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要让“人”说话
2019-08-07王红岩
王红岩
摘要:新闻报道一个显著的要求就是要让人在新闻报道中担当主角,成为新闻的主因素。既然要让人担当主角,那么,让“人”说话是新闻采访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让“人”说话就是要符合他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如果说出来的话不符合他的身份和角色,那么,就不是新闻事实,当然也就不是在说“人”话了。
关键词:新闻 要 让人 说话
进入全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是:“需要原生态的事实而非被加工后的主观报道;需要根据新闻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而非一言堂灌输的结论;需要有独到见解的深度报道而非浮在表面的信息。”也就是:“新闻要让‘人说话,更要说‘人话”。这句话表面看起来好像在调侃新闻报道,其实,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闻采访失当的问题屡见不鲜。打开广播电视,乍听起来或看起来一些节目好像记者很深入,采访问话很多,显得很真实活跃,现场感也强。但是许多问话和采访对对象说出来的话与其身份或者年龄、职位、阅历不符,让人感觉很别扭,进而使新闻真实性大打折扣。出现这样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要让恰当的人说话
一些报道特别是紧跟时政的报道,大多数是唯党政领导至上,领导的意志就是新闻报道的着力点,记者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访提问就按照套路硬性设计,忽视了新闻事实和观众对新闻的诉求,结果问出的话违背了新闻传播规律,采访对象说出来的话根本不是他应该说的话,这就是新闻没有让“人”说话。例如:一家电视台记者在报道寄宿制学校时采访三年级学生。记者提问:“你觉得你们寄宿制学校建立后学校的教学水平高吗?教风好吗?学风好吗?”这名刚满8岁的三年级学生的回答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学校的教风正、学风正,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一流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水平很高。”这样的问话一开始就找错了对象,一个三年级孩子回答的问题基本上是校长或者是教育局长才能回答的问题。这就是没有让恰当的采访对象说话的新闻。
一些记者在采访领导时,由于问话艺术水平的低下,导致这些领导说出来的话要么是汇报,要么是做秀,没有看到他们在开展这些有特点的活动中的思路,让一些本来很有创意的活动显得一般化而索然无味,新闻成了走过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传播价值。如一名记者在采访一个乡开展得很有特色的“两学一做”活动时,采访提问是这样设计的:“你们在‘两学一做活动中都做了哪些工作?”这位基层的党委书记就对着记者的镜头说了将近两分钟,从乡里有多少党员、多少支部,怎么样给他们下达任务的,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等做了一通汇报。“两学一做”活动本来就是赋予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但是从这条新闻里人们看到的只是这个乡的一般性为民服务活动,而没有看到这个乡开展这样的活动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这样的话不仅让观众体会不出这是一个党委书记说的话,更降低了党委一班人的工作水平。
新闻界有句行话:“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没有不会说话的采访对象。”这是被长期新闻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观点。的确,记者的问话艺术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成败。记者在提问采访对象时应力求避免那些大话、套话甚至废话,要紧扣新闻主题,从新闻事实中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设计提问,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问下去。
要让人很好地说话
一般记者在采访前会就了解到的事实进行报道策划,但有些记者不仅策划了自己要提问的问题,甚至连采访对象说什么话都打成了材料。到了新闻现场,记者提问后要求采访对象按照自己设计的对话完成同期声,让观众感觉到记者不是在拍新闻,倒像是在拍电视剧,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在现场说“台词”。如一位记者在采访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时,给企业负责人硬性设计了这样的问话和对话:记者问:“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其目的是做生意致富,为啥还要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答:“作为一名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有义务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出点子、探路子、搭台子,为更多的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作努力。”这样的采访乍一看还是符合要求的,但是,仔细看了后会觉得非常牵强。
后来另外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同样去采访非公企业党建,为了不走前面记者的采访弯路,没有硬性给采访对象设计同期声,直接采访企业负责人一。记者:“你是做生意的,那么为啥要入党?”非公企业负责人回答:“我入党的目的是想在我们企业建立党组织。”记者:“为啥要在你的私人企业建立党组织呢?”非公企业负责人:“我的一个很简单的目的是想通过建立党组织,吸收党员,让党员在企业发展中起带头作用,这样我们的企业生意也好了,然后也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了。”这样一环扣一环,既没有让非公企业负责人很为难,又让他说出了入党和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目的,使采访简单具体,取得了成功。
记者在了解到新闻事件后对采访做细致的策划是對的,但是,到了现场新闻事件一旦和事先设计的提问有很大区别,那么就要迅速改变策划方案。这时候记者就得在脑子里很快形成新的采访提纲,使新闻采访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和发展的逻辑顺序具体生动地顺利完成采访。
要让人说自己的话
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因而首先要让人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了相信,看了真实自然。这里说的让人说话,就是指采访提问设计的问题必须找准对象,让适合的人来回答问题,让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否则,就显得非常别扭和不合逻辑,也让新闻真实性大打折扣。例如前面提到的记者采访寄宿制学校的提问,当采访三年级学生对寄宿制学校的看法时,就应该这样提问:“你觉得这所学校好还是原来的学校好?你能给我说说这所学校都有哪些好处?”这样的提问就不会让那个三年级学生答出那些连校长都不一定能回答的大话。又例如:采访某些单位的一把手,让他说的话应该是他们开展活动的新思路、新想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怎么做、做了些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具体负责这项活动的负责人去回答,把取得的效果这样的问题让群众去回答。这样就显得采访提问的对象符合回答问题者的身份,让人一看就是他自己说出的实话。又例如:前面谈到的“两学一做”活动的采访,首先记者应该这样设计问题:“你们为啥要开展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那么这位党委书记就不会把采访变成汇报工作了。他会按照当时开展这个活动的思路、想法、目的去回答,回答出来的问题肯定是真实的,也是有水准的。
新闻采访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没有固定模式的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记者的提问最能显示记者的水平和能力,也代表媒体的水准和形象。新闻要让“人”说话,其核心是这条新闻让最有发言权的人来说话,特别是目击者、见证者和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要说“人”话,是指要让采访对象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要说出受众能够接受的话。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