卒中疾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等相关方面问卷对脑卒中患者(患者家属)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病时长、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愿意参加教育培训等,均由打勾的形式完成。以了解疾病知识掌握状况,在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中,发现患者对三高名词了解较多,这可能与电视媒体的宣传讲解有关,对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等相关知识了解较少,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的态度方面欠缺[4]。

1.2.1.2 健康教育 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院健康教育法。

试验组:格林模式。入科待病情平稳后从评估的结果入手,找出需要干预的目标问题,进行知识强化培训。第1~2天讲授脑卒中的类型、发作的早期症状、发作后的紧急处理;第3~4天讲授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后饮食搭配、血压血糖控制;第5~6天讲授治疗方法、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第7~8天讲授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遵医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患者通过不断的知识获得和经验积累,达自觉修正不健康的行为和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增强了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5]。

1.2.2 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或家属)行脑卒中预防知识及健康生活方式是否建立,采用询问、判断、单选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内容包括:(1)由打勾形式表示一般知识脑卒中防治知识现状,参加预防知识培训情况;(2)自我防治知识改变情况。问卷最高8分,态度部分共3分;(3)健康促进行为建立情况见问卷,分为4条目。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4 教育方式

在住院期间,对试验组患者和家属不间断提供健康指导,内容穿插于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鼓励患者之间保持相互联系交流,相互提醒与督促,发放书面材料供翻阅,集中讲解,出院当日进行全面强化教育;对照组仅提供书面材料供翻阅及答疑方法。

2 结果

2.1 教育培训前后两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教育前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知识、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态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68,P=0.048)。干预后试验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前后两组脑卒中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分,±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脑卒中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分,±s)

images/BZ_199_213_420_2303_553.png基线 4.33±1.45 5.53±1.20 6.00±1.41 4.50±1.36 5.30±1.51 5.97±1.43干预 5.70±1.09 6.53±0.90 6.67±0.88 4.87±1.31 5.90±1.24 6.03±1.30 t值 5.539 3.476 2.339 1.363 2.068 0.348 P值 0.000 0.002 0.026 0.183 0.048 0.730

2.3 教育培训前后两组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比较

干预前,试验组总得分为(15.87±2.98)分,对照组为(15.77±3.3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总得分为(18.83±2.04)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6,P=0.000),而对照组干预后得分为(16.80±3.00)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试验组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73,P=0.003)(见表2)。

表2 两组教育培训前后两组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教育培训前后两组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对比(分,±s)

images/BZ_199_213_1734_1228_1794.png试验组 30 15.87±2.98 18.83±2.04对照组 30 15.77±3.33 16.80±3.00 t值 - 0.144 3.073 P值 - 0.885 0.003

3 讨论

格林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实验表示脑卒中患者中格林模式的可用性,但如何将这一模式有效地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应该是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6-7]。本研究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首先构建系统的问卷,评估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了解及脑卒中防护现状调查,找出健康促进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知识宣教,评估、评价。

试验组干预后问卷知识部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格林模式效果优于单纯的教育模式,本研究通过培训前调查明确了患者疾病知识现状,针对性的制订教育计划,从而更符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根据模式,从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出发,进而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制订,因而患者的学习愿望较为强烈,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用格林模式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疾病防治水平和健康促进行为,体现了在改变患者疾病认知态度方面的优势,患者明确了采取各种防治措施的益处,认识到了消极行为的弊端,端正了疾病防治的态度,而态度端正,有利于健康促进行为的形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强化教育后的遵医行为得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教育后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都说明运用格林模式对患者(家属)进行脑卒中知识强化宣教,有效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及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主动按医嘱服用药物,主动与医生联系交流治病体会和需求,有利于疾病更好的恢复。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可增加活动的实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本实验病例偏少,因此需要本次只是能够对短期知识知晓度的效果进行分析,不能对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长期效应进行分析,因此未来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建议疾病防治应该贯穿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多个层面,让不同的群体对健康和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减少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因对简单医学知识缺乏和理解偏差而产生误会,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医学事业的发展[8-12]。

在健康教育中合理的使用格林模式,重视对个体的认知水平及影响个体认知的内外因素进行评估,其中的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则是在评估病人和家属知识、性格等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健康宣教。在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与环境、教育与组织等的评估更加全面,并且对研究对象的知识、能力无严格要求,此外格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全程评价,故其干预过程更全面、系统、连续,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相关的疾病防治目的和控制目的,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猜你喜欢

格林意义差异
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与差异
麻辣老师
有意义的一天
我喜欢小狼格林
生之意义
找句子差异
绿毛怪格林奇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格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