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索哲理:图画书在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19-08-07齐童巍

理论观察 2019年5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齐童巍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正在大力推动通识教育。将图画书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之外,还能够去思索哲理。通过图画书《谎话》,我们能够去体会说谎的情境,思索诚实与真诚之间的关系。而图画书《亨利去爬山》则带我们去体会梭罗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将图画书应用于高校通识课程教学,能够丰富高校通识教育的内涵,让学生更宽泛、更深刻地,去理解图画书,理解文学和艺术,理解人类文明。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美育;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141 — 03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正在大力推动通识教育。人类在文学史、艺术史上的卓越成就,是通识教育必然包括的内容。图画书是一种有着较长发展历史,在世界各国普遍被接受的,现代文学、艺术形式。将图画书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之外,还能够去思索哲理。本文将结合两本优秀的图画书作品,来具体探析图画书在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体会说谎的情境:《谎话》

图画书《谎话》〔1〕讨论了人类说谎的诸种类型,将其应用于通识课程教学,能让学生从哲理层面去体会说谎的情境。

说谎到底是什么呢?是绝对的坏事吗?给出一个宏观的判断,认为“说谎是学坏的第一步”,因此在任何情境下都要绝对拒绝说谎,这样说是容易的,因为不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去辨析说谎的原因,而且对说谎的绝对拒绝,又有着道德正确性和道德高度,能够让自身获得道德感的加持。但是,哲学家们往往会去探究,看似完全正确的前提,是否有可能推导出在价值观上并不那么容易作出清晰判断的情境,进而去分析说谎的复杂缘由。图画书《谎话》的创作者,所做的就是这样一种富有思辨性的推理工作。

说谎的行为能够堂而皇之地存在,首先是因为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生活细节上,人们会选择说谎,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这也是在不伤害他人情况下的一种自己保护机制。图画书《谎话》中,虚报年龄、佩戴赝品珍珠、掩饰遗失雨伞和尿床过失、吹嘘父亲的职位等等,均属于这样的情况。为了避免尴尬的交际处境,使交际更顺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人物选择了说谎。由于并没有因此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自我防卫的动机又很普遍,这种说谎行为是常能为人所接受的,也是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才会有许多现代文学致力于描摹不同人物话语之间的缝隙,寻找话语中的不同叙述指向,呈现情节的多侧面。

说谎行为第二种光明正大的、影响颇广的存在情境,应该就是戏剧演出、电影、电视剧以及模型等等。这些模拟现实或者演绎现实的艺术作品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画面上疏落的笔触,画面中入画的工作人员和道具,都突显了戏剧演出和电影镜头均是众人协力完成的对现实的模拟,也是一种“说谎”行为。但是,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对于这种说谎行为,有着共同的默契。演出的假定性特征,是表演者和观看者双方的约定,也是一切表演吸引人的基础。表演者会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出所设定的一个个情境,观看者则身临其境地感知这一个个情境。只有这样,表演才有可能达成,表演者和观看者才能完成情感上的沟通过程,完成有真实感的叙事过程。同样的,看到书中的仿真模型,也只有接受模型的情境,进入情境去体会,有这样的心理预期,才不会感受到受骗,而是有趣地去把玩,让心神游曳其中。如果失去了假定性的默契,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交往的这其中一座桥梁,就会失去了构筑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有力武器,失去了文学、艺术的许多可能性。

创作者把说谎与不说谎最清晰的界限放在了这本书的中间部分:童话中老婆婆的毒苹果、大灰狼对小羊的欺骗,都是邪恶的,会给人以反感,是没有诗意的,没有余韵的。它们不能放在书的结尾,因创作者就将这些欺骗行为安排在最有诗意的两个部分的中间,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说谎是不行的,什么样的说谎是应该拒绝相信的,划出了一个清晰的界限。

书的最后一部分,既有善意的谎言,也有关于人的信仰,将关于说谎言语的分析,推进到了深刻的道德问题探讨层面。在正确信息與内心真诚、内在动机、良心、尊严等之间如何选择,哲学家们有过很多的探讨,比如:在任何情况下向所有人(包括正试图行凶的人)都一视同仁地提供正确信息是道德的,还是出于内心的良知,用真诚的心根据情境作答更为符合道德的原则。在一个透明的、没有任何伪装的世界里,也许回答正确信息是最道德的。然而,现实常常会更复杂,比如书中对作画对象的美化、对厨艺的赞美、承担弟弟打碎盘子的责任,虽然都不符合信息的正确性,但却都是在真诚、善良的心态下所作出了符合良知的回答,就像古希腊人做雕塑一样,有着超越真实形象的向美的心。研究者也认为,“我们必须将‘诚实这个多义词,分别替换成纯粹的内在价值概念‘真诚和外在的对言语行为进行描述的‘说真话这两个单义词”,那么“康德以‘诚实这个多义性词汇反对‘善意谎言的内在矛盾也就被消解了”〔2〕。当我们在课堂上随着创作者的笔触,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说谎情境之后,再来面对书开篇中的生活场景的时候,心情会豁然开朗得多。因为只要用纯粹而真诚的心去面对别人、面对世界,说谎的情境就不再是问题。

二、思考不服从的意义:《亨利去爬山》

图画书《亨利去爬山》〔3〕是D.B.约翰逊对美国文学家、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的致敬,带我们去体会梭罗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历史人物梭罗是亨利的原型,这一点作者在书中有说明。基于此,我们对亨利的言行举止、情感想象的理解,就会有更明确、更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

在《亨利去爬山》中,故事缘起于梭罗著名的宣言式的“不服从”举动。面对“一个允许农场主蓄奴的政府”,亨利拒绝服从,拒绝交税,对政府行为的不合理部分进行“非暴力抵抗”,甚至不惜因此被投入监狱。这种行为虽然是“非暴力”的,但有时却具有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既是梭罗亲近自然、抵抗现代工业文明的思想基础,也是本书后续情节发展的逻辑基础和理念基础。不论是梭罗,还是D.B.约翰逊,思考的都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什么可以说“不”,又如何说“不”的问题。

社会变革的一端是宏观的社会、历史,另一端则是组成社会、历史的众多真实的个体。作为个体的人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每一个处境,如何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相处,是梭罗集中思考的问题。当亨利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禁锢身体的牢笼,却限制不住他的绘画创作,限制不住他的思想,更限制不住他的心灵在艺术创作中获得自由。只要有笔,哪怕是在监狱的墙上,他也能自如地挥洒,进而获得一种梭罗所信奉的超验体验。研究者认为,“自然有着远远超出感官所能把握的意义,它不是科学所能穷尽的。这些思想的基础是梭罗从爱默生那里接受的超验主义哲学,这是梭罗自然思想的主调,也是他的生态中心论思想的根源”〔4〕。

书中,艺术所表现的空间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抹平了。亨利在墙上提笔画出的鞋子,能够被穿在脚上。画中的小溪,能够弄湿鞋子。监狱低矮的墙既藏得下万千沟壑,能让亨利长途漫步,最终也变成了离开的门,成为了走向自由的通途。当亨利离开监狱的时候,身后是山姆曾经打开过的现实中有铁框和铁钉的监狱门,但亨利却没有选择从那里走出监狱,相反他是从监狱墙上他自己所画的想象之门中离开的。这样的超验体验来自梭罗对自然的理解。到达山顶之前,当亨利在山林中奔跑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沉醉的、安闲的、享受的。这是一个与现实中拘禁的牢笼截然相反的世界。翱翔的鹰和空中的云,在亮色的画面中给人以天马行空之感。

但沉浸在自然和艺术中的超验体验,不能作为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梭罗虽以隐居生活而闻名世界,但是以很大的热情真诚地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在想象的世界里,亨利仍然惦记着许许多多正在被奴役的人。当大街小巷贴满了抓捕逃跑奴隶的悬赏告示,亨利却在想象的山顶与向往自由而途径此地的旅行者谈笑、唱歌,与试图挣脱奴隶制的朋友心灵相契,慷慨地赠予自己脚上的鞋子,目送他逃往象征自由的北方,哪怕自己不穿鞋子的脚可能被石头扎疼。不能逃避社会现实,亦是因为超验世界被现实世界所包裹着。亨利在天明之前需要回到牢房,于是就有了深色画面上急急忙忙的回程,虽与自然熟稔,却也不免踩进兔子洞,不免跌跌撞撞,显示出超验世界、自然世界并没有颠覆现实的秩序。

这与梭罗“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是一致的。他并不是要用暴力断然地改变现实社会秩序,而是要在生活里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本身。

亨利认为,重获自由就如同“站在一座高山的顶峰”一样。最高峰位居书中最后两个画面的正中,超越于人们所生活的平原之上。获得自由如同登临最高峰意义,能够给人以瞬间的极致体验,但是更多的生活却在山下的平地发生的,在非极致体验状态下展开的,并没有随时处在自由与非自由的激烈对抗之中。研究者認为“除了梭罗英勇的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完整的和平革命的理论及消极抵抗的原则,它第一次赋予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有不服从和违反任何违背他的良心的布告、命令、法规以及权威的权利”〔5〕。穿过监狱的墙离开监狱,体现了亨利坚持己见的态度,对政府行为的不合理部分仍然抱持着不合作的姿态。如果再次遇到征税的场景,亨利依然会选择抵抗。而走向鞋匠铺的背影,却预示着他重新走入日常生活,就像他曾经做的那样。在生活里,他依然不会忘记超验体验和亲近自然的能力,依然会让精神从现实利益诉求跳脱开去,去省思现实操劳的意义,省思自由在生活里的体现,从而拒斥禁锢心灵自由的一切形式,保有畅快淋漓地接近自然、融入自然,进而获得心灵自由的能力。也只有拒绝了对现实的妥协,追求最终自由的人,才能问心无愧地在自然中获得完全的从容与自在。能如此,则超验不再是超验,而是心灵的本真状态。

我们借助这本图画书在课堂上解读梭罗,并不能涵盖他所有的思想和行为。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最初印象也许只是一些精彩的情节和奇幻的画面,反抗奴隶制、省思现代性等深层思想,可能会在他们未来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中得到愈加清晰的感受。D.B.约翰逊对梭罗的致敬,让我们看到了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人们对梭罗的思想仍然持有一份执着的怀想和敬慕,梭罗的“不服从”姿态获得了新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这两本图画书的解析,我们能够看到,图画书与人类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连,同时也有着丰富而动人的文艺形式。将图画书应用于高校通识课程教学,能够丰富高校通识教育的内涵,让学生更宽泛、更深刻地,去理解图画书,理解文学和艺术,理解人类文明。

〔参 考 文 献〕

〔1〕〔日〕中川宏贵 文,〔日〕mirocomachiko 图. 宋三三译.谎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2〕巫怀宇.康德哲学中善意谎言的两难及其消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2):153-156+160.

〔3〕〔美〕约翰逊.柳漾译.亨利去爬山〔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58-66.

〔5〕倪峰.梭罗政治思想述评〔J〕.美国研究,1993(04):107-128+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