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高三数学解题教学思考

2019-08-05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26000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19年7期
关键词:证法元认知条件

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6000)

梁 瑾

高三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专题训练的形式进行查漏补缺,将整个高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重组,使其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在这个关键的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科组的老师们可谓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收效是有的,但却不容乐观.学生解题往往是:解题前缺少对题意的审视和方法的选择、比较;解题过程中缺乏“瞻前顾后”、及时纠错;解题后没有验证答案正确性的意识,更不会自主性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解题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教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怎样解题”的思维过程,更要向他们渗透“为什么这样解”以及“怎样学会解”的解题认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下面通过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高三解题教学的思考.

师:这是2012年天津卷第19题第2问,从同学们的完成情况来看,发现很多同学对这个题目不是完全无从下手,但最终能完整做出的却并不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题目.

师:题目要求我们证明直线OM斜率k的范围,大部分同学们都想到设点M的坐标(x1,y1),表示出斜率k,这是解题的目标意识.本题有两个显而易见的条件:(1)点M是椭圆上的点;(2)|AM|=|OA|.

生:根据这二个条件可以得到以下方程:k2=

我想把x1解出来.但是然后就进行不下去了,(不少同学露出深有同感的表情),(我深知不少同学是这么做的,这种思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顺乎一般思维规律,接下来算不下去,被卡了,这时我不能简单的告诉他们如何做,更不能轻描淡写的加以否定.尊重学生的思维,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进行启发,顺其自然地帮助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有时需要采用稚化思维的设计策略.所谓稚化思维,就是教师把自己外在权威隐藏起来,在教学时不以一个知识丰富的教师自居,而是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亲近学生,接近学生,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学习水平、状态等以与学生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思维情境、共同的探究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1])

师:不要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观察一下方程②,它的真相是?

生:哦,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一下子被点醒,看到了曙光,开始投入运算)

生:利用求根公式得

生:必须化简,但是二个根从哪一个先入手?(学生们嘀咕着)

师:不急着化简,先回头再来观察一下题目,有没有其他条件了?(很多学生解到这里就会中途放弃,这时需要学生学会回头看题,挖掘条件)

生:好家伙,括号里还有个条件a>b>0(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对自己的发现很兴奋)

师:往往括号里的内容就藏着解题的钥匙啊,这需要我们今后重视!这样我们就可以舍去一个根了,而且还会解决化简问题.

(b2-a2),则k2=-1-2a/x1=-1+2a/(a3-

师:嗯,胜利就在眼前了!这里舍根使用了放缩的方法,放缩必须要不等关系(及时归纳总结)

生:出现两个变量,不能消元(学生又一次体验了成功的滋味,积极性很高)

师:一定要消元吗?如遇到二个甚至二个以上的变量,我们以往还有什么办法处理?

生:整体思想!整体换元,把a2/b2视为整体,

师:这种证法虽然计算量大,但思维较流畅,同学们容易想到,当然这种证法中也有不少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舍根、换元的思想、函数单调性的应用,还有题目中看似不起眼但却是很关键的条件a>b>0的处理.(关注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反应,分享学生数学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努力,呵护好学生的数学幸福感,充分尊重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这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和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换个角度叙述条件|AM|=|OA|.

生:|AM|=|OA|=a,说明点M的轨迹是圆(x+a)2+y2=a2.

生:哦!点M既是直线与椭圆的交点,还是直线与圆的交点,这样通过联立方程组,算出点M横坐标(用k表示)从而得到关于k的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a>b>0得到关于k的不等式,就能解出k的范围.

师:逻辑思维很强!要求k的范围,就想得到关于k的不等式……(正确的解题认知要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

学生甲出示了他的解题过程:

师:嗯,你的解法也很好!这两种解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x0和k之间找到桥梁,由条件a>b>0产生不等关系.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或应纳入我们的解题认知结构中去.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多解归一”的方式,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乃至不同知识类别及思考方式的共性,最好能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观点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数学方法,让元认知的统摄作用有了真正的着落点.)

师:要实现目标求k的范围,有时我们也可以将问题转嫁,正难则反嘛.

师:这个问题变得有趣了!如何得到x1的范围?大家讨论一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投入激烈的讨论中)

师:这位学生解题时有较强目标意识,牢牢抓住目标与结论的差异与联系,优化解法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运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目标意识(一种元认知意识),即抓紧目标,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考虑要得到结论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能否直接从已知条件来?有没有隐含条件?即从已知条件变形、转换、推理过来.如果这样还是不行,则考虑进行调节,将结论变形,化归成一个熟悉的问题.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

这时教室后面一只手高高举起.

师:你的观察很敏锐!也就是我们还可以考虑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处理

生A:可以先考虑∠AOM的范围,需要将它放入一个三角形中,而且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如何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B在下面轻轻的提示:|AM|=|OA|.

师:想法很棒!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师:解题后的总结和反思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必须养成的习惯,它有比解出题目更深远的意义.

生:证法1通过寻找k和x1之间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来求解.

生:证法2对结论进行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对我很有启发.

生:证法3和证法1的本质是一样的.

生:证法4利用了k的几何意义,借助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生:我想应该还有别的方法,但不管哪种证法,条件a>b>0的放缩使用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解这道题的突破口.

师:同学们都总结的很到位!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这一道题,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希望我们同学能通过这道题的共同探究找到数学解题的感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解题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积累学生的解题认知,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我们解题教学的硬道理.

猜你喜欢

证法元认知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元认知量表构建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元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