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四个关注”,把准语言文字运用目标

2019-08-07谭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目标

谭群

[摘 要]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在确定课堂语用目标时,教师应着眼于“四个关注”,即关注年段目标、教材单元整组编排的重点、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生成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目标;本体性内容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学科特定的任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材呈现的语言实践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语言材料的实践内容,准确定位每节课的语用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年段目标,确定语用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重点落在字词句的学习,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乐于积累词句,并能运用词语写话;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在段的教学,体会段落结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重点关注篇章教学,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根据文本特点,确定言语实践训练点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段目标的要求,不要拔高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难度。

如,《寒号鸟》一文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时,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鹊”等15个生字,分辨“号”“当”两个多音字;

2.积累“得”字短语和数量词并拓展运用;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课文以天气变化为线索叙述故事的方法;

4.找出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初步学习并通过关键词理清课文的线索;

5.品读寒号鸟的语言,通过字理识字的方法理解“哀”“号”“刮”字,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狂吼”“哀号”“重复”“得过且过”等词语意思和用法;

6.对比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理解故事寓意;

7.通过展开想象,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7个目标中, 1、2、4、5关注本课字、词、句的学习,体现了对低年段学习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在介绍每一种玻璃时,作者都用一段话来说明,但说明方法各有不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如果将言语实践的训练点设定为: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你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就显然属于第二学段的要求。这不符合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应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文章在介绍几种新型玻璃时采用的不同说明方法,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运用到习作中。这样的目标符合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

二、关注单元整组编排的重点,确定语用目标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以主题的形式编排单元。有些单元以儿童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为主题,有些单元以文章体裁为主题,有些单元重点关注了言語的表达形式。在确定单篇课文的言语训练点时,要关注单元整组课文编排的重点,建立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这样定位就会更准确。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思乡”为主题,编排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同样是表达思乡情切,表达的方式方法却各不相同。《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寓情于事,《梅花魂》则叙事抒情,托物言志;《长相思》《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都是既写景又叙事,情景交融,于小事中见真情。这个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二十年后回故乡”,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表达思乡情感的方法,表现自己在二十年后回到故乡的情景。因此,在确定单篇课文的言语实践训练点时,我们应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情景交融等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并迁移运用,这样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下基础。比如,学完《古诗三首》后,学生对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情景交融等这几种表达方式都有所理解,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训练: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在写到“洛阳城里见秋风”画面时,可以选择适合表现诗人心情的景物进行描写。

这样,在单篇文章的学习中进行了相关的片段训练,使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在进行单元习作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三、关注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确定语用目标

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求理解,更重在运用,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亲身实践来掌握。在一篇课文中,哪些是本体性的内容,哪些是值得学生去学习、积累、迁移、运用的,教师要把它们提炼出来,确定为本课教学的言语实践训练点。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的教师这样设计言语实践:看到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抢走珍宝,肆意破坏,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笔只是停留在思想情感的领悟上,不是这篇课文的本体性内容。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前面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圆明园的辉煌,突出了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最后一段用精确的语言写它如何被毁灭,也就突出了损失的不可估量,令人痛心和愤慨。这是文章结构的特点,属于语文学科本体性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言语实践活动:“如果你是圆明园景区的导游,你将如何对游客介绍圆明园呢?请写一段导游词。”这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学习课文收获的语文知识运用起来,模仿课文先扬后抑的结构进行表达,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达到了言意兼得的目标。

四、关注学情生成,确定语用目标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备课时,我们预设的言语实践点是站在教者的角度考虑,要教给学生什么。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影响,会产生许多变数。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将语用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时,我们最初的言语实践训练点定位为:

(1)模仿例文中的一个小节,尝试写一写,写清楚大自然中“天然指南针”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习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写法修改自己的诗歌,使诗歌更生动具体。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仿写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表达形式;第二个目标指向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是对学生言语实践要求的提升。

在试教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仿写时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料、选择适合自己仿写的文段进行仿写。很多学生拿着资料,不知道仿写哪一段好。比如,“蚂蚁一般把洞口朝南开”这个资料就只出现一个方向的辨别,不少学生喜欢选择第二小节来仿写,而这个小节写了“南”“北”两个方向的辨别。洞口指示南方容易讲清楚,北方在哪里呢?学生选择的文段不合适就总是讲不清楚。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选择第三小节来仿写“蚂蚁洞口指南”这个特点,是比较合适的,只需要讲清楚一个方向就可以。

根据学情,我们将言语训练点进行修改:

仿照课文诗歌的表达形式,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仿写一节诗歌,写清楚大自然中“天然指南针”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样把原先定位较高的目标去掉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目标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