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能力小专题的设计

2019-08-05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降水区域

山东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已逐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高考的选拔依据也由是否具备知识再现能力转化为是否具有合理利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复习多以教材为主线,进行知识专题的复习,注重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知识点难度的挖掘,缺乏思维训练的意识和方法。在试卷讲评中也往往笼统地强调“审题”等,对如何获取信息等具体层面的设计不够细致,甚至是忽视,所以在复习中设计能力小专题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结合近几年来高考试题考查的方向,将能力小专题的范围设定为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思维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地图等地理知识原理表达的能力。由于地理表达可以认为是地理思维高层次的体现,所以将能力小专题分为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训练能力两部分。

一、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专题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新课程目标强调在复杂真实的环境下知识的运用能力,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笔者按照其信息呈现的方式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材料与设问一致”,指设问在材料中(文字、图表等)有明确指向性。该能力专题的设计重点为提高学生对材料信息重视程度。如例1中第5次降水历时长短以及强度强弱等信息均可由材料中直接获取,唯一障碍点在于强度大小不仅由降水量决定也要结合降水时长。

【例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城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题。

表1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第二类为“材料与设问存在差异”,指设问中概念与材料中的概念有偏差,需要学生在考场上及时准确的对比两者的差别,并作出判断。该能力专题的设计重点为提高信息的对比意识。如例2中材料(文字与图示)涉及的均为多条贝壳堤,而设问为“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很多学生没有对比出相关差异,导致错选。无独有偶,在例3中也存在相似情况,材料中提示信息为“湖面年蒸发量”,设问信息为“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例2】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图1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参考答案】C

【例3】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题。

图2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参考答案】C

第三类是“根据图中信息解读”,这一类试题文字材料信息往往不足以支撑设问,需要借助图中的信息,主要是对图示信息与图例的直接解读。如例4中,根据主要街道的名称“海边马路”推断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位置,结合填海造地的土地一般是平整的(其他三个方位图中均有山丘图例)且街道往往较为平直,得出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应为东南部。

【例4】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3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下题。

图3

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参考答案】C

第四类是“利用图例在图中分布规律进行解读”,该类问题往往文字材料非常少,要解决问题需要利用图例在图中分布规律并调用相关原理进行解读,属于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比较典型的题目为例5。材料信息非常简单,一般来讲该题首先需要定位,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定位难度大;正确的解答思维是首先对比两幅区域图,明确差异——两幅图中河流与铁路的分布规律有明显不同,图a中铁路与河流分布一致,而图b中铁路分布与河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再根据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影响因素可知图a所示区域为山谷地区,在两地纬度差异不大的情况,甲城市地处山谷,北部有山脉阻挡冬季风,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地处平原地区的乙城市。

【例5】读图4回答以下问题。

图4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参考答案】A

二、地理思维训练能力专题

地理思维能力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认识和把握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地理事象、规律、原理的认知、理解、分析、判断、归纳、评价等能力。结合以上认识以及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在复习中嵌入了区域认知专题、类比思维训练专题以及综合思维训练专题。

1.区域认知专题

区域是地理学科的本质属性,所以在分析特殊事物的成因或是分布时,除了考虑大尺度的原理与规律外需要结合区域属性,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在备考中容易忽略的部分,如“分析瓦休甘沼泽(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沼泽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仅仅回答的是高纬度地区沼泽的成因,而没有回答“全球最大”,显然是忽视了该沼泽地处面积广大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区域的面积属性。再如“分析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层广布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依然是仅回答了冻土层形成的原因,而没有回答“广布”,显然是忽略了西伯利亚地区呈东西带状(南北差异小,区域内部热量差异小)这一区域形态属性。

例6中,分析降水分布特点成因,很多学生答案直接是山地降水,这就是典型的忽略了区域背景的分析思路,正确的应为大区域背景来说该地地处西北内陆,理论降水少;然而在小尺度范围来讲,北部有高大山脉,利于水汽抬升,方能得出流域北部降水多的结论。

【例6】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5)。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图5

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参考答案】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

原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所以在复习中结合重点国家或地区设计相关能力专题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并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服务。

2.类比思维训练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在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无法做到正确迁移调用,所以在复习中设计了类比思维练习的能力专题加强训练。具体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形似。例如分析“索契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的原因”,首先给学生一个生活场景,如果在冬天的中午,你会选择校园的哪个地方晒太阳?学生一般都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并解释,就是楼房的南侧,因为向阳并背风。得出其中一个结论索契北部有山脉阻挡冬季风影响。进而继续给出四川盆地让学生分析,最终学生将形成一个“形似”的类比思维——某地冬季气温高,原因之一为北部(高纬度方向)有山脉等阻挡冷气团影响。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知识迁移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第二层次——形异。承接上述分析,如果学生陷入思维定势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该继续类比,上述示例中山脉走向与风向是垂直的,如果是一致的话,将加大风力,进而降低气温。这一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对第一层次的类比思维提出逆向思考,以免学生陷入定势。

第三层次——神似。有些问题虽然看似并无关系但是分析思路却极为相近,如“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以及“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途径”两个问题,均可以采用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轴组织思考。具体来说,“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这一问题,首先可将节水农业具体物化为小麦,其次以小麦生长的时间轴为主线,得出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培育抗旱品种、优化种植方式、加强生产管理(政策干预)以及采取喷灌滴灌等措施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途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角色代入“道路建设”这个场景,以“规划——解决规划中问题——施工——解决施工中问题——施工后修复”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轴为主线,得出可以通过提前规划道路避开保护区、无法避开的修建生态廊道、施工中注意保护和减少破坏、施工完成后及时修复等措施。

以事件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迁移知识解决问题,其实用性是较为广泛的。

当然影响学生调用迁移知识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在相同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利用类比思维分类归纳显然为考生在考场上迁移调用提供了一定的思维路径。在复习中教师应该多角度的进行归纳整理。

3.综合思维训练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然而考生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具体、不全面,造成失分较多。如表述不够明确具体、回答没能较全面地体现出因果推理过程、说“半截话”等。没有一个地理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在原因分析类问题中综合思维应用极为广泛,其中不仅仅涉及地理要素的综合,还有时空的综合等,难度较大。

在复习中结合常考题型进行归类整理,设计了原因分析类问题能力专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整体思维(例7)、多因一果的整体思维(例8)、地理事物分布成因类整体思维(例9)等三大类,从时间、要素与空间三个角度将原因分析类问题与综合思维相结合。在例7中,“分析悬湖的成因”以沙源为主线,从沙源的来源——上游,到沙源的输送——河流流量大输沙能力强,再到沙源的沉积——湖区面积大流速缓,最后结合材料中“比东侧大堤的平原高”,落脚到东侧大堤对泥沙的束缚,还原了沙源运动的过程。在例8中,“分析枯水期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流的原因”既分析了自然原因又分析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较为典型的多因一果的分析思路。在例9中,“推测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园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原因”是典型的分布成因类问题,该类问题的本质是区位选择,学生的回答往往集中在区位需求上,稍好一点的学生会想到区域特征,至于将区域视为整体的就更少了。具体到这个问题中首先应该将“茶叶生长习性与区域特征”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也就是先分析茶树需要排水条件好,热量适宜的区域,而该区域中心为山地利于排水,纬度低热量条件好,这是整体性思维第一个层次;其次应该将斯里兰卡视为一个整体,中部山地适合茶树种植,四周平原适合其他作物,并组织答案,而不应该将平原地区忽视掉,这是整体性思维的第二个层次。

【例7】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6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图6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

【参考答案】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形成“悬湖”。

【例8】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7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图7

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无法补给河水。

【例9】19世纪80年代,斯里兰卡(图8)试种茶树成功,从此,茶叶一直是斯里兰卡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此外,斯里兰卡也出口橡胶和椰子,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图8

分析图文资料,推测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园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斯里兰卡位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根据放射状水系和山峰推知,中部地区为山地;各种作物相比较,茶树更适合在山地种植,其他作物适合在平原地区种植。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降水区域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分割区域
Cloud seeding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区域发展篇
参考答案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