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单颌拔牙矫治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30例疗效评估
2019-08-02杨梓沈军胡露露
杨梓,沈军,胡露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的30例正畸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16~34岁,平均年龄26.4岁。纳入标准:恒牙列,否认拔牙史,全景片显示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临床表现为上牙弓轻中度拥挤或前突,前牙深覆Ⅱ度以上,覆盖超过4 mm,下颌双侧中切牙先天性缺失,前牙及全牙Bolton比例均明显减小。所有病人均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矫治前进行常规的正畸检查,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均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矫治结束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要求软硬组织影像清晰。使用winceph 8.0软件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头颅侧位片的定点、测量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以FH平面(眶耳平面)为参考平面,测量项目包括:SNA角,SNB角,U1-FH角,U1-L1角,L1-MP角,MP-FH角,S-Go/N-Me(后前面高比),前牙覆盖,前牙覆,ULP(上唇突度),LLP(下唇突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样本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病人疗程16~26个月,平均20.3个月,矫治后上下牙列排齐无间隙,双侧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正常,效果满意,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见表1。骨性测量指标SNA、SNB、ANB、S-Go/N-M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测量指标中,U1-FH减小,U1-L1增大,前牙覆、覆盖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的正畸病人30例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
3 典型病例
女,23岁,下颌双侧中切牙先天缺失,下牙列无间隙,上牙列中度拥挤,双侧第一恒磨牙近中关系,双侧尖牙近中关系,前牙深覆Ⅱ度,覆盖4 mm,Bolton比例明显偏小。采用减数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直丝弓矫治技术,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上牙列,上颌磨牙近中移动关闭剩余间隙,同时精细调整咬合关系,总疗程18个月。矫治结束后病人双侧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列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基本正常,侧貌良好(图1)。
4 讨论
下颌双侧中切牙先天缺失的病人,治疗前Bolton指数不论是前牙比还是全牙比,都是明显偏小的,为了协调上下颌的牙量比例,通常采用上颌减数或者下颌扩展间隙义齿修复的方法来进行治疗[10-11]。对于伴有上颌拥挤或前突的下颌中切牙缺失病人来说,采用上颌减数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的改善病人的咬合关系和面型。本研究采用的是上颌减数的方法,即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下颌尖牙前移代替侧切牙,第一双尖牙代替尖牙。
本研究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显示,SNA、SNB、ANB以及S-Go/N-Me等骨性测量指标变化不大,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本研究的正畸治疗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颌骨生长和改建发生;主要的改变发生在U1-FH、U1-L1、前牙覆、前牙覆盖等牙指标,即牙齿代偿。U1-FH角度显著减小,U1-L1角度显著增大,以及上唇突度ULP的减小都提示上前牙内收明显,通过上颌单颌拔牙弥补代偿了因下颌前牙缺失引起的深覆盖。与传统的上下对称拔牙模式相比,矫治后的下颌牙量仍略大于上颌牙量。研究显示,下颌双尖牙牙冠平均宽度为7.1 mm,下中切牙牙冠平均宽度为5.4 mm,即双侧下颌双尖牙代替中切牙,平均前牙量多出3.4 mm[12]。Bolton比值不调小于1.5 mm可不作特殊处理,若比值不调过大,可采用如下方法协调[13-15]:(1)增大切牙的唇倾度;(2)邻面去釉,减小牙冠宽度。本研究根据不同病人治疗后的前牙Bolton比例,分别按照以上方法对上下颌前牙区的牙量进行了协调,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最小年龄为16岁,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因此选择牙齿代偿性的正畸治疗。对于下颌先天缺牙同时伴有下颌骨发育不足的病人,则应该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前进行早期干预,促进下颌骨的生长,改善面型和咬合关系。
综上所述,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双尖牙,可用于矫治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上颌轻度拥挤或前突的病人,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图1 下颌双侧中切牙先天缺失女性病人:A为治疗前面像;B为治疗后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