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仁”角度浅谈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08-02刘丹
刘丹
摘 要:孔子的“仁”的思想传阅了几千年,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关键词:中学生; 仁爱; 克己; 孝悌; 忠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025-001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受到爷爷、奶奶,以及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没有爷爷奶奶、父母的庇护,许多中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跟同学们相处了。具体表现为:第一,知与行严重脱节。对于《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烂熟于心,却很少按照里面的要求做到;有的同学在老师在场时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老师离开后就不遵守了等等。知与行的严重脱节,使得很多中学生养成了自私、虚伪的性格。第二,责任意识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胜于他人。第三,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分不清楚假、恶、美、丑、善。这些都对中学生的道德导向及行为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仁”之探析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清代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
孔子认为,仁是“至德”、“全德”。“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具有这种品德,通过爱人表现出来。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爱人”充分尊重了人性的需要,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
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
二、给中学生的启示
1.仁爱之“克己”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多的张扬,总希望社会能够对自己有所接纳,有所承认。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是不是也对社会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即我们如何去融入社会,接纳社会。
“克”可以理解为控制、调节的意思,“己”就是自我、狭义上讲,自我就是我自己,也可以叫小我,广义上讲,自我可以是大自我,也就是我能够控制的。中学生要学会控制、克制自己的情绪,从“小我”当中走出来。要“克己”就要坚持“忠恕”之道。“忠恕”作为行仁之方,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达到物我平等实现的一种途径,“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
中学生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己出发,推己及人。其关键,全在于一个“己”字。孔子强调对“己”的限制和要求,而不是对他人的要求,强调中学生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中要懂得克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孔子所以时时“虚”我,孔子认为,人都有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因而,他提出了“克己”的修身。高中阶段是中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学会的是内省,懂得认知自己的不足。
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讲,“克己”就可以理解为:中学生要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小我和大我,尽可能不和当下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最根本的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现实的外部环境,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既不完全丧失自我,又能有所作为。
2.仁爱之“孝悌”教育
中学生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孔子以思想家的睿智和犀利的洞察力,针砭时弊,提出了颇为震撼的传统道德观念,建立了以“仁”为最高原则,以“孝悌”为其基本规范的伦理体系。他教弟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入则孝,出则悌。”
深刻领会孔子“孝悌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中学生的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那么他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孝悌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作为祖国的未来,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要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孝敬父母作为一项美德。在行为上,要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動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傅佩荣.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