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
2019-08-07陆庆九马丽娟江惠平
陆庆九,马丽娟,江惠平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先后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2]。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是高师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师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到底在哪里?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与职业院校是否相同?新时代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提出新需要,需要重新审视高师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及作用,找准高师公共基础课改革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调查研究采用“XX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开设的种类和数量,公共基础课周课时数。
二是课程改革。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评价改革。
三是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态度。包括对专业课学习的帮助,对自身的发展的影响等。
分别对合肥地区的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都是二年级以上学生,已完成至少一个学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从职业学校的2017级学生中随机抽取7个班,应参加调查的学生354人,实收问卷297份,有效问卷296份,无效答卷1份,问卷有效率99.6%;师范专科学校应参加调查的学生1196人,实收问卷1196份,问卷有效率100%。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对公共基础课的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见图1)
(1)对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调查显示,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开设节数因专业差异有所不同,各专业大体介于11至19节之间;高师的公共基础课开设节数也因专业和年级差异有所不同,中职段各专业与职业学校基本相同,高专段各专业大体介于4到8节之间;总体来说,课时都比较充足,课程都比较齐全,说明对公共基础课都比较重视。
(2)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比较满意。调查显示,职校生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感觉一般”的最高、“满意”的次之、“不满意”的最少;师范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感觉一般”的最高、“满意”的次之、“不满意”的最少;两类学校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整体感受一致,比较满意的占绝大多数;职校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满意”的占比远高于师范生、“不满意”占比也高于师范生,说明职校生对公共基础课的期待值低于师范生。
图1 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满意度
(3)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均比较认可(见图2)。调查显示,职校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中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比较高”的最多、“一般”的次之、“较低”的最少;师范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中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一般”的最多、“比较高”的次之、“较低”的最少;两校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运用比较认可的占绝大多数;但职校生“比较高”的占比远大于师范生,师范生“比较低”的占比略大于职校生,说明职校生和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期待值不同。
图2 对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的满意度
2.对公共基础课学习的认知态度调查比较分析(见图3)
(1)公共基础课对专业学习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职校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习与自身发展的相关度依次是:“有助于专业知识学习理解”“有利于拓展思维”“有利于增长知识并拓展视野”“有助于与他人合作”“其它”“影响不大”;师范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习与自身发展的相关度依次是:“有助于专业知识学习理解”“有利于拓展思维”“有利于增长知识并拓展视野”“有助于与他人合作”“其它”“影响不大”。两校学生都普遍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拓展思维”“有利于增长知识并拓展视野”与自身发展相关度紧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相关度均较高,处于“比较相关”水平,说明两校学生都高度认同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自身的专业学习的支撑作用。
图3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作用的认知
(2)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的归因同有不同(见图4)。调查显示,职校生认为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的相关度依次是:“基础差跟不上”“其他”“学习氛围不好”“学不到想学的东西”“上课内容与就业要求脱节”“对所学专业没兴趣”;师范生认为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的相关度依次是:“其他”“学习氛围不好”“对所学专业没兴趣”“基础差跟不上”“学不到想学的东西”“上课内容与就业要求脱节”。可见,两校学生均认为“其他”“学习氛围不好”和“基础差跟不上”三个因素与学习之间的相关度相对较高;其它三个因素的相关度较弱。总的来说,两校学生对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效果的归因大体上相同;不同在于,职校生更强调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
图4 学生对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的归因情况
3.对公共基础课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调查比较分析(见图5)
对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完全一致。调查发现,职校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相关情况依次是:“太枯燥,希望多些实践教学活动”“种类太少,希望多开些学生感兴趣的公选课”“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需要提高学习兴趣和专注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应多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其他”“课时少,需要增加课”;师范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相关情况依次是:“太枯燥,希望多些实践教学活动”“种类太少,希望多开些学生感兴趣的公选课”“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需要提高学习兴趣和专注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应多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其他”“课时少,需要增加课”;各选项的均值比较接近,且相关度的正态分布情况也基本一致,说明两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大体相同,存在的突出问题基本一样。
图5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师公共基础课的作用严重弱化
一方面,师范生对公共基础课抱以期望;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课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长期以来,高师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思想观念、急功近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作用和地位不断降低,表现为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估中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过分吹捧;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过程中,公共基础课及其教师能够申报的项目类别和数量很少;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专业教研室的作用和地位突显,公共教研室备受冷落;在对待专业建设与公共课程设置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公共课程设置要为专业课让路,出现公共基础课的内容“删繁就简”、课时“一减再减”的现象,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也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应有作用,导致人才培养的短视[3];在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上,出现了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倾向,甚至有些公共基础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的作用和地位高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以致出现公共基础课成为专业课的“附属品”的局面[4]。
(二)师范生在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方面具有自身特殊性
与职校生相比,师范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期待值更高,从对课程价值判断来看,两校学生都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习对专业发展成长都很重要,但从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态度来看,师范生更愿意从自身主观方面找原因,强调学习氛围的重要性,这点可以从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效果的原因和对教学改进的建议中得到证实;另外,师范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满意度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的要求也都普遍高于职校生。说明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意愿更强烈,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的要求更高。生源质量的差异是导致两校学生群体在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师范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上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三)高师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与职业学校存在共性问题
一类是影响学生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外部因素。内容比较陈旧,学科体系严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课堂教学中缺少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僵化陈旧,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公共基础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生硬、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5],另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较少,学生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不多,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问卷调查中学生觉得太枯燥、不感兴趣、学不到想学的东西等都是此类问题的集中体现。一类是影响学生基础课学习的内在因素。表现在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学习基础普遍不高,特别是职校生的文化科学素养相对较低,容易对公共基础课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公共基础课学习的效果。
四、应对策略
(一)要重新理性审视高师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
高师公共基础课的作用不可替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通识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6]。公共基础课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会求知、做事、与人相处和做人方面,起着专业教育无法企及的作用。因而,在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至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职业院校对于“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错误解读,认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服务就业。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服务就业这个目标展开”[7]。过于强调就业导向,是导致公共基础课作用弱化、素质教育难见成效的根源。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就业导向是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因而,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高师公共基础课承载着新时代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对新时代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对师范院校来说,不仅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公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还担负着培养“四有”教师的历史重任。“四有”教师标准是对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的总结与概括,是公共基础课教学实施的终极目标;也是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的特殊性的充分体现。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特殊使命与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必须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也要求其在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要做好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顶层设计
1.科学设计课程建设规划。基于当前高师公共基础课作用普遍弱化的现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结合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公共基础课改革指导性意见。高师需要理清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相互关系,将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当中,重新定位公共基础课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修订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方案,专门制定学校公共基础课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目标,研制行动方案,明确公共基础建设与改革的思路、任务和措施,把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落到实处。
2.融入质量与校园文化建设。高师应把公共基础课建设纳入质量文化建设中,作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将学生素质教育与公共基础课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还应把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融通、相互促进。
3.优化公共基础课资源配置。基于公共基础课教师及其课程自身的弱势地位,需要在资源配置上向公共基础课倾斜。科学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公共教学部或素质教育学院,完善机构职责,科学配置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数量,在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审、教学质量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同等对待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在经费保证和政策支持上,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需要。
(三)要牢牢抓住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重点和难点
1.创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好高师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方向,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新时代“四有”教师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民教师的问题,怎样培养呢?“四有”的内涵很明确,做到“四有”,离不开通识教育,更离不开公共基础课,换言之,公共基础课弱化是表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实质,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重新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创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的内容陈旧、学生对所学东西不感兴趣、学生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等问题,需要重新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照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和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梳理各门公共基础课所应承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模块,重组课程结构,构建公共基础课体系[8],发挥公共基础课的整体教育功能。
3.革新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体系。构建新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需要创新其内容体系。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依据各门公共基础课程目标定位及在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中功能和作用,结合学生和专业的实际,精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在开足开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突出“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多开公选课。在课程建设中,加大公共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扶持力度,优先立项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急需的精品课程。
4.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是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书的终极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整体和个性差异;要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素养。其次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项目化教学或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使教学内容和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注度;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高师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严重弱化现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研究发现,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师范生对公共基础课学习的自身特殊性,使得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具有特殊规定性。重新定位高师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当前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痛点、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