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理解,于理解中探究*
——一道课本题的反思与拓展
2019-08-05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225700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225700)
姜 馨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从数学教育的本质上讲,就是要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究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抽象能力及交流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数学的本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苏教版选修2-1第37页有这样一条求椭圆离心率与范围的题目,学生在解完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如果能在本题的基础上做一些变动,做一些深入研究是不是更有意思一点呢?本文就是基于这一点和同学们一起开启了探究之路.
1.引例
(1)若∠F1PF2为直角,求椭圆的离心率;
(2)若∠F1PF2为钝角,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本题清晰自然,点P位置确定,易在具体三角形中求值与求范围,如果将点P改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不妨做下列探究.
2.探究新知
试问1 本题需要先做两个方面的研究,如何理解∠F1PF2=90°?如何理解“存在”?
第四点直角的理解,就是本题的几何解释了,即当椭圆与以F1F2为直径的圆有交点时,存在点P使得∠F1PF2=90°.如图1所示.
图1 图2
上述的探究过程很好的解决了存在点P的问题,其实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究,点P在椭圆上移动∠F1PF2怎么变化呢,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试问2 当点P在椭圆上移动时,∠F1PF2能取到最大值吗?此时点P位于何处?
借助于几何画板,发现当点P由左向右移动时,角先变大,再变小,当点P位于上下端点时角最大,如图2所示.
证明: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PF1+PF2=2a,在ΔF1PF2中,∠F1PF2∈(0,π),由余弦定理得
有了这个结论,只需要用一个角就可以“控制”角的变化,即∠F1BF2≥90°时椭圆上就存在了一点P使得∠F1PF2=90°,以“静”制“动”,万变不离其宗.
3.拓展延伸
试问3 如果将椭圆的两个焦点换作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这时∠APB的变化情况又如何呢?
图3
tan∠APB=tan(∠PBx-∠PAB)
tan∠APB=tan(∠APE+∠BPE)
有了这个结论就同样可以利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来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4.习题教学心得
习题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领者.教师对问题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梯度,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们去探索—理解—应用,在解题中逐步成长.
4.1 在探究中理解
章建跃博士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题目的本质.在上述例题中,学生在探索求解方法时,对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如“存在”、“直角”等.“直角”我们如何理解,由直角可以联想到哪些知识点,如何去运用直角这个条件,都需要老师带领着学生去联想、去理解、去体现.“存在”它的含义是什么,是单个存在还是共同存在,要使其存在,是不是只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了呢?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探索、去理解.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才是实现学习的真谛.
4.2 在理解中探究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罗增儒教授提出“学会解题的四步骤程式是‘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和自觉分析’”.在对改编1的题目理解之后,是不是就止步了呢?如果条件再发生改变,能不能解决呢?这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探索.比如由对PF1+PF2=2a的理解,能否探索PA与PB的内在联系;由∠F1PF2的变化情况能否联想到∠APB的变化情况;由利用∠F1PF2的余弦值为载体证明最大角,能否探索出以何为载体来证明∠APB的最大值.通过问题的再提出,引导学生自发领悟和自觉分析,不断总结,提出新思路,总结新结论,完善对新结论的理解,达到学习的新高度,最终实现在解题中成长,在成长后解题.
4.3 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于改编题,题目新,通过不断改变点P的位置,观察角的变化,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证明,形成定理,最后再对定理灵活应用.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培养孩子们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定理的发现都经历了这个过程,本习题的讲解,不但教会了学生如何解题,更教会了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习题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数学内容、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有步骤、有梯度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不断探索,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从技术上优化数学解题,从方法和思想上发展数学的理性思维,使素养之花在学生的心目中绽放.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在探究中理解,于理解中探究”,促进学生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