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横纹肌肉瘤1例*
2019-08-06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吉林延吉133000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吉林 延吉 133000)
宋晓伟 孙 雨 金光玉
腹膜后横纹肌肉瘤(Retroperitioneal rhabdomyosarcoma)临床少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该病缺乏典型症状及影像表现,临床诊断难度大,本院于2017年6月收治1例,术后随访半年,因复发转移死亡。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因“左上腹痛2天”入院。既往:3年前腰椎外伤,冠心病史2年,半年前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身体检查:腹部平软,双肾区无明显隆起,左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全腹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肾后方类椭圆形等密度肿块,境界尚清,大小9.2cm×8.9cm,密度不均,增强后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55-78HU,瘤内可见迂曲走行的血管影(图1),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约78-103HU,其内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图2),延迟期肿块周边部强化程度减低,CT值约41-57HU,肿块中心部CT值约84-98HU(图3),左肾受压推向前方,侵犯肾皮质及左侧腰大肌,输尿管上段被包埋,左肾盂积水扩张,肾周筋膜增厚,肾周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CT诊断:左肾后间隙恶性占位。行左后腹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左后腹腔肿瘤约10.0cm,与肾脏背侧包膜及腰大肌粘连严重,输尿管上段包裹粘连,其上段输尿管扩张积水。病理诊断:左后腹腔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图4)。免疫组化:Desmin(部分+)、Ki-67 index约30%~40%、SMA(-)。术后行放疗及化疗,患者因肿瘤复发、转移、多脏器衰竭于6个月后死亡。
2 讨 论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成人中罕见,好发头部、颈部、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后[1-3]。病理分为三个亚型:胚胎性,肺泡性和多形性[4]。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亚型,表现为伴有嗜酸性细胞质的大型多形性横纹肌成肌细胞。影像学检查具有软组织肿瘤的一般表现,但缺乏特异性。CT平扫时肿块表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均匀或混杂密度肿块,病灶边界一般欠清晰,部分可见包膜,增强后呈轻中度延迟强化。本例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瘤内可见迂曲走形血管影;静脉期强化持续,其内囊变坏死区各期未见强化,可提示诊断,但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腹部RMS需与腹膜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鉴别,例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脂肪肉瘤通常呈侵袭性生长,分化好的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分化差者因病灶内脂肪成分含量少而难以鉴别,确诊依靠病理。平滑肌肉瘤内囊变、坏死一般较RMS多,且更易侵犯周边血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其内可见散在出血及钙化,易侵犯邻近组织。
成人RMS少见,且生长迅速,破坏性强,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常采用多模式综合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靶向分子药物治疗及质子放射治疗等[5-6]。本例术后行放疗及化疗,患者因肿瘤复发、转移、多脏器衰竭于6个月后死亡。
图1-4 腹膜后横纹肌肉瘤。图1 CT增强动脉期;图2 CT增强静脉期;图3 CT增强延迟期;图4 病理图(HE,×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