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主要原因分析
2019-08-08李小文李凤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泸水市幼儿园
文/李小文 李凤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泸水市幼儿园
1 贫困代际传递相关文献及观点
美国的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在研究长期性贫困时发现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存在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自此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要想全面实现脱贫,必须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必须找出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因此很多国内学者都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韩春(2010年)在《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根源探究》一文中认为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制度体制性、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刘楚娟(2017年)在《云南民族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一文中认为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内部因素和社区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生育观念、受教育和家庭监护等方面;杨阿维、腾小芳(2016年)在《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认为影响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匮乏、农牧区的生产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发育程度低、家庭规模大、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较低以及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李梦鸽(2017年)在《浅析贫困的代际传递与教育扶贫》一文中从社会文化角度和经济角度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用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观点。
2 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相关概述
2.1 怒江州概况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的滇缅、滇藏结合处,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全州国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449.467 公里,总人口54.53 万人,少数民族比例达93.6%,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22 个民族。怒江州有四个县市,分别是泸水市、兰坪县、福贡县和贡山县,其所辖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有21 个贫困乡镇、181 个贫困村、14.84 万贫困人口。该州境内大多为悬崖峭壁,可开发利用空间有限,基础设施及其滞后。加之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偏远高寒山区,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怒江州目前仍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战略扶贫攻坚的重点。
2.2 深度贫困与贫困代际传递
2.2.1 深度贫困
深度贫困是相对于贫困而言的,一般指具有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思想观念极为落后、交通非常不便、人均收入低(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收入低于2300 元,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测算)等特征的区域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处于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人口都属于深度贫困人口。一般情况下,深度贫困人口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自然环境恶劣,基本医疗和基础教育得不到保障,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容易受到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人均年收入低,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2.2.2 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最初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具体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和条件由父辈传递给子辈,使子辈在成年后重复父辈的生活境遇,即导致了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不断遗传和连接。
3 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笔者进行了为期10 天的调研,即2019年1月28日—2019年2月1日和2019年2月12日—2019年2月16日,文中数据均来自调查问卷。为了确保了解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怒江州农村贫困建档立卡户,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有: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交通通讯阻塞、市场分配机制的负面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低、父辈思想观念的影响、邻里关系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恶劣。
3.1 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险意识薄弱
某地区的医疗机构的数量以及医疗保险是否全覆盖是衡量这个地区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志。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怒江州大部分贫困地区附近没有医疗机构或者只有一个卫生所,如图1所示,64%的认为附近没有卫生所等医疗机构数,18%的认为附近有1 个卫生所等医疗机构数,12%的认为附近有2 个卫生所等医疗机构数,6%的认为附近有3 个及以上的卫生所等医疗机构数,说明医疗基础设施不足或不够,造成了当地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图1 附近卫生所、诊所数图
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本次调查,98%的调查对象参与了新农合,但是还是有部分家庭因为保险费的提高而并没有参与医疗保险;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只有64.81%的家庭购买了大病医疗保险,54.32%的家庭购买了意外保险,以致造成一旦发生重大疾病或者意外就使该家庭陷入贫困状态,说明目前该地区的贫困户保险意识薄弱。
3.2 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基础教育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学问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而在先期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而接受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即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人们以后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人力资本的培育以及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而目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薄弱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图2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图
图3 小学教育机构数量图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如图2和图3可以看出来,怒江州农村基础教育十分薄弱,在这些贫困地区基本上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小学教学机构数量非常少,严重阻碍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3.3 交通通讯闭塞
交通通讯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怒江州地势险峻、悬崖峭壁多,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寨寨通公路的目标,但是很多地方乡村公路非常狭窄、路面等级低、路网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交通非常不便,造成了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怒江州的经济发展,因此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怒江州扶贫开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3.4 市场分配机制的影响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价格是决定市场需求和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最终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资源和资本的流动具有趋利性,社会资本和资源向优势群体集中,限制和剥夺了处于贫困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共享。由于怒江州大部分贫困地区处于高寒山区,虽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价格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农产品的价格被严重扭曲,影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3.5 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在贫困家庭中,家庭结构可以分为两种: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
针对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通过对比发现:首先,单亲家庭因为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减少了家庭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能力,其后代因而无法得到相比双亲家庭中更多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其他的社会资源,因此父辈给他们提供的条件相对较弱,在很多时候需要靠后代自身的努力,从而在起跑线上失去了竞争力,从而造成了进一步贫困;其次,单亲家庭由于只有母亲或父亲,无法同时给子女提供父爱和母爱,容易造成后代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等问题,这进一步降低了家庭未来脱贫的可能性。
3.6 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家庭生活水平、子女受教育程度和成年后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怒江州贫困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尤其是粮食收入。由于受收入水平和地形的制约,农业投入少,主要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难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使用先进的农用工具,导致了粮食产量低、家庭经济收入少,无法实现收入的质和量的突破,导致了进一步贫困。由于经济收入少,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基本生活开支和农业投入,导致了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少,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减弱,从而导致了子女继续重复父辈的生活境遇,进一步减弱了家庭脱贫的可能性,产生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图4 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图
3.7 父辈的影响
父辈对子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决定了子辈是否能成才以及家庭未来是否能脱贫,父辈对子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辈的受教育程度、认识观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
3.7.1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创新意识、思维模式以及劳动技能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提高一个人的文化水平、素质能力和经济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手段,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劳动技能、培养超前的思维模式以及远见,实现自身家庭的脱贫,同时会带动周围人群一起脱贫,并对子女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子女的行为举止。通过调查发现,父辈受教育程度和子辈受教育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一般父辈受教育程度高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就相对较高。
3.7.2 父辈的认识观念
父辈的认识观念一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最终会造成子女进一步重复父辈的生活境遇,即贫困代际传递。一般情况下,由于贫困地区处于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造成了父辈的认识观念滞后,传统观念意识根深蒂固,无法在短期内改变。通过本次调查发现:(1)怒江州绝大部分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的观念,如图5所示,很多家庭都把财产分配给了男性子辈,同时也只想给男性子辈提供相关的教育,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了男性在教育资源、财产分配、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女性,最终严重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展;(2)很多贫困家庭想长期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想摘掉贫困的帽子,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思想观念,因此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最终的扶贫工作只是做到“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即治标不治本。
图5 家庭财产继承人分析图
3.7.3 父辈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一般难以改变,并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原因,父辈的思维模式相对于其他地区要落后,并且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中,一般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做长远的投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教育投入一般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给受教育者及其家人带来相关的收益,并且与其他投入相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贫困家庭的父辈经常有教育无用、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思维想法。如图6可以看出部分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将来脱贫致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图6 教育重要性分析图
同时在就业认知方面,很多家长都还是有“铁饭碗”的观念,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行政事业方面的工作,调查对象中有99 户家庭希望自己子女所从事的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这样造成了就业面比较狭窄,无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8 邻里关系的影响
邻里关系主要是指家庭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正反馈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以称之为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个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时,即存在外部性。外部性一般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怒江州贫困人口呈现的是“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贫困家庭分布一般以群体为单位存在,即以村为单位存在,很少有贫困户存在于经济发达的邻里环境中,因此呈现出来的是负的外部性。在这样的邻里环境中,由于缺乏一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正反馈机制,从而导致了整个群体进一步贫困,继而出现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最典型的是在教育方面,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贫困家庭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在贫困户为群体存在的背景下,由于邻居的孩子没有完成学业,因此认为自己的子女有没有完成学业也无所谓,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情况不重视,最终导致了子辈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以及思想视野较同龄人相对较弱,从而降低了脱贫致富的可能性。
3.9 自然条件恶劣
自然条件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由于怒江州地形险峻、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农用土地多以山地为主,农民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但是由于土地贫瘠,农民的收成低,再加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造成了贫困家庭无法脱离贫困的境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怒江州贫困地区经常发生自然灾害,主要是以泥石流为主,雨季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季节,经常会造成交通中断、庄稼被冲毁等问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脱贫的可能性。
4 结论与建议
怒江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战略下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贫困以及贫困的因素在代与代之间遗传,从而出现了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怒江州深度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包括:(1)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险意识薄弱;(2)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严重阻碍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3)交通通讯阻塞,交通不便,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造成了出行难的问题;(4)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最终资源会向发达地区倾斜,造成了贫困地区的进一步贫困;(5)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也是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家庭经济收入低是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6)父辈的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认识观念也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子辈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最终决定了贫困家庭能否脱贫;(7)邻里关系也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一般贫困地区家庭之间缺乏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机制,导致了脱贫难;(8)自然条件也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农业,而农业的收入取决于天气,这些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收入减少,无法实现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