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职业院校“芙蓉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9-08-01陈燕妮
陈燕妮
摘 要:为了贯彻“芙蓉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湖南职业院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强化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使学生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需要,成为具有“芙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芙蓉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分析这种精神传承的主要阻碍,最后提出促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夠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芙蓉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湖南职业院校‘芙蓉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与路径探索——以非遗湘绣人才培养为例”(XJK18CZY021)研究成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着动态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变化上。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就业率和竞争力,符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战略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规划专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也为了符合《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 年)》的要求,湖南职业院校在教育中注入“芙蓉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芙蓉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芙蓉工匠”,是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所长刘显泽,站在工匠精神的高度,立足于湖南省制造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地方特色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湖南人特质、创新本领、精湛技艺,又包括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工作的耐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等品质。湖南职业院校遵循着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基于相应规格和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包括某一领域、岗位所透露出来的职业道德、行为、技能和态度支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行业的不同职业素养又有所差异。“芙蓉工匠”精神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是优良品质和大胆创新的综合,保持着职业道德操守的同时,也追求着更高生产制造品质。
二、“芙蓉工匠”精神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湖南现代制造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经济的客观原因,湖南制造不够强,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湖南高技能人才仅100万人,占比6.4%,加之湖南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存在大量的通用工种,特殊工种比较匮乏,存在高技能人才断层的危机,使得湖南制造相对较弱,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策略,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1]。
(二)职业教育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性,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都围绕着就业这一目标,迎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在此教育理念下,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过于一致,在社会和事业发生大变动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个体精神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沿用传统教育的大班授课模式,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更加注重教学的统一性、标准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在此条件下,“芙蓉工匠”精神很难注入教学内容中,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三)工匠队伍发展趋势
为响应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提倡,湖南省分别在2015年、2016年提出“工匠湘军”“芙蓉工匠”的号召,湖南省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养“芙蓉工匠”的人才品牌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重拾工匠精神的发展道路,要求职业院校部署相关教学工作,跟上国家发展战略步伐。
培养高素质的工匠队伍,不仅要求改进教育模式和提升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同样有要求。部分学生沉不下心学习技艺,反而想要到校外实习以磨炼专业技能,这就牵涉到安全因素。采取“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又面临师傅和徒弟的沟通障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处于15~19岁年龄段,更关注的是外面的精彩世界,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没有太深的体会。跨越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鸿沟,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障碍[2]。
三、“芙蓉工匠”精神培养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注入职业意识内容
职业意识就是让学生具备某一职业的意识,在工作中真正地将工作内容当做有意义的事来做,形成专业的认知、感觉和态度,通过它调控职业人的职业行为和心理活动,包括创新、敬业、团队、风险意识等方面。强化对学生“芙蓉工匠”精神的培养,就要在教育中注入职业意识内容,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使其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工匠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的技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职业意识内容的渗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企业工作流程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若是条件允许,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来,向学生展现一线生产、制造的新工艺、新标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规范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校中厂”,以更真实的训练环境,为企业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节省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企业培训成本[3]。
当学生受到职业意识教育,形成了对所从事职业正确的认识后,再继续培育学生端正的职业态度。通过职业态度教育,使学生对从事行业、职业有更深的体会,能够以积极、乐观、认真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个人机制,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大效益。“芙蓉工匠”精神包含了精益求精的追求,要求学生有耐心、恒心去完成一件事,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坚守在工作岗位,为自身技艺提升和创新奠定基础。
例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表现职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纪录片,在日常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工匠精神氛围,邀请企业工人明星到校开展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坚守工作岗位的伟大、忠于自身事业的初心以及不断创新和精益求精取得的非凡成就。通过一系列教育,让学生受到一次次精神洗礼,形成爱岗敬业和极致追求的职业态度[4]。
(二)强化道德修养教育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是公司制度之外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不同职业的行为正确性都有相应的道德标准。例如,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收病人红包有利用职务之便獲取利益的嫌疑,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语言、行为上为学生做表率。工匠的职业道德要求,则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岗位性质而定,但都包含了精益求精和技术创新的要求。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中,呈现明确的职业指向,突出特定行业、职业的道德内涵。因此,根据学生所属专业的不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适当调整。在专业课上,通过模拟面临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境,使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了解到哪些行为在工作中是不被允许的。
第二,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管理机制,通过让学生参与实习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职业道德要求,营造积极的职业文化价值,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芙蓉工匠”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强化职业技能
职业习惯是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实践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能够帮助职业人认识和发掘职业兴趣,从而有动力去创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要注入“芙蓉工匠”精神,通过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让产品更精细、精致、精美的行为,通过改进工作细节,反复研究和分析优化,从而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和岗位角色要求。除了提高学生自身技艺之外,还要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设知识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钻研专业技能,搞技术创新,让其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良好的职业素养、态度、习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奠定基础,职业技能是职业人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和能力。相比起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教育特色在于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遵循“芙蓉工匠”精神的人才品牌计划和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制度,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通过交互式培养充分利用企业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优势,并将其加入到教学设计中,从而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具,更加熟悉基本岗位专业知识。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让学生学到平时课本、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芙蓉工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和时代发展潮流,湖南省提出了“芙蓉工匠”的人才品牌计划,这是赋予湖南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将“芙蓉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制造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臧玮.新媒体时代下“芙蓉工匠”媒介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51):161-162.
[2]李洁.中高本衔接的卓越“芙蓉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艺术科技,2018(7):50.
[3]李怡,曾新洲.制造强省背景下高职院校“芙蓉工匠”职业素养培养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4):60-61,68.
[4]谭冬平.基于“芙蓉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7):18-19,32.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