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主体”育人模式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08-04宫羽

财讯 2019年33期
关键词:双主体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逐渐转化为教育实践。作为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的输出方,如何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较于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更侧重于其创新性和实践性。因此,传统的 “理论式”、“填鸭式”等教育模式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双主体”育人为主线,将“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和任务为驱动、以仿真实验和案例分析为方法”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这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师生相互合作促进,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双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与实践。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够创造新的机遇,满足新的要求,实现新的价值,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以美国为例,以应对金融危机,复兴美国经济,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确保经济增长,美国分别于2009年、2011年和2015年发布了三个版本的《美国创新战略》。其中,2011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突出强调“创新与创业相融合”,并建议实施“创业美国”计划(Startup America)。该计划包括扩大创业资本支持,加强创业指导,加速技术创新和重点行业发展等领域。创新创业计划成为美国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就业率提升的重要环节,并被视为美国重振经济和发展创新的重大机遇。

自从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以来,中国掀起了“人人创新”与“大众创业”的新浪潮。两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明确提出:以教育创新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同时,通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国家创新的基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提出“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综合能力涉及理论指导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

通过国内外创新创业政策可见,国家发展战略需以创新创业为推动器,而创新创业战略则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为前提。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旨在鼓舞和培养创业精神,是一种思考、分析和行动的方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或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的能力。其中,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人才输出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人才保证。然而,相较于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输出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相继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专业教育的理论性相对较高,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掌握及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从而促进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高校才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并在2009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包括:浙江大学构建的“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该系统的重点是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技能的提升、创业项目的优化、创业融资的对接以及创业公司的启动等;大连大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建设和“四平台”实践体系建设;上海财经大学提出的“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或新模式,促进了基于“服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可见,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偶尔互动也多为敷衍或是被某一突然性的话题所吸引。当兴奋点一过,学生又回到呆板学习的状态。此外,单向传授模式往往是偏重理论化、流程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创新思维,更不利于学生企业家精神及创业理念的培养。

第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相互融合。当已经形成体系的传统专业教育不能与新设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时,就会导致学生受限于本专业而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内容,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教育。它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学生若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将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第三,单方面依托创业大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创业大赛的开展鼓励并激发了一些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的热情。学生们都很活跃、热情地投入到创业大赛的准备过程中,体验创业从构思到计划书到融资的全过程。然而,教师在比赛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有创业积极性,但缺乏创业的创新点和知识储备。最终导致比赛失利,进而严重打击学生的创业劲头。因此,单纯的依托比赛,忽视了学生应对现实中可能面对的未知事物的创新思维的开发及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同时忽视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教育根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在校大学生缺乏工作、实践经历。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以课堂讲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为主,并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大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犹如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实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思考解决的方法。

第五,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相对缺乏。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师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意识及能力;而校外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这也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的关键原因之一。

反观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主导的“聚集模式”和“磁体模式”,前者是指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设立创业学学科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后者的目的是激励和引导全校不同学科和部门的创业者;印度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的“自我就业”教育理念;日本创业教育层次划分明确,主体具有普遍性且内容形式多样,满足个体之间的差异,符合每个人的发展。综合来看,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包括: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主线、打造宽松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集聚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立开放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通过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薄弱及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限两个方面。因此,高校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传统课堂上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加强实践教育,真正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第三,加强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而这些都是“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本质所在和具体体现。

二、“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本质与特征

Palincsar于1982年首次提出“双主体”育人模式。它源于西方的“互主体性”哲学,主张打破师生之间相互对立的认知思维,提出教师不应只是单方面教授的主体,且学生也不应只是被动接受的主体。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同时也是精神独立的个体。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典型的生物学上的“互生关系”,师生应该合作进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也将受到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样也是教学中的受益方。对于创新创业这一较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法掌控的头脑风暴,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相长,从而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文献研究表明,“双主體”育人模式在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激活学习环境氛围以及纠正学习行为偏差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双主体”育人模式,具备以下四个特性:

第一,“双主体”育人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这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上,同样体现在课堂外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学生应当作为学习主体,自主设计学习内容,自主掌控学习方法,自主调节学习进度等,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双主体”育人模式突出教师在教育工作进程中的主体和保障地位。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解惑者。提高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双主体”育人模式明确了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共同成长的关系。作为平等地位的主体和精神独立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已达到共同完善。

第四,“双主体”育人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双主体”育人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在课堂上,师生可以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这使得无聊的课堂变得活跃、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有利于其知识的掌握,同时推动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已达到更高的质量要求。

三、“双主体”育人模式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理念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Harvard President Neil L.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讲坛上曾说过:“在新的世纪,一种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富有追求和更具有洞察力,最终使人们更加完善、更加成功。”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以 “双主体”育人模式为指导,对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及方式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与能力。首先,使学生将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以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其次,以问题为导向,透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尝试、反思、总结,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素质;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孕育新思想、探索新方法,以此有效提高其创新创业思维与实践能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

(1)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上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降低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研究中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权。

(2)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通过学生组队合作的方式,弥补学生理论知识的局限,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

(3)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并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4)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及创新教育能力。“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鼓励并要求师生相互合作以促进共同提高。学生主动权提升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有所下降,反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解决学生思考、探索、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四、“双主体”育人模式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步骤

(1)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水平,加大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主体”育人模式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承认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核心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教师需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教学特色,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首先,高校应做到培训骨干,推动教育科研。专业知识储备是教师的工具,而教师使用工具的方法则需要教育科研不断提高和完善。其次,借助外部力量,指导教育科研。高校可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为本校教师进行讲座,帮助教师树立前瞻性的教育观、质量观,引导全体教师学会教育科研。同时,终身学习的提出,要求教师不断完善教育观念,坚持创新意识,努力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以更加科学、先进的方法投入教育工作。

此外,针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以保证双创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践,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在创业、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高校应鼓励优秀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企业了解和学习其运作、发展和管理的方式,以丰富教师的实战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2)转变学生的主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下,为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可选择“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并结合翻转课堂的方式,如图1所示,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进行准备,课上有选择地将教学环节交给学生来完成,以改变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从属地位。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分析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性质。根据实施时间、执行方法及教学目的等因素,并结合学生参与的可行性,对各个环节进行层次划分,分为强式参与环节、半强式参与环节及弱式参与环节三个层次。其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随上述三个环节逐次降低,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指导和参考。第二,根据教学环节的层次划分进行翻转课堂实施的探索。对于强式参与环节,教师应放权让学生自己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并让学生评估及总结参与的过程及收获,然后反馈给教师;对于半强式参与环节,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和实施,教师全程进行辅助指导,最终的效果评估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评估比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仅参与评估合理标准的讨论和制订;对于弱式参与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施并完成。绩效评估主要基于教师的评定,并尊重学生的评估。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问答及评估报告等内容,对比、观察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转变。

2.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创新创业课程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提出问题,指导并激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进行构建分析、设计、提问、引导、启发、归纳和总结,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同时,主要起到导学、助学、督学和评学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创新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主动性。

最终,教师可通过组织讨论、收集学生分析报告、批改作业等方式,对比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

3.学校可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特点,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或创新创业比赛不能满足学生应对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问题的需要。而虚拟仿真实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相结合,借助软件系统,将实体业务流程通过实验操作被学生所熟悉和掌握。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及各个环节的业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提升。同时,业务仿真实验操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跨专业意识和能力。

最终,教师通过收集仿真实验平台的数据及学生实验报告,与学生共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导师+团队+项目+CDIO”的模式,建设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指导,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并加强团队合作与跨专业交流

CDIO是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组成。它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学会通过积极实践以及联系所学课程去学习、去探索的理念和方式。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可将CDIO教学方法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指导学生从创意到创新,从创新到实践,从实践到创业的过渡。

在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构思不断增加,同时学生已具备自主进行方案设计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指导教师和学生可通过评选的方式选择可行项目方案并付诸实践。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进行跨专业组队、模拟创业流程、检测并优化创业计划、运行管理等环节,最终由学生完成反思报告和创业实践报告。教师可通过创业实践报告来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目前,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纷纷加大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等来推动经济持续且高质量发展的力度。而在这个过渡时期,就出现了就业难与单位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教育创新来推动创新教育,即高校在提供创新教育本身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真正可以服务社会、立足于社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引领和支撑。

總体来看,将“双主体”育人模式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在打破传统师生教学过程中固有思维的同时,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学生的自我探索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经过创造性、建设性重构,培育新思想、探索新方法、研究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发现新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和创新创造性能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融合教育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和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丁宏.奥巴马政府“创业美国”计划的政策评析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4):70-79.

[2]李玉光,王谢勇.大连大学“三层次、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02-104.

[3]李楚英,王满四.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89-92.

[4]刘宇.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6(33):100

[5]赵立权.双主体互动模式在信息类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174.

[6]杜青花.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科学与财富,2012(06):3-3.

[7]刘卓峰,王震,刘希月,毛海军.高校本科课程“双主体”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5):220-222.

[8]李慧娟.CDIO理念下两岸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创新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06).

作者简介:宫羽(1986.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投资、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双主体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