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留针侯气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临床分析

2019-08-06段庆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医治面瘫穴位

段庆燕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周围性面瘫别称面神经炎,为常见性多发病,发病时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是因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急性炎症而引起的一种面肌瘫痪,口眼歪斜为该病常见症状,患儿无法完成鼓嘴、闭眼及抬眉等症状,但是该病具自限性的特点,多数患儿接受系统、积极的医治后预后较佳,通常情况下极少存在后遗症,仅少部分患儿由于各种因素致使疗效欠佳,影响其日常生活[1]。为明确揿针留针侯气医治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疗效,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儿80例加以阐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儿80例,随机分成2组,各40例。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64岁;病程1~12 d,平均(5.23±2.14) d。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38岁;病程1~11 d,平均(5.51±2.06) d。对比2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亲属签署同意书、听力正常、资料完整、积极配合研究的患儿。排除伴有严重的肾心肝等疾病、拒绝研究、沟通障碍、凝血异常的患儿。

1.3 治疗方法 临床予对照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医治。研究组添加揿针留针侯气医治,取患儿翳风穴、承浆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迎香穴、太阳穴、阳白穴、印堂穴、合谷穴、合谷穴取患儿健侧,其它穴位则取患儿患侧,依据其实际的面瘫症状选取相应的针灸穴位,人中沟歪斜的患儿配水沟穴,目赤患儿配晴明穴,并对选穴部位进行酒精消毒。取长约0.4~0.9 mm的揿针(揿针长短依据患儿肥瘦进行选取),拆除密封纸,食指与拇指将其中一半夹紧并剥离胶布和纸,于塑料容器内取出无菌揿针,将其运用至消毒后的皮肤上,同时按压粘附并扎好,将剥离纸完全除去,之后压好胶布保证粘附稳妥,留针3 d,留针时期患儿或亲属定时对埋针穴位进行按压,每日早中晚分别按压3 min。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面部对称与耳后疼痛评分、面瘫神经功能评分与治愈时间。面部对称与耳后疼痛计分:完全对称且无痛感0分,面部轻微不对称且痛感轻微1分,面部不对称明显且痛感显著2分[2]。面部神经功能计分:面瘫症状全部消失0分,运动时患儿面部功能有轻微障碍1分,运动时患儿面部痉挛2分,运动时患儿面部明显痉挛3分[3]。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x±s)表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周围性面瘫患儿面部对称与耳后疼痛评分 研究组面部对称与耳后疼痛评分(0.56±0.27) 分、(0.50±0.35) 分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周围性面瘫患儿面部对称与耳后疼痛评分 ,分)

表1 2组周围性面瘫患儿面部对称与耳后疼痛评分 ,分)

注:组间比较,*P<0.05

?

2.2 2组周围性面瘫患儿面瘫神经功能评分与治愈时间 面瘫神经功能评分 (0.73±0.20) 分与治愈时间 (12.78±1.93)min比对照组优,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意义(P<0.05),见表 2。

表2 2组周围性面瘫患儿面瘫神经功能评分与治愈时间(x±s)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中属于“口眼歪斜”范畴,是指患儿乳突孔内的神经发生非特异性急性炎症,致使其周围性面神经处于麻痹状态,该病恢复缓慢且发病急,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目前无明确的病因,其口角流涎、眼睑闭合异常以及面部肌肉出现瘫痪等为临床常见表现,可对患儿生活造成极大不便[4]。近几年因小儿形气未充且脏腑娇嫩,易遭致外邪侵犯而发病,所以小儿患该病的几率较成年者高。

西医认为面瘫主要是因受寒而导致面部神经血管出现缺血及痉挛症状,或是因病毒感染而导致茎乳突孔中的面神经出现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反应,因此西医医治主要采取激素或维生素B,但是疗效欠佳,近几年中医在医治周围性面瘫中取得显著疗效[5]。研究中对照组面部对称、面瘫神经功能及耳后疼痛评分均比研究组高,且治愈时间比研究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患儿采取揿针留针侯气医治能减轻耳后疼痛,改善面部对称与面部神经功能。临床中针刺医治面瘫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施针于人中、迎香、翳风、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及合谷等,具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6]。选取针灸穴位时以远端取穴、局部取穴为主,其能起到活肌肉、理气血及疏通经络的目的,可激活患儿瘫肌气血。予以患儿单纯针刺能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可促进其血液循环及神经兴奋性提高,显著改善其局部神经的代谢性,致使患儿损伤神经得到修复,同时还能增强患儿瘫肌收缩,促使神经传导恢复及血液循环明显改善,为医疗界中医治面瘫的首选手段[7]。由于小儿属于纯阳之体且脏气清灵,因此医治方法应和成年者不同,医治时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可伤及患儿形气。

揿针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针灸针,别称皮内针或图钉针,临床中揿针医治属于埋针法,是将细针刺入患儿穴位的皮下或皮内,对穴位具微弱的刺激作用,需进行长时间的留针。揿针具精且取穴少的优点,既能减少进针的次数,还能避免针具捻转提插损伤患儿经气,其通过刺激患部或穴位,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修复患儿受损的组织、血管,促使其炎性反应与局部水肿消退[8]。此外,揿针能不断地对患儿气血进行调整,激发身体内的正气,并较好地保护其形气,以往由于患儿不易交流及恐惧传统针灸,难以配合针灸医治,大多低龄患儿难以持续接受治疗, 影响临床疗效,而揿针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但操作简便,而且疗效较佳,能尽量减少患儿因面瘫引起的痛苦,亲属易于接受。关于患儿采取揿针留针侯气医治的不良反应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儿行揿针留针侯气医治既可改善面部对称与面部神经功能,还可减轻耳后疼痛,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医治面瘫穴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疾病的防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