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肾功能血脂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2019-08-01石琳
石琳
【摘要】目的:研究匹伐他汀对于接受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肾功能、血脂以及炎性反应影响。方法:择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探究组患者采用匹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肾功能:探究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探究组患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下降幅度和常规组无显著差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性反应:探究组患者C反应蛋白数和白介素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探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匹伐他汀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肾功能、调节血脂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安全系数高,建议推广。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8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036-01
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调节血脂和血压,进行严格的疾病管理才能平稳病情[1]。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匹伐他汀对于接受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肾功能、血脂以及炎性反应影响,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具体研究内容与体会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为无手术禁忌症,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探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40∶31,年龄上限为74岁,年龄下限为53岁,平均年龄为(64.9±2.4)岁,冠心病病程为(1~12)年,平均患病年时间为(5.7±1.3)年;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41∶30,年龄上限为75岁,年龄下限为54岁,平均年龄为(64.7±2.5)岁,冠心病病程为(1~11)年,平均患病年时间为(5.4±1.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冠心病患病时间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同期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已提前了解用药治疗方案,同意参与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文件。本文研究项目已获科室与伦理委员会审批意见,核发有正式文件。
1.2 方法
探究组患者采用匹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术前进行对症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术后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拜阿司匹林[2]。探究组患者服用匹伐他汀药物(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115)2mg,每晚服用一次。常规组患者10mg瑞舒伐他汀(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99),用法用量与探究组患者相同,每日服用一次。以十天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治疗三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静脉血液,测试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r值与eGFR成反比;(2)记录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根据血液检测结果记录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3)记录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根据血液检测结果记录C反应蛋白(CPR)和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4)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药物反应,包括心绞痛、肌肉痛、头晕以及乏力,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全部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运算与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X2)检测,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采用T检测,当检测后的P值小于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肾功能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如下文表1所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Cr和eGFR水平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肌酐数值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上升,探究组患者肾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如下文表2所示,探究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并无显著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探究组患者患者TC和TG水平均下降,探究组患者下降幅度与常规组患者无差异,表明探究组患者血脂调节疗效和常规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如下文表3所示,探究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接受治疗前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探究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水平均下降,探究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常规组患者,表明探究组患者抗炎疗效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情况
探究组患者中共发生不良用药反应2例,1例心绞痛,1例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常规组患者中共发生不良用药反应7例,2例心绞痛,1例肌肉痛,3例乏力,1例頭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6%。探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628,P<0.05)。
3 讨论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发病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应用最广的手术疗法为介入治疗,由于手术创伤面积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欢迎。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手术后,对血管会造成一定刺激,导致炎性因子水平上升,促使血小板发生凝聚作用,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系数较高,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4]。故而接受介入治疗手术后,需要长期辅以药物治疗,降低并发症风险。
匹伐他汀属于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药物,与HMGCoA还原酶形成竞争租用,从而起到调节血脂效果。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相比于他汀类药物家族中的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以及氟伐他汀药物,匹伐他汀药物的安全性最高,且药效维持作用随时间长,降脂效果明显。研究认为介入治疗采取的机械扩张消除冠状动脉狭窄,會对发生粥样硬化的血管内膜造成损伤,从而导致炎性因子大量释放,而炎性因子具备激活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促使血栓形成风险上升,因此炎性因子可作为预测介入手疗效的指标[5]。在本文研究中,采用匹伐他汀药物的探究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介素水平下降程度更高,表明匹伐他汀抗炎效果较好,能够抑制炎性因子聚集,他汀类药物能够和蛋白质相结合,从而降低脏器负担,保护肾脏。
综上所述,采用匹伐他汀对于治疗冠心病介入手术后患者,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提升肾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舍予,侯清涛,田浩明. 他汀类药物对非终末期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文献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06):633-638.
[2]翟玫,郭远林,吴娜琼,朱成钢,董倩,卿平,刘庚,李建军. 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单中心横断面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03):237-239.
[3]葛广豪,龚勇,马江伟,杨栓锁,刘化进,熊三军,侯月梅,乔增勇,方唯一. 不同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细胞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09):899-904.
[4]师姗姗,刘幼文,金光临,王涓,潘楚梅.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脂联素水平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20(03):303-306+313.
[5]李静,蒋立新,李希,冯芳,LANDRAY Martin,ARMI TAGE Jane. 他汀类药物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 中国循环杂志,2010,25(05):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