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声音元素让新闻作品更具现场感

2019-08-01李政林

记者摇篮 2019年4期
关键词:声音元素表达

李政林

【摘 要】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离不开声音元素的完美配合。记者在前期采访中,应把声音采制作为现场取材的必备环节,在后期合成中加以灵活运用,让新闻作品产生更为强烈的现场感。

【关键词】新闻现场   声音   元素   表达

电视记者应当意识到,源于新闻现场的画面影像、声音,有声画天然合一的优势,在摄录画面影像时应同时注意其声音,有时甚至需要重点录制新闻现场的声音,而不必在意画面状况。这样后期剪辑时,才有足够的声音素材,便于重新组织表达。既可以将声画合一的影像片段直接用于节目中,实现实证作用,也可以进行声画分离操作,以便组合为新的蒙太奇时空。总之,在新闻现场录制声音,同样是节目采制中的重要事项。

一、摄录源于新闻现场的人声

记者在现场取材时所采制的采访同期声、播报同期声、各种自然音响,都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这里作为个别表述元素的声音,与作为整体的生活景象之间,其实处于天然融合状态。

从这一角度看,源于新闻现场的声音元素具有特殊表现力,在表意、表真、表情上都优于后期工作中所添加的声音元素。

因此目前电视新闻采制中,普遍重视了对声音的采制工作。有时甚至采用双机拍摄方法,便于摄录重点生活景象,呈现现场氛围。

在单机拍摄时,为了保护声音氛围的完整,常常以长镜头移动机位来改变角度、景別,进行现场的场面调度,中间不关机,使交谈的气韵连贯。双机拍摄则要有明确分工,对重要场景要有一台机器做全面的连续记录,保证声音氛围的流畅,有利于后期剪接。在现场,摄像师还应加强判断力,对声音与形象的关系进行现场的取舍编辑,尤其是单机拍摄时,这种现场的“编辑”意识是纪实拍摄业务水平的体现……

双机拍摄或多机拍摄,有助于完整录制新闻现场的景象和采访当事人的全过程。

用摄像机在新闻现场录制的声音,主要有三类:

①人声,如记者播报与采访声、当事人被访声、现场人物交谈声;②现场自然音响,如机器轰鸣声、雷声、流水声;③现场发音装置,如收音机、扩音器里传出的声音,如音乐、讲话声。其中,人声无疑是最不该被忽视的声音元素。源于新闻现场的人声,主要有: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播报;记者对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的采访;新闻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在镜头前自我陈述;现场各类人物之間的交谈、交流。所有这些,都以声画天然合一形式被记录在存储卡中形成影像片段。

1.公开摄录声音。在新闻现场拍摄时,要注意现场人物的交谈、交流,尤其是重要人物的活动、重要会议讲话等。记者拿到会议上的讲话材料后,应结合报道主题、节目样式,思考如何录制会议片段,加强现场感。

一般来说,是否应当完整记录新闻现场的重要声音,如重要人物讲话声,取决于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对其重要性的把握。

2.非公开摄录声音。正因为源于新闻现场的声音、画面影像有强烈的实证效果,所以,在特殊状况下,如当事人隐瞒实情,还可在新闻现场重点摄录声音,暂不考虑画面影像。这也是现场取材的常见情形。如记者在采制消费维权新闻《修车修出了麻烦》时,由于修车的工人不愿意面对镜头说出真相,记者只得放下摄像机,并且有意没关机,因为记者与他的交谈还在延续,所以看似已经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上录制了起关键作用的交谈声。这类用隐性采访或隐蔽拍摄的方式采制声音,常见于采制独立文体深度报道中。

山东电视台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始于2001年的乡镇合并工作虽已完成,但目前农民负担未减,甚至个别地区乡镇干部数量快速上升。为弄清事实原委,记者采用了特殊的信息搜集方法。记者先采访了一些与乡镇合并没有关联的问题,然后告诉镇长采访已经结束了,大家随便聊聊天,当然,摄像机并没有关掉,聊天的话题自然是回到了乡镇合并的主题,用最直接的方式得到了想要了解的信息。

这是记者为维护农民利益,不得已采取的特殊隐性采访方法。全面深入了解真实情况,维护公众利益,始终是电视记者的社会职责。

二、摄录新闻现场的自然音响与音乐

记者在新闻现场摄录画面影像时,必须同时注意摄录各种现场声音,尤其是人声。其实各种自然音响,如敲击声、汽车喇叭声也始终伴随着人声出现。有时为了精细地录制人物访谈声,就需要回避这些可有可无的噪声;也有的时候这些自然音响有表示真实感、现场感的含义,需要做某些保留,甚至于专门进行录制。因此对于新闻现场的各种自然音响做何种选择,常取决于报道的主题或者记者的现场把握。一般来说,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摄录现场发声装置。在新闻现场拍摄时,千万不要忽视看似不起眼的现场发声装置,如喇叭、收音机、扩音器。这类影像声音有两种妙用:一是声画合一呈现,起到实证效果;一是声画分离呈现,有移花接木的表达功能。前一种妙用,多出现于消息报道中;后一种妙用,多出现于纪录片中。

2.摄录自然音响。有些自然音响,不能忽视。因为它有着特定作用,如重要会议中的鼓掌声、反映噪声扰民问题的噪声,这些声音本身不应作为一般的自然音响对待,而应视为一种表述特定意义的特殊声音。一些新闻记者还常就新闻人物在演讲过程中出现多少次掌声、出现在何处,专发报道,以阐明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向。因此身处新闻现场,要多想一想、多问一问,多思考是不是可能遗漏了重要信息?尤其是具有意义表达功能的自然音响。

3.摄录现场的音乐声。新闻现场的音乐,有时往往只是新闻事件或活动的背景效果声,如在庆典、颁奖活动中,如果只做一般新闻报道就不需要用长镜头来搜集现场音乐素材;有时是新闻事件本身,如文艺演出、音乐会,此时往往需要用长镜头拍摄方式完整摄录声画合一的影像片段或素材,以便后期剪辑、编辑时展现现场氛围,形成感染效果。

经验丰富的电视记者,往往格外重视源于新闻现场的声音素材。它既起表真作用,又起表情作用。因此,面对新闻现场丰富的声音资源,如何采集、摄录,也应结合报道主题、节目样式考虑。尤其是采制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创作纪录片,要特别关注新闻现场的音乐声,有时甚至需要特意搜集能够烘托报道主题的音乐素材。对这些源于新闻现场的音乐素材,既可以用声画合一形式呈现现场景象,又可在后期剪辑时进行声画分离操作,让这些音乐素材呈现艺术化表达的意味。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罗哲宇.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声音元素表达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