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2019-08-06胡建国
胡建国
[提要] 安庆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新时代安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及当前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建设乡村生态宜居、提升乡村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新时代;安庆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30日
一、安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现辖怀宁、桐城、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潜山7县(市)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共10个县(市、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根据2018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46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1.8%。可以看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安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选择。与先进区域相比,安庆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区域内,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发展也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存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难、福利保障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化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路径选择。
(二)推进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工农、城乡协调是现代化实现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工农、城乡关系失衡,现代化发展进程必然受阻。当前,安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然存在超过半数的农业人口,农业农村的短腿短板效应显著。基本市情决定了必须着眼乡村振兴,以“最优解”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建设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
(三)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将使得各自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给农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有利于培育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安庆作为农业大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激活农村的内生动力,培育发展的新动能,将给全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红利。
(四)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根基在乡村,本质上是乡村文化,当下如何重振乡村文化这个根脉显得非常迫切。安庆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之称,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造现代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重构,这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二、当前安庆市推进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产业发展薄弱,农村经济缺乏基础性支撑。加工业延伸不够,产业链短,关联度不高,创新投入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价值链不高,对农村经济支撑乏力;由于地域限制、行政壁垒,特色农业呈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格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够充分,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迟缓,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新型乡村产业起步较晚,新业态发展滞后;现代农村服务业成为短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有待深化;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
(二)农村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亟须加强。化肥、农药使用频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急需加强,需要开展大量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美丽乡村重建设、轻管理,所需后期管护缺乏有效资金投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破坏农村自然生态,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广大农民的生产、消费习惯和方式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绿色生态农业及其产品还需要不断整合资源,推动跨界融合,提高发展质量。
(三)现代乡村治理有待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有待增强,村干部和基层党员普遍知識水平不高、队伍年龄老化、运用现代科技能力较差,乡村治理能力欠缺;乡村精英大量流失,导致乡村人才缺乏;新乡贤文化未完全重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有待完善;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参与治理乡村的积极性不够,造成治理乡村的主体缺位。
(四)传统特色文化挖掘弘扬不足,乡风文明有待强化。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仍然偏低,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农村的攀比之风、黄赌毒等不良风气总有市场;当地传统特色文化挖掘弘扬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持续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致使当地失去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核;部分农户精神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致富手段与能力差;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发生诸多变化,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凸显。
(五)农民增收难,公共服务及保障资源相对匮乏。受产业、就业、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约束或风险,部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提升遇阻,“多元化”增收难;贫困群体缺乏稳定的脱贫基础,存在返贫风险;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缺少辐射带动农民致富的主体与组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进一步推动安庆市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一)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支持多种类型的农村农业融合方式,因地制宜将要素加以跨界集约化配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进或打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等从事标准化农业生产、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集聚参与产业化竞争。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集于一体,构建一种综合开发项目,并推动当地经济产业提升和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改善农业的有效、高效供给,提高农村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依托各地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各自的特色型产业,提升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三是深化农地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激活土地经营权的各项权能,促进城乡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深化“三块地”的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重点打造组织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规划与机制引领生态宜居建设。一是重视规划引领,优化乡村整体布局。依据各地农村自然禀赋、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坚持统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与村级规划相衔接,公共设施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配套相关产业间规划相衔接,突出乡土特点,多保留原生原态。二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院落整理、巷道整治、沟渠治理、绿化美化等工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提升。推行市场化保洁模式,构建保洁绿化美化的长效机制,形成市场运作、管干分离、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方法,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及农作物栽培方式、革新农村生活消费观念,采用农业生态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推广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当地优势或特色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塑造乡村“灵魂”,提升乡风文明。一是保护传承乡村文脉。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古镇、古树、古建、古迹、民间艺术等,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改革乡村文化供给方式,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对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开展竞争性分配,开展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点单式文化服务。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培训力度,极力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服务本领。二是着力开展移风易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弘扬正能量的评选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示范。建立和完善农村“一约四会”机制,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三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风为切入点,宣传和引导良好家风,加大新家庭、美德家庭等典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新风环境,重塑新乡风新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改革创新,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极力提高村支部班子的综合素养,大力发展优秀村民为党员,选好用好带头人,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完善新乡贤参与治理机制,利用新乡贤掌握的知识为乡村化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化解建议和解决对策,为乡村治理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技术性支持。三是严惩微腐败,打击横行乡里、欺壓百姓黑恶势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农村地区“村霸”、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犯罪及其背后的“保护伞”、腐败行为。
(五)综合施策,促进乡村生活富裕。一是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扶持政策,整合创业资源,强化服务扶持创业。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政策落实,积极引导返乡下乡创业,激发返乡务工人员的创新创业激情。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建设“智慧创业就业”信息化平台,激活就业创业新形态,推动乡村就业创业蔚然成风。二是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拓宽教育与科普服务方式与渠道,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农村领头人培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创造条件,吸引、留住更多的非本土、非乡村人才。创新和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探索城市和农村“两栖”人才,通过引智,真正的把农村变成希望的田野和人们向往的家园。三是加大对农民的民生保障力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群众最关心、关切的问题,应加大农民社会保障力度,出台对农民更加优惠实用的社会保障政策,利用好财政资金对农民社保进行支持。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为群众购买商业保险,切实保障农民人身、财产安全。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综合运用低保、五保、大病医保等,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爱玲.乡村振兴视角下鲁南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