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七十年回溯与反思
2019-08-02于明潇
□ 许 竞,于明潇,郭 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七十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独特发展道路。从毕业生取得的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看,成人高等教育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界限始终存在。学历教育是以取得学历资格证书为导向或象征的教育。学历资格证书通俗地说就是高等学校为其合格毕业生颁发的毕业证书。证书的根本价值在于流通,相较于高中毕业证书,本科及专科层次高等学历证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学习者晋升更高学级阶梯(比如研究生阶段教育)或从在校生身份过渡到职业身份的“敲门砖”“介绍信”。要想取得本科及专科层次高等学历证书,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高等教育路径中选择,但从不同路径中所取得的学历资格证书却存在本质差异。本文侧重通过官方统计的相关院校及其毕业生数据,呈现和分析70年来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规模起伏变化,尤其是将其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及其他教育进行对比,从整体上展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引起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进行反思。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依据
本文采用的统计数据均来自我国历年教育事业统计年鉴。要说明的是,1986—2002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在目录里都单列有“成人教育”一栏,而之后不再单列。2003年起,高等教育阶段学历教育分为四种类型: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及专科教育、成人本科及专科教育,以及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网络本科及专科生”“学历文凭考试”,2004年之后统计年鉴中又增加了“自学考试”类型。
基于上述统计分类,本文关注的本科及专科层次高等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学历”“成人学历”“自学考试”和“网络学历”。“普通学历”是指从普通高等学校中取得的本专科高等学历教育证书;“成人学历”是指从成人高等学校或者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部、夜校、脱产班等取得的本专科高等学历教育证书;“网络学历”是指1999年以来通过参加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及各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而取得的本专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自学考试”是指通过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而取得的本专科高等学历教育证书①。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学历”是最为正规的一种面向适龄学生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资格证书,其他三类学历资格证书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其各自规模随着时代发展和政策调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系统
1.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
高等学校最初创办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时,是以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程度的在职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等为招生对象。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最早开启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此后全国各地其他普通高校也相继举办此类业余高等学历教育。1955年5月19日至6月10日举行的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采用“函授”或举办“夜大学”等办法吸收工矿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进行“在职学习”。[1]5871959年,教育部提出,“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业余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发展”,“全日制高等学校举办的夜大学或函授部,应当采取巩固发展的方针”[2]。60年代初,此类业余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对象放宽到“知识青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对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使用和待遇问题做出规定:“在职人员中的函授和夜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使用、评定职称等问题上,应与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同等对待。知识青年中的函授和夜大学毕业生,可以由省市自治区人事、劳动、计划部门根据需要择优录用。”[1]6101964年3月,教育部、劳动部联合发文,解决职工参加函授学习和脱产时间及工资问题,这些措施使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2.独立设置的业余高校或成人高校
从1953年起,除了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和夜大学,国家还通过专门设立的业余高校向各行业在职人员提供高等学历教育。1956年至“文革”前,独立设置的业余高等学校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在“大跃进”的社会背景下,独立设置的业余高校于1958—1965年间在各地迅速新建。1982年,教育部专门印发针对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学生的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和考试试行办法,要求这类院校毕业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3]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纳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计划的范围”明确限定为:“经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并报教育部审定备案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教师进修)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部、夜大学,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学制为二年以上,培养目标相当于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毕业水平的人数,不包括在各种短期训练班、进修班学习的人员。”[4]从1986年起,各类成人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②
3.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举办高等学历教育肇始于1960年在北京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广播电视大学,其办学宗旨是为北京地区在职职工提供业余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它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开设数、理、化和中文4个专业,学制为4—5年。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在北京创建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当年全国已有28个省市恢复或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8月13日,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发文提出:广播电视大学要扩大招收待业“知识青年”。
从1986年起,广播电视大学举办“普通专科班”,招收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这是电大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使广播电视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既面向成人教育,又兼备普通高等学校职能的新型高等学校。这项改革缓解了普通高校的压力,扩大了培养人才的渠道,拓宽了就学面,为电视大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子。当时这类以电视和广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相当于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水平的人才。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这种传统的电视和广播等教学手段逐渐被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形式取代。
1999年,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允许这些试点高校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本科及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以这种途径开展的高等学历教育即上文所称的“网络学历”。2007年4月,教育部要求所有承担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的部属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将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为此,“网络学历”逐渐取代了以往普通高校的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12年7月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与其他地方同类机构成为开展远程网络教育并颁发相关高等学历教育资格证书的主要机构。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
自学考试制度创建于1981年初。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教育工作问题时提出:“为了促使青年自学上进,应该拟定一个办法,规定凡是自学有成绩,经过考试合格的人,要发给证书,照样使用;而且要认真执行,使青年人不迷信上大学。”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于1980年12月4日报送的《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及试行办法,决定通过各种途径发展高等教育,加速培养和选拔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遂得以创建,并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试点。
1983年5月初,国务院同意成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并要求各地方相应建立本地区的指导委员会。1985年下半年,全国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实行了自学考试制度。1986年,原国家教委转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开考本科段自学考试问题的几点意见》,并提出在上海、天津、湖南试点。1988年3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大力发展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教育”,要求全国考委抓紧制定本科专业的开考规划,尽快公布一批本科专业考试计划;各地要将发展本科专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三)不同类型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比较
“文革”前,相对于正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总数接近25万人而言,面向在职人员的“业余”高等学历教育规模非常小(见图1)。当时这种业余形式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由普通高校以函授和夜大学方式提供,亦即它发轫于普通高校内部,相当于从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资源库凿引的一条支流。
图1 1953—1965年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数[5]
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期。1976—1981年间,每年取得成人高等学历证书的毕业生数远超普通高校培养的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数(见图2),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基本稳定在20万人以内。1982年,普通学历毕业生数比成人学历毕业生数高出3万人,之后普通高校毕业生数稳步增加,成人高等学历毕业生数也在1983—1988年间稳步增加。1989年,成人学历毕业生数比上一年减少25万人(见图2)。1988—1989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保持稳定。整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峰值出现在1988年,毕业生总数突破140万人,比1964年增长了4.6倍。
图2 1976—1989年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数[5-6]
20世纪90年代,从整体上看每年取得高等学历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数稳步增加,1999年毕业生总数超过215万,成人学历与普通学历的毕业生数大体相当。1990—1994年,普通学历毕业生每年稳定在60多万人,1995—1999年该数字稳定在80多万。自学考试毕业生数变化情况与普通学历比较类似,虽然总数较少,但是比较稳定,且总体不断增加。相比之下,成人学历毕业生数在这段时期存在少许波动(见表1)。
表1 1990—1999年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数(人)
数据来源: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199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1世纪以来,每年取得本科及专科高等学历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持续快速增加。2000—2016年间,每年毕业生总数从大约232万增至约1 200万,增长了4.17倍。从四种不同类型学历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规模看,普通学历的增幅最大,且持续性更强。成人学历毕业生数在1997—2013年间一直处于80多万至200万之间,2014年后才突破200万(见表1、2)。2002年,以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及专科学历毕业生数占比接近于普通学历的人数,普通学历、成人学历及自学考试这三种学历的毕业生数基本大体相当,各1/3(见表2)。2003年起迄今,网络学历教育毕业生数逐步挤占自学考试毕业生数占比,导致每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稳定在55万至80万之间。2006年,网络学历毕业生数不但超过当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而且也超过了成人学历毕业生数(见表2)。成人学历毕业生数在经历了2006年低谷之后,2007年迄今每年毕业生数稳定保持在大约170万至190万左右(见表2)。
表2 2000—2017年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数(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16年。
从上述4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历时分布及数量变化情况看,成人学历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是贯穿时期最长的两种高等学历教育形式。从整个发展历程的两端来看,普通高等学历教育都是以毕业生的绝对规模优势远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以往70年发展和改革过程所经历的这些起伏和波动,不仅受到成人教育政策本身,而且也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政策的双重影响。
二、对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的数据回溯
(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系统内部的毕业生数分布
1980年9月,国务院要求,高等学校除办好全日制大学外,还应根据自己学校情况积极举办函授教育和夜大学;全日制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是“既经济又有效”地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7]在该政策引导下,从普通高等学校函授部或夜大学取得本科及专科学历的毕业生数从1981年的7 000人陡增到1988年的20万,并且在1989年首次超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见表3)。此后1991—1999年间,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取得成人本科及专科学历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每年都远远高于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见表4)。
表3 1980—1990年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本专科毕业生数分布(人)[5-6]
注:1980—1983年教育学院毕业生数含中学教师进修院校毕业生数;1980—1981年全国农民大学毕业生数为7 842人、5 817人,之后大幅减少;1983—1990年每年毕业生数不超过400人,故将其与职工大学毕业生数合并计算。
表4 1991—1999年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本专科毕业生数分布(人)
注:1991/92—1999年农民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居于88—500人之间,鉴于数量很少,为便于数据直观显示效果,将该组数据计入职工高等学校毕业生数。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1—1999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从普通高校取得成人学历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远超其他五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总数,从表5所显示的幅度差距可见,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之大,已使其几乎足以脱离于由其他五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所构成的成人高等教育系统。2006年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毕业生数陡然跌入64万低谷,在2007年又陡增至150万,2016年继续增至228万(见表5)。
自1982年起,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就位居五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之首。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在20世纪80年代波动比较大,起伏于4.8万—27.5万之间(见表3),在20世纪90年代波动幅度降至10万—18.8万人之间(见表4)。21世纪以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进一步减少至6万—15万人之间,其规模与职工(农民)高等学校、教育学院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规模相差不大(见表5)。
表5 2000—2016年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本专科毕业生数分布(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16年。
(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机构的数量变化
从表6看出,1953年至“文革”前,相较于普通高校举办的夜校部和函授部,独立设置的业余高等学校得到较快发展。1957年,这两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均不足100所。在1958年开始“大跃进”的社会背景下,全国新建独立设置的业余高校在1963年达至峰值943所。这段时期,普通高校举办函授和夜校的机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未出现大幅增设现象,最多不超过248所。
表6 1953—1965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数(所)[5]
“文革”期间,全国独立设置的业余高校数量激增至1976年的1.3万所,经过1977—1978年连续停办压缩,1978年此类业余高校总数还有1万多所。1978年工农高等学校数据统计中包括业余高等学校、厂办大学(七·二一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五·七大学的数字。③1981—1998年间,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数量逐渐减少至与普通高校数量大体相当。1999年起迄今,这类成人高校总数持续缩减,到2016年仅剩284所。与之形成大幅反差的是,普通高校数量稳步增多,尤其在2007—2008年之间增加355所,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总数达2 596所,是当年成人高校数量的9倍(见图3)。
图3 1980—2016年全国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数量变化
注:表中成人高校数不包含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校及脱产班等。
数据来源:文献[5-6]以及1991—2016年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三)各类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数量比较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主要分为五类:职工(农民)高等学校、教育(教师进修)学院、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干部学院、独立函授学院(见表7)。
表7 1980—1989年全国各类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数量(所)[5-6]
20世纪80年代,职工高等学校是全国数量最多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主要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其次是教育学院,其总数在1980—1981年间从1 290大幅减至279所,之后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它主要面向中小学校在职教师群体。管理干部学院创立于1984年,专门面向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干部群体。广播电视大学1980年有29所,到2002年发展到45所。独立函授学院自1980年起仅剩4所,截至2002年仅剩2所。农民高等学校主要面向农民,1980年有165所,1981年减至72所后基本停办,1982—2002年全国每年只有3所左右。[5-6]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于农民高等学校和独立函授学院数量仅剩2—3所,这段时期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主要由职工高等学校、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广播电视大学这四类专门机构构成(见表8)。广播电视大学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管理干部学院数量减速较缓,教育学院次之,职工高等学校减速最为显著,1990—2002年间由835所减至357所,减幅超过57%。
三、对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的审视和反思
从参与成人教育的学习者个体角度看,取得某种学历、学位或者职业资格证书是最为基本的一种诉求或者动机,尤其是在以“文凭主义”为特征的社会和年代。成人教育的受益者多是在职从
表8 1991—2002年全国各类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数量(所)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2002年。
业人员,受到职务或职称晋升等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直接刺激和引导。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对于从业人员的资历要求也在“水涨船高”。然而囿于培养质量和规格等原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难以在市场流通价值和含金量上等同于正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这种差异集中表现于成人教育的参与者在取得高等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学位证书等方面。
(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获取高等学历文凭的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大学等更高学历资格证书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对学历资格水平相对较低的从业人员在职务晋升时造成一种“集体性的”心理恐慌或者压力,由此催生了国家为这类社会群体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开辟一条取得高等学历文凭的渠道。在职人员或者管理干部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系统取得本科及专科学历资格证书,就可以实现职务或职称晋升。
从毕业生取得学历文凭证书的角度而言,除了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取得的本科及专科学历证书外,其他三类学历文凭证书从本质上说都是面向“成年人”(包括年满18岁的高中毕业生),满足他们继续接受高中后的高等教育阶段学历教育的需求。如果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学历文凭证书的可比性看,无论是函授、夜大学,还是自考或者网络教育,都是以某种方式(包括信息技术的手段)对普通高校现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市场化应用。从产品的角度看,函授或夜大学学历文凭、自考文凭以及网络教育文凭,都可以看作是普通高校在向人才(或劳动力)市场投放的“附加产品”,而应届毕业生取得的“普通文凭”则是这些普通高校在人才市场上推出的“主打产品”。相比之下,只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是从机构设置上与“普通高等学校”鲜明地分立为两类办学机构。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驱动下,随着一部分成人高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陆续转制(或者与普通高校合并等方式)为普通高校,全国普通高校在总数上逐渐超过成人高校。1999年6月国家实行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促使21世纪以来取得普通高等学历文凭的毕业生数逐年快速增加。这意味着,一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通过这种“转制或合并”政策,在身份上实现了从成人高等学历授予机构到普通高等学历授予机构的转变。
1996年1月,国家教委出台了成人高等学校招收并录取“预科生、资格生、往届生”的政策。“预科生”的招生对象是文化水平偏低,单位又急需培养的先进模范人物、生产业务骨干及少数民族考生;“资格生”是指在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中达到当年最低控制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往届生”是指近三年在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达到一定分数的往届高中毕业生。这项招生政策改革的实施机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人高等学校招生部门”,“资格生”和“往届生”录入成人高等学校学习必须占当年招生计划,并限定招生规模。[8]这项招生制度改革的受益人群是从业人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上“预科生”和28岁以上的“资格生”,以及在乡镇企业或城市集体企业等工作一年以上的职工,或者已担任中小学教师并准备报考成人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在职人员。这种政策属于一种“照顾性的”招生录取政策,国家通过这项政策为这部分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条取得“专科学历文凭证书”的通道。即使他们取得的是“成人学历文凭”,那也总算是有了高等学历文凭。这也反映了“文凭社会”背景下人们竞逐学历文凭证书的社会心理。
上述几种高等学历文凭证书在流通价值上存在差异。学历资格证书在教育系统内部流通时,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这四类教育类型均有各自从专科到本科的晋升路径,但这些路径之间尚未融合贯通。应届生从学校教育系统向就业系统过渡时,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是个人作为初次入职者的“出身证明”。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教育系统,他的“原始身份”就以其毕业证书的性质而产生“一次性”定格。这种身份将跟随其一生,无论之后再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或者自学考试等其他途径取得了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学位等其他资格证书,也无法改变脱离学校教育系统的原始身份。这种原始身份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就业和择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招录和筛选标准中始终将普通高等学历证书凌驾于其他几类高等学历证书之上。从就业或择业范围和灵活性而言,普通高等学历证书的相对比较优势在于,它传递的是个人所具备知识和技能的通用性,因而不受限于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其他几种学历证书等流通功能通常不是服务于个人的“初次就业”,而更多是同一职业或行业领域内的横向流动或者同一岗位上的纵向晋升。这种横向或纵向流动一般不会涉及对当事人终结初始学校教育时“原始身份”的追溯和拷问。初始学校教育也就是个人在首次入职前所接受的教育,也正是因为普通高等学历证书与其他几类高等学历证书之间存在这种“出身标签性的”价值差异,才使得人们更加珍视这段初始教育的性质及其所导向的学历资格证书的类型。
(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道
从市场流通的角度看,无论是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文凭,还是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二者都是以书面证书的形式认定某人具有某方面资格,担保其具备某方面能力和胜任力,因此,学历文凭也是一种资格证书。从名义上看,学历资格证书旨在证明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对某学科方面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水平与程度。学科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又是综合于各行各业(即“职业”)的具体实践知识,因此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本质上是相通且统一的。
由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服务对象为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在服务于在职人员的专业成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1987年6月,国务院就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9]1989年2月,李铁映同志在国家教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指出,成人教育要探索建立“资格证书”制度。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10]。1994年7月3日,国务院提出“成人学历教育应向多样性、职业性方向发展”。1992年8月11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在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成人高等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在职、从业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够灵活多样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11]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决定在一部分有条件的成人高等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其招生计划按隶属关系纳入国家下达的分省市、分部门年度招生计划的总规模内。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学校按国家教委有关规定颁发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积极实行毕业生“双证制”,除颁发“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外,学员经劳动、人事等有关部门认定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考核机构考核,可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12]这类成人高校招收的是从业人员,他们之前接受的是包括中专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教育。他们通过接受这种教育,可以取得“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在职业流动相对缓慢的年代,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学历文凭晋级目的的个人,可以在不改变职业岗位的前提下实现工作职位或待遇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一旦遇到更换工作岗位甚至更换职业的情况下,这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有可能面临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相比产生贬值的风险。
(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获取学位证书的通道
1988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就有关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做出暂行规定,意味着本科层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也享有被授予学位证书的权利。
1991年9月,国家教委进一步对证书进行改革,开始对199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分开”制发。其中,学士学位证书由国家教委学位办公室会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接着1992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决定,要在这种统一印制的学士学位证书的内页上对三种毕业生身份做出区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来华留学本科毕业生”。[13]严格地说,这种区分并非立足于同一纬度,留学生作为非本国学生,这种区分易于理解。但是,将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在毕业生的证书上加以标记,其合理性有待考证。
在这种证书制度下,凡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毕业时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同质的;同样,凡是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毕业时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都为同质的。然而,前后这两种证书体系却不同质,它们各自表明了两类毕业生群体的身份差异。这说明,即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可以取得本科学历,他们所取得的学士学位证书依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系列的学士学位。实际上,无论是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是学位证书,作为一种文凭证书,只要存在区分和差异,它们就会在毕业生今后的学级晋升或者就业、择业过程中产生差异化影响和区别化对待。
鉴于总会有大部分毕业生在取得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资格之前,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总会有一部分从业人员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重返正规教育系统进行以提升学历资格为动机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者就应该通过政策手段纠正成人教育学历资格的不平等地位,消除社会对成人教育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便是创建国家资历框架的重要意义所在,即:把所有通行的学历、学位及职业资格等证书体系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里,便于个人自由顺畅地选择最优化的学历上升路径,满足其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只有建立这样一种有助于激发个人终身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我们才有望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需要强调的是,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并非是一个独立于现有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新建体系,而是以服务于各个年龄段全体成人的终身学习需求为原则,对现有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体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和改造。正规学校教育体系是否会接受或顺应这种外源性的改造力量,是我国当前教育系统进一步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而这终将取决于国家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和战略抉择。
注 释:
① 1993年至2004年曾率先在北京试点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是对尚不具备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试行的一种学历认证考试,通过这种考试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证书只有专科,没有本科层次,国家承认其学历证书的有效性。教育部已于2004年7月终止此项试点工作,部分省市允许考生将已经取得的学历文凭考试成绩转入自学考试,并按照自学考试方式办理毕业。
② 自1980年成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时起至1986年,成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由按学校分别组织进而改为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委系统组织,这种入学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试题标准不一,组织分散,考试次数多,延续时间长,考生重复参加考试,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浪费较大。为解决此类问题,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新生入学质量,原国家教委决定对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
③ 数据来源:教育部计划司《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78—1980年)》,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