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高校智库服务策略研究

2019-08-01王艳霞周中林

关键词:军民智库战略

王艳霞 周中林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2017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上首次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出。[1]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针对前瞻性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政府机构的决策咨询,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2]大多数高校智库都是针对社会发展特定问题而建立,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当前军民融合战略已走向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利用高校智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大有作为。[3]本文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军民融合建设发展急需高校智库参与的主要方面,最后提出高校智库参与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研究现状

“智库热”一直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在多个领域均有研究成果发表。本文以“高校智库”“战略发展”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高校智库自身建设,王保庆、高超杰阐述了高校智库作为大国智力支撑,其建设对民族兴衰、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4]王婷、谭宗颖、李宏认为高校智库已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力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5]张日新、杨松青、李韵婷基于区域高校智库样本,从影响力和异质性视角建立了一套客观评级指标体系,引导高校智库在决策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6]二是高校智库服务于国防科技建设,张玥、马蕊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国防特色高校智库优势,推动国防科技工作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7]卢胜军、赵超阳、魏俊峰等人从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形势及高校智库的智力需求入手, 深入分析高校智库参与国防科技建设发展的优劣势和可行性, 进而提出高校智库参与国防科技建设发展的若干建议策略。[8]三是高校智库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陈妍以南通大学智库团队完成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调研,服务江苏地区发展。[9]韦诗业、龙琪秀探讨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高校智库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为高校智库自身转型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参考。[10]

二、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军地需求信息对接困难

企业与国防科技部门缺乏需求对接渠道,很难获取有效信息,尤其发展初期还处于不成熟的管理运行状态,主要体现在各自需求不明确、供需对接不畅、沟通渠道少等方面。军企想要发展却不能掌握当前发展重难点问题和研究动向,无法获取相关资源和支撑数据,致使理论成果与实际产出脱节,没有形成成熟的军民融合战略科研体系,满足不了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资源共享困难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从军用和民用两者的需求出发,将两大系统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11]由于资源配置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导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分离,存在盲目、重复建设等问题,资源共享效率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政策制定、战略布局、机制体制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技术转化渠道不畅

对于军企民企来讲,在承接军用产品任务时,受传统的军民两用分割体制的影响,对其他领域或机构组织更优的技术成果持排斥态度,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技术手段,不愿纳新。虽然利用核心技术开发的军转民产品或民转军设备在相关领域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领先水平,但还未实现军民兼容型产业高效良性互动。

(四)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指导,军民融合程度和范围离真正形成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有很大的差距。研究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统筹规划融合模式对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12]

(五)高校智库对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认识不深刻

高校智库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设立的高端智囊团,应依法履行国防义务,参与国防事业,为国防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13]但在实际工作中,出于保密、安全、耗资等方面的顾忌和考虑,缺乏对军民融合建设发展的关注,没有担当起高校智库在国防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三、高校智库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与军地高校的合作支持密切相关。[14]为推动军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众多军事院校、科研院所或地方高校相继成立了“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或开设列编了“军民融合研究院”,并组建了一批高知高能的专业化科研团队对军民融合展开研究。如国防大学成立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军队院校在军民融合研究领域的优势,整合资源,强化理论创新,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该中心每年出版发行《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年度报告》,并创办了首份《军民融合杂志》,发表的有关军民融合咨询报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已成为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西北工业大学成立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多次围绕国防科技工业等课题举办论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此外,同济大学的“军民融合管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也相继成立。从高校智库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出发,本文将从资政辅政、协同创新、社会环境建设三个角度分析,高校智库可从这些方面为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急需高校智库参与的主要方面

(一)资政辅政角度

从高校智库为高层政府管理者建言献策、提供决策的智力支撑的角度出发,高校智库主要从政策法规建设、决策咨询、战略管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高校智库利用自身学科和资源优势,向政府机构提供行业发展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并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或修订过程中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适应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上,围绕区域发展或相关领域建设发展重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包括现状分析、发展报告、趋势预测与决策咨询等,为政府机构提供行之有效的咨询建议[15],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围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与全面创新改革等方面,开展政府领导与专家学者的专题论坛,为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献言献策;在战略管理方面,高校智库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和咨询建言,为其确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提出决策建议,包括目标制定、体制改革、资源配置以及科学评估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从两大方面加强高校智库的能力发展和效能建设:一是改善高校智库自身建设。定期对研究课题和智库成果进行科学客观地横向评价,帮助智库分析自身项目建设的优劣,发现组织结构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并制定执行最优的手段,提供最优质的咨询服务;二是保证咨询服务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二)协同创新角度

从协同创新角度考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高校智库创新思想理论、开发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引领创新步伐、有效利用各方融合资源,即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高校智库具有先天优势,其非盈利的独立第三方特点致使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处于客观中立的立场,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中,提出新理念、新方法,为政府高层决策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咨询建议,如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积极推进高校智库理论成果转化为国家决策,在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面对具有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课题和新理论研究等领域,高校智库与军民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在先进技术研发和新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外,高校智库也应开展学科评估、技术预判,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创新发展方向和潮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就是突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吸收各方发展建设经验,将资源“创新组合”而实现军民创新资源共享,满足军民两方面的创新需要,以期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环境建设角度

从智库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的角度考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高校智库着重从推进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三个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军民融合迫切需要引入高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专家人员,高校智库作为高层次学术平台,汇聚了大量学术高端人才,如被称为“超级军事学院”的兰德公司与帕蒂研究生院(Pardee Rand Graduate School)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模式。高校作为聚集了大量不同领域和层次专家学者的地方,在参与国防科技事业中,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防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其次,高校智库作为第三方组织,在社会舆论引导过程中不具有先入性立场或利益冲突,代表了非盈利的第三方即社会公共利益,不仅在传播科技创新理念,而且在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普及国防安全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为适应国防国际交流的趋势及进一步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高校智库内部建立以军民融合发展与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水平对外交流平台,鼓励高校智库人员参与国家外交政策的研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活动。

四、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策略

结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的建设实例,高校智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从增强理想信念、提升国家战略和政策分析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智库品牌建设等7个方面努力,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智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增强理想信念

军民融合发展不仅涉及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开展,还涉及国防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众多领域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安全保密、自成体系、把握分寸等特征。高校智库不仅要具备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更要提高思想境界,把这项事业作为爱国奉献的渠道,培养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

(二)提升国家战略和政策分析能力

高校智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献策建言,引导政府部门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中出台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打破民转军高新技术“门槛”,使民用技术吸纳进军品中,利于技术相互转移,并促使军民企业合力认定行业技术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应清楚界定国家拨款、企业投资、团队智力在知识产权中的权属问题,保护好各方知识产权利益,利于促进融合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军民之间互动与转化过程中的分类、保密和解密问题,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

(三)建设大数据平台

在高校智库中建设发展大数据平台,包括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平台和军民融合度指数分析平台。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平台提供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供需对接、高等院所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军民融合企业注册、科技创新、业界动态、通知公告等信息服务;军民融合度指数分析平台是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企事业单位的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并建立相应的军民融合度指标体系。

(四)促进资源开放共享

对于军民融合大系统而言,单个智库甚至多个智库联合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须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建立体系。首先,应加强与国防科技领域决策机构、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合作,针对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重大课题,设立相关专业的攻关课题组,提供战略性、专题性、综合性咨询研究。其次,根据学科优势及交叉融合领域的情况,建立高校智库联盟,共享数据、技术、平台、设施、人才等资源。第三,加强与政产学研资金的融合,吸纳社会捐赠、企业投融资等,保障智库的建设、运营和拓展。

(五)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由于存在决策需求不对接、报送渠道不畅、技术转化难度大和转化应用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当前智库领域有很多好的研究成果被遗忘或弃置。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促进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技术成果落地,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高校智库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成果价值,走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可以从成果整理汇编、宣传推介研究成果、建立适合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机制、形成实际需求和问题导向的研究风格等方面推进军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六)重视人才培养

从政策环境、编制体制和实际效果来看,高校智库是广泛吸引专业团队和人才的最佳场所,高校智库应重视军民融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现状,高校智库酌情参考国外做法,着力建立带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旋转门”机制,打造基于这种机制的专业团队。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挂职锻炼和军地共用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与国防科技领域的人才交流。因此,高校智库可作为培养战略研究人才、政策分析人才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

(七)加强高校智库品牌建设

高校智库想要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中获得政府机构和社会的信任,在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之外,还必须宣传自己、培育品牌,提高“出镜率”。[16]一方面,从高校智库自身建设来讲,在军地合作交流和加强基础建设中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智库成果转化渠道中塑造品牌功能,在政策建言中加强品牌建设,在完成重大研究任务中展示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普及军民融合相关知识,让军民融合能够人人参与,凝聚力量。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ycx009)的资助。

猜你喜欢

军民智库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战略
战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