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教育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启示

2019-08-01田重

学理论·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马克思高等教育

田重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维护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旧唯物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度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而走向极端化——“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导致严重的后果即造成社会的割裂和阶级的对立。马克思立足革命的实践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超越,科学阐述了环境、教育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从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实践教育观。新时代,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教育观对于指导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教育观;高等教育;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39-02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在思想史上便有诸多流派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解读,自然便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教育观。以爱尔维修、孔狄亚克等人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突破唯心主义的束缚,形成了唯物主义的教育观,但由于其脱离实践,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其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其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一、旧唯物主义教育观的逻辑及其困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第三条中指出的“关于环境和教育其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就是特指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又称旧唯物主义。

(一) 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所做的贡献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主张全民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教育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统治阶级所垄断的,教育是有闲阶级特有的产物。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打破了教育的阶级垄断,主张实行全民教育,倡导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地推行教育,并且他们为自身的这种教育主张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第一,教育万能论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相同的,只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施以合理的教育影响就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正如爱尔维修所言,“人们不是生下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逐渐形成的”[1]271,所以他们主张在社会中平等地不分差别地对所有人进行教育。第二,教育万能论者认为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他们主张要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大力普及教育,让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进而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成为马克思实践教育观形成的先驱。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站在传统的无限延长线上,而同时也正是恰恰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以走得更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同样是汲取了先人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而形成的,而马克思的实践教育观正是在对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中发展而成的,因而教育万能论为成为马克思实践教育观的先驱,为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形成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

(二) 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存在的缺陷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将教育对人的促进作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最大的贡献就是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积极作用,然而旧唯物主义由于脱离实践和其自身的阶级性的限制,不能合理地把握适度原则,因而他们不得不夸大教育的作用,将教育对人的促进作用绝对化。如爱尔维修所认为的那样,人“永远是他所处的地位使他成为的那个样子”[1]271,爱尔维修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完全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至此,旧唯物主义亲手将自身在教育觀上所做出的贡献推向错误的深渊。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将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极端化。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不可否认,教育作为传递社会生活、生产经验的手段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教育可以使人智慧,给人启发,可以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得以改造,但是教育究其实质而言仍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之内,而变革社会的根源必须立足实践,从经济基础着手,唯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故旧唯物主义能够看到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是可贵的,但其再次夸大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直至走向极端,从而导致旧唯物主义在教育观上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三) 旧唯物主义教育观缺陷造成的后果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必然造成社会的割裂和阶级的对立。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2]500,旧唯物主义由于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忘记了“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500这一客观事实,所以他们在社会历史观上只能坚持英雄史观,只能通过借助构造一个虚拟的天然的英雄的存在来解释其自身的理论。旧唯物主义将社会割裂为两个对立的部分,他们认为在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天才人物,他们是天然的教育者,必然凌驾于社会之上;同时社会中还存在着广大人民群众,而他们是天生的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统治之中。旧唯物主义的这种机械的划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被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部分,天才和人民群众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形而上学和机械性的弊端,在教育问题上只能片面地看到教育对人的改变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有力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教育万能论,进而科学阐释了教育和人的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实践教育观。

(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立足“革命的实践”的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实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其鲜明的实践性,同样,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马克思并不否认已经被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确认了的教育对人的活动的改变作用,但马克思并不像走向极端的教育万能论者那样将这种改变作用夸大为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承认外部活动即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活动的积极作用,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自身改变中的重要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只有将这二者有机地统一于革命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平等而和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在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之上,是在充分汲取旧唯物主义及其他哲学流派教育观中的积极成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科学的辩证的实践教育观。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因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自然应该服从这一终极目标——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以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就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终极目标,因为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正是通过促进个体发展的方式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对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的片面的发展的直接改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的异化造成劳动者只能被迫地单一地发展自身的某一方面,阻碍了人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马克思立足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教育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他主张“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4]318,马克思认为只有将生产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指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5],正是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定位,而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更是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才输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实现。故,新时代,务必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务必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行动指南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行业中,固然老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因而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换言之,即使老师拥有着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在课堂上做到课堂生动,但倘若学生无意听课,那么这节课则必然是一节无效的课堂。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学生的经验背景为教学的起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坚持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提前了解学生,分析学情,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只有在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选取难易程度适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倘若教师抛开学生的知识背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或难或易的教学内容,都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故,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教学起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以更好地完成教学。

第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书的价值只存在于它被人类阅读的时候,否则它不过是承载着知识的一种符号系统。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即使授课老师学贯古今,在课堂教学时讲述头头是道,但如若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就难以进行有效教学。故,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务必通过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为主,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等外部强化手段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踐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曾做过一段著名论述,他们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165,这样的发展才是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人的这种自由全面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拥有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基础之上,所以,高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开发多种方式和途径来支持青年个体内在能力的全面塑造和自由运作[7],高校必须为学生能力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客观的成长环境,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全面性的程度。第二,高等教育必须减少对大学生在时间上的束缚,给大学生以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可以更自由地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自由时间是衡量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当代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越充裕其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越高。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务必推进青年成长成才这一国家基础性工程的战略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正蓬勃发展,但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故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在马克思实践教育观的正确指引下永怀初心,砥砺前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助力中国青年一展凌云志,恪守赤子心。

参考文献:

[1]赫·恩·蒙让.爱尔维修的哲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徐先艳,王义军.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新时代青年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8(8):38-44.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马克思高等教育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