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019-08-01陶慧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  要: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舆情内容包括时事热点,意见建议,宗教信仰,情绪发泄,管理维权等,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密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特性,掌握高校网络舆情规律,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能力,为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而努力。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3-008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改变,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加剧了舆论格局的重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互联网的冲击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开展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校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舆”字最早在春秋末期出现,它原意最初是指百姓的情感和情绪。《辞源》将舆情直接解释为“民众的意愿”。舆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舆情主要是民众对特定事件的舆论、态度、倾向。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主观意愿,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舆论范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对自己关注的事件或热点问题因故发生变化,事物发展走向违背个体或群体预期意愿,导致舆情主体利益受到损失及威胁,而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出的意愿诉求和情绪行为外露的集中体现。网络舆情主观性强,舆情群体导向性大,传播速度快,极易引起网民从众心理。

二、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泛指高校师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新媒体工具平台,根据身边特定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现象,由此引发的言论意见建议态度等各种情绪表露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由舆情主体、客体、介体组成:主体一般是高校学生,是舆情形成的制造发起者和直接参与者,在舆情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客体一般来讲指引发舆情的诱因,如校园特定事件或社会热点等;介体起中介传播的作用,是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交流传播平台,如微博、校园BBS等。

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内容包括时事热点,意见建议,宗教信仰,情绪发泄,管理维权等,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舆情主体的特定性和个性化。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发布事件制造主体来看,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布的特定群体,一般涉及围绕大学生根本利益,由于学生特定群体等原因,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相互交往频繁,群体诉求意见共性强等特征[2]。(2)舆情形式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空间开放属性使得高校網络舆情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只要网络舆情出现,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学生都可参与讨论,都可就舆情发表意见,都可能成为舆情言论的意见领袖或引导舆情的事态发展。此外由于网络匿名登录,隐藏了真实身份的大学生网上发帖无所顾忌,部分学生发布、发表不负责任言论,上传或录制违背公俗良序小视频,影响社会稳定,以致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3)舆情的虚拟性和快捷性。舆情虚拟空间是指基于博客、微博、微信、QQ 群等无形场所网路的传播空间,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具体性体现。随着信息系技术的成熟和高速发展,网络快捷属性更加明显,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时间早,信息来源途径方式多,师生信息滞后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形象有很大影响。(4)舆情渗透性和非理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期思想激荡新旧观念发生冲突,网络上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肆意传播,部分消极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充斥网络,尤其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和价值冲击,在网络幕后推手推波助澜之下,缺乏理性思维大学生容易受到煽动与胁迫,做出过激非理性行为[3]。

三、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一)网络舆情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局势,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文件都为如何打造更加鲜活的思政教育阵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灵活运用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4];2017年2月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截至2018年7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72亿,而其中有40%左右网民学历在专科及以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人生黄金阶段,对正确科学 “三观”树立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占据先机,真正做到与网同行。

(二)网络舆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的利益与便捷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国内外时事,社会新闻热点,是大学生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载体,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满足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新窗口”。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舆情信息创新教育载体和交流方式,及时关注分析学生的网络言论,研判学生思想动态,针对性开展网絡思想政治教育及舆情引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性;此外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泛,学生在舆情中从众跟风心理现象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向互联网延伸,开辟和拓展“网络思政教育”,建立优化网络信息化环境,不断创新教育学习载体,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全新教育思路与内容。

(三)网络舆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开放及多元的网络学习环境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舆情信息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东西方思想文化冲突明显,学生对不同视角、来源及观点的网络舆情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大大增加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归纳、分析和预警引导,积极探究在网络舆情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根据舆论走势和影响及时调整引导方向,把握网络舆情规律,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辐射圈,针对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采取主动收集系统分析正面引导等方式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及校园和谐发展。

四、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一)创新思政工作理念,尊重网络舆情中学生主体地位

先进的育人理念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思想政治要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理念,强化大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要重塑教育理念。网络思想政治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不能是陈旧填鸭式理论讲述,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国内外新闻和社会热点组织材料编写教案,探索适合网络舆情背景下教学方式,把思政课打造成有血有肉的金课,实现思政教育从灌输到引导的理念转变。(2)平等沟通教学相长。网络去中心化趋势,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发展特长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要换位思考,师生间要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改变以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育灌输机械说教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师生平等沟通和谐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信任。高校可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特点去组织相关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实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帮扶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3)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舆情内容引入课堂,开展“舆情分析之我见”大讨论,通过课堂互动平等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依托网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提升,科学发现引导消除网络舆情的诱发因素,潜移默化实现学生的思想引领。

(二)创新联动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舆情科学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思想动态对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具有高度可信的重要参考价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早发现、早引导、早预警,要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1)做好网络舆情预警监控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化。高校要学会舆情危机信息捕捉整理评判预警系列工作,及时依据警示级别分别采取应对措施。舆情监控是纠正预防高校学生主流价值偏离、道德行为缺失的教育防范手段,高校要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做好信息的分类汇集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启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稳定安全隐患因素。(2)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高校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特点类型影响程度等,制定应对措施,选拔培训一批熟悉新媒体工作,具有政治意识高文字功底好的师生,及时挖掘网络素材,善用网言网语,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3)加强舆情后续管理,有效回应网络诉求和解决方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网络思维回应社会,高校必须针对舆情事件分析,联系舆情主体网络诉求和客体原因分析,及时直播网络新闻发布会,发帖撰写事件情况说明或解决方案等评论文章,公布与众以解学生疑惑。舆情消除后要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进行评估总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和不足,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落实承诺,给公众展示出一个阳光负责务实的形象。

(三)创新网络思维教育,构建明朗纯净网络舆情空间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特定群体,纵观国内外在网络舆情事件分析,网络受众法律知识欠缺、信息辨别能力不足、道德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较多,要利用好网络舆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网络思维。(1)要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导向,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努力提升引导学生用辩证观点思考,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社会现象,防止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教育学生要反对迷信盲从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自觉抵制各种伪科学和唯心论的影响,大力宣传和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心中有正确价值导向。(2)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络道德建设。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学习,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加深网络法认识,了解网络世界也有网警在监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做到心中有法、自觉守法。开展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培养信息是非判断能力,牢记“慎独”哲学,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3)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素养是个体平时生活习惯、执业能力为人处世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是个人树立形象立身之本的基础。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一样也有约定成俗的网络素养,包括网民网络信息知识多少、信息处理能力强弱、网络道德高低,辨别舆情信息的是非能力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治标又治本,以网络信息素养为教育重点,增强学生辨别舆情是非的能力,教育帮助心怀敬畏之情上网,遇网络舆情之事不跟帖盲从,坚持做一个“发帖慎重,跟帖负责”的学生[6]。

(四)创新网络服务载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沃土,是不断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1)建设学生思政网站,以朋辈身份引导服务学生。思想教育的本质讲究化解和贯通宜疏不宜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亦如此,高校可建设学生专题网站作为学生思政的“自留地”,设置相关栏目板块作为学生与学校交流的载体,投诉的平台,同时选拔招募政治觉悟高,协调能力强,写作水平好服务意识高的学生为栏目专题版主,及时发布党的理论和焦点新闻等学习内容,以朋辈心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信赖度,以形成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环境。(2)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制度,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高校要培养熟练掌握网络技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快网络硬件更新换代建设,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符合自己校园实际的相关规章制度条文从制度上规范学生上网行为[7]。(3)要设计特色活动,提升网络教育实效。高校要发挥文化育人的载体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区域特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精心设计校园活动,建立网上道德讲堂,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开展提高文明上网意识,净化网络环境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网络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王莹,于钦明.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2017(04):155 -157.

[3] 陶慧. “互联网 +”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 求知导刊,2018(4):93-95.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01).

[6] 黄英.网络舆情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 教育教学论坛,2018(09):57-60.

[7] 陈晓红.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2018,37(01):87-9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