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台语言的基础

2019-08-01王媛

大观 2019年3期
关键词:基本功普通话

摘 要:语流音变是语言流畅、自如的基础,是理论性较强而使用价值更高的学科。它在台词基础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训练演员舞台语言的基本功。只有掌握好了这些基本功,才能把剧本里的台词或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正确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为今后在舞台上创造出鲜明的、性格化人物打下基础。演员必须在实际运用与口语交流之中才能彻底理解语流音变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好语流音变的问题。文章主要以一篇短文为例综合说明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包括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啊”的变化以及词的轻重格式五个方面在实际表达上的运用。

关键词:普通话;语流音变;舞台语言;基本功

一、绪论

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是正音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地区能说好一口漂亮的普通话,掌握和运用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但理论讲授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无法坚持练习下去。如果能把课堂上讲解语流音变的各种亮点及练习方法总结出来,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字、词组、短句、绕口令、诗歌、歌词、文章等等,那么这些丰富生动的文字会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才是学习下去最好的原动力。

(一)语流音变的概念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并不是单个往外蹦字,语言是由一连串的字词排列成一定的句子,字与字之间挨在一块读,就难免互相影响,产生音变的现象。其结果不是变声就是变调,甚至韵可能也会变化。

俗话说:“无声不成调。”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有目的的,即使是自己不觉得有目的,只是顺便说说,其实也是有“顺便”的目的,因为选择说还是不说,说什么,都包含主观的判断和预期。既然是有目的,说话就不会平平淡淡,没有起伏变化。这种起伏的变化就是我们这里说的语流音变。而将这种起伏变化准确地表达出来,才能使语言更赋表现力。

(二)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普通话的语流音变

音变是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音节与音节、声调与声调之间都会相互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要想使普通话说得自然流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音变规律。也只有掌握了普通话的音变规律,才能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做到语调自然,表达流畅、以情带声、悦耳动听。

当然,任何一种地方方言,都有着自己一定的音变规律,普通话的音变规律不能代替任何一种地区方言的音变规律的。

二、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一)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之轻声篇

1.轻声的变化

由于字、词之间互相影响,有些字就读成了轻而短的调子,这多发生在词尾的字上。轻声有区别词性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词语之间产生清楚的界线。

任何一种声调的字,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变成轻声。如:在“篱笆”“站起来”“桌子”“晚上”这些词语里的“笆”“来”“子”“上”,它们单独念的时候,都有着自己固定的声调:“巴”读阴平调,“来”读阳平调,“子”读上声调,“上” 读去声调。可是在这些词语里却都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读得又轻又短了。显然它们就变成了轻声字。主要表现是音长变短、音强变弱。而它在音高上的表现,则因受到前一个字的声调的影响而不能固定,一般说,上声字后面的轻声字的音高比较高,阴平、阳平字后面的轻声字的音高偏低,去声字后面的轻声字的音高最低。轻声不仅引起音高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调值,而且有的还影响到字音的声母和韵母,引起音色的变化。

2.轻声的作用

一是分辨词义。如:他的孙子在艺术剧院当演员;古代的孙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这两个句子中的“孙子”都是名词,但词义明显不同。第一个句子中的“孙子”指的是儿子的儿子,“子”是虚语素,读轻声;第二个句子中的“孙子”是人名,这个“子”在古代表示的是对人的尊称,不是虚语素,读原声调上声。

二是分辨词性。如:办事情不能大意;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很清楚。这两个句子中的“大意”词性明显不同。第一个句子中的“大意”是“疏忽”的意思,是形容词,“意”读轻声;第二个句子中的“大意”指的是“主要的意思”,是名词,“意”读原声调去声。

3.普通话中要读轻声的情况分析

轻声是普通话里一个重要的音变现象,一个音节要不要读轻声,除了从词义、语言习惯分析之外,还应该结合戏剧、广播、电视的语体来进行考虑。如:“棉花”一词在新闻语体中,为了增加严肃性,可以不读轻声。但是在戏剧台词或电视对话节目中“花”就可以读轻声,以使语言更加口语化。另外,轻声音节是一种弱化现象,在使用过程中既不要拖长,也不能过于短促,造成吃字现象的发生。

演员在朗誦和表演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有些必须读成轻声的音节,避免造成词义的不同,使听众或观众产生误解。有些轻声字虽然不区别词义,但在普通话中已经习惯性地读成轻声,也应该注意进行积累,否则就必须会影响语言的流畅和语气的变化。

一般来说,新词、科学术语没有轻声音节,并且轻声音节总是出现在其他音节的后面,或者是夹在词语中间,不会出现在一个词语或者是一句话的开头。普通话中有些语法成分要读轻声,它们有着比较强的规律性。如:语气助词、名词或者代词的后缀;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叠音词和动词重叠的第二个音节;夹在重叠动词当中的“一”和“不”,等等。

朗诵中轻声若掌握不好就会出笑话,如同唱歌一样,《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中如果把“吗”唱成重音,结果就会令听众联想到下一句该唱“而不是在等你爸爸”了。

(二)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之儿化篇

1.儿化的变化

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它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为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是“儿化韵”。如“大伙儿”(dàhuǒr),这里的“伙儿”,虽然用两个汉字书写,但是在读音上并不念成huǒér两个音节,而是在音节“伙”的末尾加上一个卷舌动作,是“伙”的韵母uo带上卷舌音色彩,成为“伙儿”(huǒr)这样一个音节。

2.儿化的作用

儿化在普通话里,不仅仅是一种语音现象,还跟词汇和语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区别词义、区别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一是区别词义。有些词,儿化之后,具有比喻的意思。如:一点(表时间)/ 一点儿(表不多),信(表函件)/信儿(表消息)。

二是区别词性。兼动词、名词两类的词或者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如:盖(名词、动词)/盖儿(名词),手(名词)/一手儿(量词)。

另外,有些代词、副词、动词和重叠形容词也有儿化现象,如:那儿、差点儿。

三是使语言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带有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一朵小红花儿。带有憎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如:这人是小偷儿。

3.儿化的音变规律

就音节拼写而言,儿化音节一律在音节末尾加上一个r表示。实际上,音节儿化时往往引起韵母发生不同程度的种种变化。一般来说,儿化是否引起韵母产生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后一个音素是否同卷舌的动作相冲突,是否妨碍卷舌。如果原韵母的末尾因素不利于卷舌动作,那么,在儿化时韵母就必然发生变化,反之不变。把握住这个总的规律,韵母因儿化而产生的种种音变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一是韵母最后音素是a、o、e、u的,儿化后只在原韵母后加卷舌动作,如:上哪儿(nǎr)。二是韵尾是i的,儿化时去掉韵尾,加卷舌动作,如:小孩儿(hár)。三是韵母是n、ng的,儿化时,n、ng前面主要元音变成鼻化元音,同时加卷舌动作,如:被单儿(dar)。四是主要元音是i、ü的,要在原韵母后加er。如:金鱼儿(jüer)。五是主要元音是-i(前)和-i(后)的,去掉主要元音,在声母后直接加上er,如:小事儿(sher)。

一般来说,儿化韵的“儿”和它前面的韵腹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实际读儿化音节时,只要稍稍放松口腔肌肉,在发出韵腹的同时,舌头顺势向上一卷,就可以自然地发出儿化音节的特殊音色。但必须注意,舌头不要卷过,应该尽量保持原韵母的音色。

4.儿化在生活中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儿化韵在有区别词义和分辨词性作用的时候一定要儿化,该儿化时而不儿化,就会产生误会。如:如果把“请您把这封信(信件)”读成“请您把这封信儿(口信儿、消息)发了”,就很可笑了。再如:“你去买点面(面粉、面条)”如果读成“你去买点面儿(粉末)”就更让人发笑了。

第二,有些儿化词虽没区别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但已经被普通话吸取,大家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已经习惯儿化,不儿化反而不顺耳,如:“冰棍儿”“玩艺儿”。又有些词如果不儿化,听起来容易被误解为另外一个同音词,如:“窍门儿”不儿化容易被误解为“撬门”,类似这种情况就应该儿化。比如:《大宅门》里扮演二奶奶的演员有一句台词说得不准确,“都丢了差事儿了”是不对的。只有小事、私事、喜事、好事、坏事可以用儿化,唯独正经的“差事”不可用儿化。

(三)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之变调篇

1.什么是变调

在读句子的时候,后一个字对前一个字产生音调的影响,致使前面的字不读它原来的声调,这种变化就是变调。

2.常见的变调

一是上声的变调。上声音节单念或在句尾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音节前,其调值21变为21,也记做211(即所谓半上),如:始终。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即所谓阳上),如:所以。

二是去声的变调。去声在非去声前一律不变;去声在去声字前则由全降变为半降,即调值由51变成53,如:电话。

三是“一”的变调。“一”单独使用或者用在词句末尾,或者表示序数、基数等时,读原来的调子,即阴平,如:一九九八。“一”在去声前变成阳平,如:一定。“一”在非去声前变去声,如:一生。“一”夹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如:看一看。

四是“不”的变调。“不”字在单独使用时或者在词句末尾,以及在非去声前读原来的声调,即去声,如:我不。“不”字在去声前变阳平,如:不必。“不”字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如:去不去。

五是重叠形容词的变调。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一般可以不变,如:红红。但当单音节形容词,后一个音节加儿化韵尾时,则重叠的第二个音节变为阴平,如:好好儿的。由词根附加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缀构成的形容词,重叠后缀的音节,一般变成阴平,如:绿油油。雙音节形容词重叠,有时第一个音节重叠部分轻读,后一个音节及其重叠部分变为阴平,如:整整齐齐。

重叠形容词的变调,一般多用于口语。在朗读语气较严肃或者是政论性文体时,一般读原来的声调,如:轰轰烈烈、干干净净、高高兴兴等。需要平时积累和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区别。

(四)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之语气词“啊”的变化篇

在诗歌朗诵中,感叹词“啊”用得较多。因为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同时最具个性,因而,诗人往往用“啊”来抒发自己内心浓郁的情致。但如果朗诵者体会不到或表达功力欠缺,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啊”的各种内涵,只会以一种样式来表达,势必消减其中的表现力。

1.语气词“啊”的变化

第一,语气词“啊”做为叹词用在句前,表达强烈的感情。此外,去基本读音仍念“a”的声音。但由于表达感情的不同,发出的声调也不同。啊(ā)表示惊异、赞叹;啊(á)表示追问、疑问;啊(ǎ)表示疑问、为难;啊(à)表示应允、认可、惊异、赞叹。

第二,语气词“啊”做为语气助词,用在句尾时,因受它前面音节收尾音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的音变。

前面一个音节收尾的音素是a、o、e、ê、i、ü 时,“啊”读成ya。如:“四妈,你倒是先给我弄碗水喝啊!我的嗓子眼里都冒了火!”(电视剧《四世同堂》)

前面一个音节收尾的音素是u、ao、iao时,“啊”读成wa。如:“前几天本想和街坊搭伙,把他们送到口外去放青。东也闹兵,西也闹啊!”(老舍话剧《骆驼祥子》)

前面一个音节的音素是n 时,“啊”读成na。如:“我并没有看见尊家打倒一个日本人啊!”(电视剧《四世同堂》)

前面一个音节收尾的音素是ng时,“啊”读成nga。如:“可是,光发愁没用啊!得想主意!”(电视剧《四世同堂》)

前面一个音节收尾的音素是-i(后)、r、er时,“啊”读成ra。如:“好孩子!好孩子!要想开点啊!你要哭坏了,谁还管你婆婆呢?”(电视剧《四世同堂》)

前面一个音节收尾的音素是-i(前)时,“啊”读成za。如:来过成都几次啊?

另外,再补充两组比较常用的感叹词的变化。

(1)感叹词“呦”的变化

“呦”字作为句尾感叹词,它的变化与“啊”规律相近,如:祖国呦。

(2)“这”与“那”的音变

“这”与“那”在生活中的读音,其实是“这、那”的缩音,如同“甭”字是“不用”的合成,儿化音这儿、那儿一个道理。应用在说数字名称时变音,如:那一家子。说赞美话时变音,如:那小孩儿。说肮脏话时变音,如:这家伙。说郑重严肃的话时不变音。

2.语气词“啊”的变化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表达比较庄重的感情色彩的时候,不一定完全遵循上述规律。如:祖国啊!我的母亲。这句话中“啊”就属于不变。如果变成“祖国啊!(guó ya)我的母亲”,显然就不够庄重了。我们在朗诵中如果遇到“啊”这个感叹词,不要草草处置,要结合上下文揣摩准它的内涵,并且采用一定技巧将每个“啊”都处理得各具其貌,让人一听便知其意并与诗的内容融为一体,既有机,又有味,富有一定的表现力。因此,语流音变与朗诵时的具体感情色彩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实际运用之中,应该灵活掌握与理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之词的轻重格式篇

1.什么是词的轻重格式

在实际运用之中,一句话里的每个音节都有轻重强弱的不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的区别之外,还因为构成一句话的词或者词组的每个音节,在音量上是不均衡的。可以这样说,多音节词的各个音节都有着习惯性的轻重强弱的差别。这些差别就形成了词的轻重格式。

造成多音节词的各个音节轻重强弱差别的原因有词义、词性不同的缘故,但重要的是习惯性的感情表达的需要造成的。词的轻重格式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如果我们将短而弱的音节称为轻,那么长而强的音节则称为重,介于二者之间的就称为中。

轻与重是相对的,表达之中要以自然、准确为基础。词的轻重格式多数是固定的,如“人民”是中重格式。但也有不固定的,如“大会”一般读中重格式,但如果为了与小会区别,则应该读重中格式。因此,词的轻重格式的确定,不仅要从普通话说话的习惯出发,而且也要考虑到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词的轻重格式是汉语语音音乐性的一种表现。

2.词的轻重格式的分类

双音节词分为中重格式、重中格式、重轻格式。如:到达、消极、起来。

二、三音节词分为中中重格式、中重轻格式、重中中格式。如:电视机、小姑娘、哗啦啦。

三、四音节词分为中重中重格式、中轻中重、重中中重格式。如:锦绣河山、大大方方、稀里糊涂。

在实际运用之中,要想把每个词说得清楚、准确、自然、流畅,就必须掌握好词的轻重格式,达到普通话标准的要求。四川方言的主要格式都是第一个音节“重”,后面的音节是“中”或者“轻”。因此,四川人说普通话常常在这种轻重格式上出问题。需要平时加强语感的训练,多听标准的普通话朗诵,注意分辨轻重格式,还有就是要记词语,比如:普通话的双音节词语中重轻格式的词语(轻声词语)和重中格式的词语必须要记,剩下的就都是中重格式的词语了。

三、普通话语流音变在实际表达上的运用

其实关于普通话音变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已研究得非常清楚了。下面通过选自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材上的一篇普通话朗诵短文《一场夜雨》综合说明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的重要性。虽然这个例子不可能将语流音变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内,但也足以说明语流音变的重要性以及实际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一场夜雨,洗落了高原上的满天尘沙。天蓝得出奇,碧澄的湖水也为之逊色。天空燃烧着朝霞,像一簇簇盛开在山尖的紅花,一群雄鹰刚健的在云边飞旋,越飞越高。清凉的晨风夹带着野花和奶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啊!多么美丽的早晨啊!①

在这一段短短的文字之中,起码出现了以下的音变:

(一)轻声

1.洗落了高原上的满天尘沙

去声后面的轻声读低调1度,“洗落了”中“落”为去声,所以轻声“了”变为低调1度。“原”为阳平,所以轻声“上”变为中调3度。

2.清凉的晨风夹带着野花和奶子的香味

词根附加后缀“子、儿、头”构成的名词,后缀“子、儿”普遍读轻声。“奶”名词,所以“子”为轻声。

3.天蓝得出奇

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动词“着、了、过”读轻声。“天蓝得出奇”,“得”轻声,同样“燃烧着”“夹带着”“高原上的”“刚健的”“碧澄的”“清凉的”“山尖的”“奶子的”“美丽的”,中的“的、地、得、着”读轻声。

4.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趋向动词作补语,黏附于中心语之后时读轻声,所以“扑鼻而来”的“来”读轻声。

5.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语气词“吧、吗、呢、啊”读轻声,所以“多么美丽的早晨啊!”中的“啊”读轻声“哪”。阴平、阳平、去声后面的轻声,其调值是短促的低降调,可以读为31,所以“多么”的“么”读为轻声。

6.像一簇簇盛开在山尖的红花

叠音或重叠式的名词,末音节普遍读轻声,量词重叠“簇簇”,第二个“簇”变为轻声。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文章中“一群雄鹰刚健的在云边飞旋”,“在云边”的“边”用不用轻声的问题。通常后加“边、面、头”构成的合成方位词,其中的“边、面、头”大多念轻声或轻读,比如:东边、西边等。但也有“边”字并不适合用轻声来处理,比如:一篇正文如果用轻声处理这个“边”字就显得有些不庄重了,当然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篇轻松可爱型的、带有童谣性质的文章,用轻声,就更显出云彩的可爱了。因此,在这里“云边”的“边”字可以不进行轻声处理。

除了需要掌握轻声变化的普遍规律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根据生活中的习惯性的感情表達的需要去理解和运用。

(二)儿化

1.像一簇簇盛开在山尖的红花

韵母最后的音素是a、o、e、u的,儿化后只需要在原韵母后加卷舌动作,所以,“花儿”读huār。韵母是n、ng的,儿化时n、ng前面的主要元音变成鼻化元音,同时加卷舌动作,所以,“山尖儿”中“尖儿”读Jiār。

2.清凉的晨风夹带着野花和奶子的香味

韵尾是i的,儿化时去掉韵尾,加卷舌动作,所以,“香味儿”中的“味儿”读wèr。韵母最后的音素是a、o、e、u的,儿化后只在原韵母后加卷舌动作,所以,“野花儿”中“花儿”读huār。

3.一群雄鹰刚健的在云边飞旋

韵母是n、ng的,儿化时失落n、ng前面的主要元音变成鼻化元音,同时加卷舌动作,所以,“云边儿”中的“边儿”读biār。

(三)变调

1.一场夜雨

“一”在非去声前变去声。“场”为上声,所以“一”变为去声。

2.洗落了高原上的满天尘沙

上声加阴平、阳平、去声,上声(214)变为半上(211)。“满天尘沙”,“满”为上声,“天”为阴平,所以“满”变半上(211);洗落”,“落”为去声,所以“洗”变半上(211)。

3.像一簇簇盛开在山尖的红花

“一”在去声前变阳平。“簇”为去声,所以“一”变成阳平。去声在非去声字前一律不变,去声在去声字前则由全降变为半降,即调值由51调变为53调。“簇簇”均为去声,所以第二个“簇”由51调变为53调。

4.碧澄的湖水也为之逊色

去声在非去声字前一律不变,去声在去声字前则由全降变为半降,即调值由51调变为53调。 “逊” 为去声, 所以“色”由51调变为53调。

5.一群雄鹰刚健的在云边飞旋

“一”在非去声前变去声。“群”为阳平,所以“一”变为去声。

6.清凉的晨风夹带着野花和奶子的香味

“野花”的“野”为上声,“花”为阴平,所以“野”变成半上(211)。名词后缀“子”轻读,所以“子”变调为轻声。

7.美丽的早晨啊

上声加阴平、阳平、去声,上声(214)变为半上(211)。“美丽”的“美”为上声,“丽”为去声,所以“美”在去声前由上声(214)变为半上(211)。“早晨”的“早” 为上声,“晨”阳平, 所以“早”在阳平前由上声(214)变为半上(211)。

(四)语气词“啊”的变化

啊!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啊”在一句话开头或者是单独使用时不变,所以句首“啊!”音不变。“啊”前面的韵母和韵尾是“n”时,一般发“na”音。“早晨”的“晨”(chen)韵母为“en”,所以变为“啊!多么美丽的早晨呐!”,即第二个“啊”发“na”(哪)的音。

(五)词的轻重格式

1.一场夜雨,洗落了高原上的满天尘沙

偏正、动宾、主谓结构和部分补充结构的词,多为中重格式,重中格式多见于联合结构,部分补充结构也属于这一类。所以“一场”“夜雨”读为中重格式。如果是强调突出“一”,“一场”也可以读为重中格式。“洗落了”读中重轻格式,“高原”读中重格式,“满天尘沙”读中重中重格式。

2.天蓝得出奇,碧澄的湖水也为之逊色

中重轻格式的为“天蓝得”“碧澄的”,中重格式的为“出奇”“湖水”“逊色”。

3.天空燃烧着朝霞,像一簇簇盛开在山尖的红花

中重格式的为“天空”“朝霞”“盛开”、“红花”,中重轻格式的为“燃烧着”“一簇簇”“山尖的”。

4.一群雄鹰刚健的在云边飞旋,越飞越高

中重格式的为“一群”“雄鹰”,如果是强调突出“一”,“一群”也可以读为重中格式。“云边”“飞旋”读中重格式。“刚健的”为中重轻格式,“越飞越高”为中重中重格式。

5.清凉的晨风夹带着野花和奶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清凉的”为中重轻格式,“晨风”“野花”“香味”为中重格式,“夹带着”为中重轻格式,“奶子的”为重轻轻格式,“扑鼻而来”“沁人心肺”为中重中重格式。

6.啊!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多么”为重轻格式,“美丽的”为中重轻格式,“早晨”为中重格式。

由上可知,任何语言的语音变化都要服从于一定的变化规律,但是语言的变化规律不是可以应用于任何语言的一般规律。这就说明了,四川人为什么在将普通话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得很准的情况下,在口语表达中仍然有很多障碍,四川人的普通话被称为四川普通话,简称为“川普”。

四、结语

(一)普通话语流音变在台词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台词修养是现代表演艺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必须感觉到字母和音节,触摸到它们的灵魂。”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在话剧中的要求远比电影中的要求严格得多,一个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存在着是否表达清楚与是否传达准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剧作与剧情的表达、人物与性格的表现,特别是关键的人物和关键的情节中的语流音变可能会影响到整部戏质量。但台词是学生们训练演员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有些人抱着一夜成名的侥幸心理,忽视基本功的练习,或者只能在曾经读过的教材中表现相对准确,而换个地方仍旧用方言所习惯的语流音变。无论多么有天才的钢琴家,用声调不正的钢琴是不可能弹奏出优美旋律的。因此首先要调好乐器,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教学是为了准确传达剧作与导演意图做准备,也为了演员创作中的完整表现,所以语流音变需要作为台词基础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本功来训练和要求。

(二)在实际运用中学习普通话的语流音变

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必须要在实际运用与口语交流之中才能彻底解决,只谈理论而不实际运用交流是不行的,因此,只有在实际运用与交流中,做到多听、多读、多看、多说、多思索,多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在一年级的基础训练中重视语流音变的练习,给学生们打下良好的、牢固的基础,使他们在升入二年级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轻声、儿化使用错误、变调不对、词的轻重格式不準确等诸多台词基础问题而影响排戏和台词的创作工作。学习语流音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练习,它是语言流畅、自如的基础。同时这部分基础训练的练习也是他们今后从事于话剧事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普通话的语流音变是舞台语言的基本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是训练舞台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和形体训练的踢腿下腰练习一样,只有掌握好了这些基本功,演员才能把剧本台词或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正确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在舞台上创造鲜明的性格化的人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演员和导演生活,我终于彻底理解到(感觉到),每一个演员都应该具有卓越的吐词和发音技术。真理愈简单,领会它也就愈费时间——这已经是至理名言了。”掌握这门课程,他们才有能力为将来制造一把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注释:

①选自1964年编写的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业务学习资料。

参考文献:

[1]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第1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3-11.

[2]伍振国.影视表演语言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81-106.

[3]冯志纯.现代汉语:上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1-155.

[4]王璐.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8:98-115.

[5]伍振国.朗诵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39-62.

[6]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10-115.

[7]严三九,李亚虹.播音创作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54-62.

[8]路英.播音发声与普通话语音[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33.

[9]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2-69.

[1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92-110.

[1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62-86.

[13]苏彭成.影视表演学基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25-331.

[14]郭溥谰.话剧台词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35-42.

[15]中央戏剧学院科研处.舞台语言基本技巧[M].北京:中央戏剧学院,1982:43-55.

[16]林洪桐.表演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14.

[17]许同均.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26-140.

作者简介:

王媛,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副高职称)。研究方向:戏剧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舞台实践与教学、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基本功普通话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疯狂编辑部之不好好说普通话的后果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羽毛球基本功训练问题及对策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平面向量的基本功,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