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索

2019-08-06唐惠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路径探索乡村振兴

唐惠娟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多方面的含义: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而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总共九个层面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5日

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率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乡村要振兴,必须在乡村层面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寻求新的突破,尤其要在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资源要素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加快推动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使得乡村振兴获得更为充沛的新动能。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振兴。抓紧做乡村振兴规划。全面深入地调研乡村衰落的原因与进程,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文化,进行科研规划,实现一村一品。

(二)城乡统筹保障乡村振兴。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重,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当前处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能逆转。要以农村产业聚人,以农村环境留人,以农村机会引人,让农村文化育人。

(三)自下而上推动乡村振兴。快速确定重点振兴村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包括值得信赖的企业家、精明领导团队和农民。开发村庄必须是为当地人服务而非投资者。

(四)乡村政策支撑乡村振兴。对标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项目,出臺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建立相关农村居民平台,使其既能工作或经营自己的企业,也能兼顾家庭和耕地。同时,制定吸引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税收减免、低地价等。

(五)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加力。加快推进蔬菜标准认证中心建设,制定国家蔬菜质量标准,打造山东蔬菜“金字招牌”,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新技术。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再强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正是农村改革的“重头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尽快实现“七改”标准全覆盖。

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

山东省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发展中主要做好三项重点任务:

(一)人才进乡工程。顺应城乡人才融合大趋势,引导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中成长的各类人才下乡。

(二)资本进乡工程。财政资金做好三篇文章:“整合”:就是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整体打包,集中投入。“撬动”:就是发挥财政“指挥棒”作用,四两拨千斤,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激活”:就是投改革之石,唤醒农村沉睡土地、闲置农房等经营性资产,让资本源头活水潮涌乡野,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在乡村大有作为。

(三)服务进乡工程。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和流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推动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档升级,城乡均等公平。

三、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策略及实施路径

从产业到生活,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战略上努力对接三大战略、三大任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国际产能合作、双创。并且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要按照科学规划流程开展乡村振兴规划,避免因为规划的失败导致的折腾和浪费;统筹各部门各层级,分步分期实施;培育扶持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扶持乡村农业嘉年华、建立现代产业集群、国家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推广典型示范模式: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储备、将强项目管理、明确项目时序;多主体参与与共进共享、建设完善六大体系。

(一)创建有灵魂的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挖掘一些有潜力、有特色的小镇,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吸纳小镇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

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目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逐步形成保留田园风光的“乡村小城镇”,达到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文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环境生态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繁荣乡村。

(二)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按照土地现状不变、生态风貌不变、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三个不变”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资源内生、产融联结合这“四项原则”,导入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当地特色这“五类产业”,激活乡村沉淀资源,延伸公共服务,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保证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三)培育现代农业园区(中国农业公园)。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模式上,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利用自身优势,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示范园网络。

(四)落地农事服务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全要素供给、全产业链服务”目标要求,打造一站式、全托管生产服务中心,真正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以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围绕生产、供销、信用三大合作领域,创新拓展服务内涵,引导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到农事服务中心摆摊设点提供为农服务,形成区域性的为农服务体系。

(五)构建社群新零售网络。新零售实际上就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创新社群组织化方式,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新消费场景,打造生产端到消费端直接互动的渠道,打通农产品从乡村到城镇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费人群从城镇到乡村的向下通道。

(六)实施品牌乡村工程。统一区域品牌形象,强化品牌组织,形成品牌体系,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恶性竞争,逐步将农特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也纳入其中。

(七)搭建智慧鄉村和绿色金融平台。以乡村大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区块链等手段,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活,实现智慧乡村链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弘扬绿色金融、生态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实现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全覆盖。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俐艳.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J].奋斗,2018(4).

[2]王振坡,薛珂,张颖,宋顺峰.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4).

[3]廉维亮.统筹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推动乡村绿色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8(1).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路径探索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