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对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8-04胡玉莲夏雪峰
胡玉莲 崔 恒 夏雪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08)
肝癌患者通常采取肝动脉介入术治疗,该治疗方式具有毒性小、高效肿瘤反应等特点,成为目前非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其疗效已得到肯定,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1]。但该治疗方式为非根治性治疗方式,患者体内依然存在肿瘤。因此,对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更为完善、有效的管理模式。常规管理模式通常由医护人员各自完成相应工作,若部分医护人员存在专科知识漏洞,对患者预后将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在团队工作管理模式中,团队工作涉及≥2个互补背景与技能的医护人员,通过相互协助、共同决策等完成工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满意度等[2,3]。本研究探讨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对肝癌患者肝动脉介入术后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实施团队工作管理模式的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33~78岁,平均(47.48±4.82)岁;病程2~15年,平均(6.09±2.27)年。另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的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35~78岁,平均(48.73±4.31)岁;病程3~15年,平均(6.57±2.5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经CT、MRI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术前未发现远处转移;肝动脉介入治疗成功,患者出院后生存时间≥6个月;术后无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受损;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存在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者;伴随意识功能障碍或脑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或疾病恶化者;未能按要求完成本研究所调查的项目者。
1.3 研究方法 在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定时进行随访,引导患者出院后4~6周进行CT或MRI复查,并定期开展相关讲座等。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即医护人员在术后按照基本流程对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1.3.1 建立团队工作小组 建立由专科医师与相关医护人员为核心成员,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患者家属及照护人员等共同参与照护工作的工作团队。小组成员均具备群体意识、合作意识,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感,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均有人负责。
1.3.2 团队成员培训 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培训者由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及营养师等人员担任,培训对象为社区医务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及照护者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科相关知识宣教方式、心理干预技巧、术后饮食干预等,并对患者的自我知识、自我概念、一般知识水平、自我照护技能等进行培训。对培训对象定期采用集体授课、个别指导等方式对其进行培训,在培训后对所教授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过关者,加强对其培训,确保小组成员均具有较高专科知识水平。
1.3.3 患者基本情况评估 由小组成员定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心理咨询师对其不良情绪及时实施干预。此外,在评估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
1.3.4 具体实践方法 患者出院后,团队工作小组成员将患者的个人档案移交至患者所在社区,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帮助患者做好门诊复查工作,由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并引导患者在出院后4周内每周进行1次复查,之后每月1次,出现不良反应时,团队工作小组成员及时进行处理;患者出院后,安排专科护士每周定期进行1次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为患者解答其疑虑;所有成员每月进行1次上门随访,对患者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等进行评估,对于不良评估结果,小组成员及时予以纠正;安排专科医生、专科护士进行24 h在线答疑、咨询等活动,确保患者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询问医生并解决;每月定期组织1次专题讲座,针对患者的饮食、运动锻炼、自我检测等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术后患者的干预。
1.4 观察指标
1.4.1 自护能力 采用自我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共有43项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满分为172分[4]。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强。
1.4.2 生活质量 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LC)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共有23项条目,第23项条目属于患者健康及生存质量自评,满分为100分,但不计入生活质量总分;前22项条目分别包括4个维度,即躯体功能(6项条目)、心理功能(6项条目)、症状/副作用(5项条目)及社会功能(5项条目),满分为22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5]。
1.4.3 护理满意度 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干预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共分为3级,即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以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计算满意度。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 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23、26、16例,满意度75.38%,而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34、27、4例,满意度93.85%,两组在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癌为常见恶性肿瘤,其治疗周期较长且病情较为复杂,因治疗过程漫长及癌症带来的疼痛,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对其生活质量带来极大不利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出院后的患者,随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预防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成为患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术后患者需给予有效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生活质量等。团队工作为提倡团队工作成员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是从培训至评估、计划、实践过程中均实行弹性的反馈模式,在干预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包括用药指导、饮食结构、运动锻炼等,并确保干预全面且有效,定期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心理、生理及社会支持等情况,不断改进相关工作[6]。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其原因为在团队工作管理模式下,建立团队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均具备良好群体意识、合作意思等,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确保每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在建立小组后,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小组成员的专科知识水平[7]。培训后的人员能够较为有效地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有效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其自护能力[8]。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副作用、社会功能及患者自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应用于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原因为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改善干预方式。在患者出院后,社区医务工作人员能协助患者完成门诊复查工作,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处理,并且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定时进行上门随访,有效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家庭情况等[9]。此外,医护人员每月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对患者的饮食、运动锻炼及自我检测等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改进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其原因为医护人员具备较高专科知识水平,能够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及治疗等,并且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开设在线查询及答疑专线,在患者出现不适时能及时向医生询问,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满意度[11]。因此,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应用于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可有效增强患者自护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效改善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