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耦合机制研究
2019-08-01孙迪
孙迪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及丰富的自然人文艺知识积淀方面的培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建筑历史,其中涉及到浓厚的人文、自然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将通识教育作为基础,从当前通识教育在建筑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力求探寻建筑历史课如何更好地结合通识教育进行授课,让建筑学专业学生具有浓厚的通识知识含量,保证建筑历史课程和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105-02
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通识”不应当被认为是与学生的相关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浅层次宽泛的知识,而应让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挂钩,让通识课程起到一定的作为专业课程支撑的作用。作为工科的建筑學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建筑历史课程,因学习中涉及到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及厚重的历史背景知识,更需要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层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建筑史课程的通识教育难以开展,学生不能够建立宏观的建筑史观。基于此原因,本文从当前通识教育在建筑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力求探寻建筑历史课如何更好地结合通识教育进行授课。
一、通识教育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通识教育课程
1.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国家开始重视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在高等专业教育基础上,深入引导大学生接受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增强人文教育培养和科学教育培养,培养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思维能力、人格修养等其他综合素质能力,体现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对“人的成长”的教育的重视。
2.通识教育课程。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广泛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在通识教育的培养上并没有相对成熟稳定的模式。但已经开展通识教育的学校,结合自身培养特点,设置不同的通识教育体系,让现有的高等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复旦大学设置了多元化多角度多视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丰富的课程,之后针对不同的专业将这些课程分类,形成与专业教育同步的模块化通识教育体系,如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设计学等课程组合,与建筑学专业课程共同构成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块,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相关交叉学科知识领域。中山大学将通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培养人的根本性的知识体系,将多个专业学科进行推演,确定通识课程的门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鼓励学生通过广泛自觉的阅读进行人格培养。
3.建筑学专业中涉及的相关通识课程。建筑学专业是一个特殊的工科专业,具有集科学、技术、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特征。因为社会对建筑人才能力的需求是综合性较强的,所以建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针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理念,所设立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设计理念都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建筑历史课程的特点
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宽泛的知识面和精深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广博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基础知识内容和拓宽知识内容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了解相关交叉的扩展内容,就不能更好地掌握精深的建筑基础知识内容。无论古今中外,建筑特征的知识点的掌握如果脱离了时代大背景,脱离了实际,学生就很难对建筑产生直观的认识。如果仅仅背诵书本中的数据和文字,即使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相关的背景信息,但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很难展开深入讲解,以致学生对相关部分知识掌握不好,在教学中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三)通识教育对建筑学专业及建筑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教育提供方向和原动力。通识教育对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仅仅掌握一门专业能力的人才很能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多变复杂因素的挑战,“通中求专、专上求通”才是更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专业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也要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和人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通识中的“通”,不是浅层次的对于某些知识信息量的了解,而是指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联系思考。从前文提到建筑历史课程的授课特点可见,建筑史课程是一门需要了解过去、立足当前的课程,学生需要以涉及到的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融会贯通,建立联系,综合客观地思考建筑。
二、通识教育与建筑学专业教育耦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主要问题
1.教师层面的忽视。(1)仅从知识点入手,重点讲解知识点,而对于建筑发展背后相关历史人文因素,一带而过。(2)会从历史背景相关人文因素讲解,但仅仅是教师自己侃侃而谈,学生当成课堂小插曲而听。虽然能让学生对建筑发展的背后复杂因素有所了解,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并未起到作用。(3)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面的准确掌握。由于学生层次水平不同,已掌握的通识方面的知识水平也会有参差不齐,授课中,会出现教师想当然认为这个知识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或者个别学生参与互动了,教师会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学生都已掌握此知识点,而在课堂授课中越过这个知识点。(4)目前,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仍是受多年传统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就没有良好的系统的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了解,认为专业学习仅仅是把本专业知识学好即可,比如,我的很多学生经常问我,建筑学专业是不是学好设计就行了,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为什么建筑史课还要讲授建筑的产生背景,可见,一定数量的学生把通识知识看成“鸡肋”。
2.学校及专业层面。(1)学校通识教育大平台与专业人才培养脱节。大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多是在学校选修课大平台上设置,针对全校各专业开放,由学生自主选课。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课,在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以外获得更多的拓展知识。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也存在着缺陷。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学生谈到关于选修通识课程的问题,很坦诚地说大多数选修课的选择原因,是看哪门课好通过、更容易拿到学分、上课过程轻松等。可见,大部分学生的通识选修课程的自选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为了拿学分而不是基于兴趣和学习知识的目的。(2)课堂授课课时的限制,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深入进行相关通识知识点的讲解,否则会占用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时间,从而影响课堂授课质量。
(二)解决途径
1.积极探索OBE理念教学方式。按照OBE理念,基于产出式教学,让学生提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授课教师可提前将每次课会涉及到的通识知识点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前先查阅文献自学,从而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加强了自学能力,并减小通识教育内容对课堂时间的占用。
2.为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议学校要求学生在选择通识课程时,寻求专业教师的指导。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课程对通识知识的需求,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更符合自己兴趣以及与专业课程交叉性更强的通识课程,让通识课程的存在更有意义。
3.培养学生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一入学时的专业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课,相关教师就应在此方面向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及早开始加强通识教育的培养。
结语
通识教育是“教育如山”思想的回归,对于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在专业课程上融合相关的通识知识的培养,才能真正让通识教育培养有真正的意義。建筑历史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应该结合课程实际不断更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通识教育真正起到培养新时期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宋尚桂,王希标.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 DavidT.Stephenson,Vicky Thorland-Oster.The Genenral Education Component:A New Curriculum Feature[D].Lowa State University,2000.
[4] 李里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1):27-28.
[5] 严萌.建筑史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124-126.
[6] 朱清时.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戴秋思.文明危机背景下通识教育发展方略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35-39.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