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消费新转型 人大作用不可缺

2019-08-01戚耀琪

人民之声 2019年6期
关键词:摇号深圳市广州市

关于促进汽车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破除消费障碍的政策,最近成为了全国的一个热点话题。

今年3月在京召开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就呼吁,应该全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减轻汽车消费税负、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

5月底,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提出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优化汽车消费环境,逐步放宽广州、深圳市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扩大准购规模,其他地市不得再出台汽车限购规定。

6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制定了《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鼓励地方对无车家庭购置首辆家用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

限行不治标 代表有意见

限购、限行、开四停四,对一个超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实施用车限制,可谓是影响深远的。广州在继推行“限牌”政策之后,于去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外地车牌“开四停四”政策。过了大半年,在今年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多位人大代表反映,“开四停四”收效甚微,该塞的地方还是塞。

按照人大代表建议,广州最需要的其实是在早晚高峰期限制外地车,以保证市内的道路顺畅。人大代表表示,对“外地牌”的上班族而言,若实施早晚高峰限行,可错开限行时段即可每天用车。而对于那些需进城办事的,可选择在高峰期之外的时间进城。

人大代表表示,即使全面“限外”“限牌”也不一定能完全解决拥堵问题。市人大代表江栋建议,要督促政府根据交通路口人流、车流实施情况,实施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感知与监控。同时,市人大代表刘淳则表示,要扩大优化公共交通网络,科学划分道路车道功能,以缓解交通压力。

限购负作用 迫切等纠偏

作为对广东省方案的快速回应,6月2日下午,深圳市与广州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增加中小客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的通告》。从今年6月起,深圳市2019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投放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4万个。广州市则从今年6月起至2020年12月,增加投放中小客车增量指标10万个。

广州市和深圳市分别是从2012年7月1日零时和2014年12月29日18时开始实施汽车限购政策,转眼间也已经过去了好多年。

当年没有指标买车的,到了今天可能还是在等待摇号中签的那一天。特别对于草根阶层来说,拿出好几万去拼一个车牌,是无论如何都不甘心的。如今,放宽摇号以及扩大准购规模意味着,广州以及深圳的摇号难度下降,拍牌价格也可能下降。之前已经堆积如山的摇号排队大军,可能增加一丝的希望。

然而,限购的副作用,并不会因为摇号难度的稍稍放松而消除。因为城市交通拥堵,并非全部责任在于汽车,而在于管理低效、智能化薄弱、缺乏服务意识,大量设备资源是用于以罚代管的。

采取行政手段是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但治堵效果会不断递减,社会负面效应会越来越大。在很多地方,摇号只是给草根阶层看的形式公平,可望不可中;而有经济实力拍牌的未必就是最需要汽车的人,结果拍牌可能就会成为了阶层分化的开始。以上海为例,采取了高价拍卖车牌的方式,控制的只是上海牌的数量。结果大量上海市民都选择在周边城市购买车辆,这就和广州一样。广州人为了躲避限行,完全可以买两台车轮流开,实际上整个城市运行的机动车数量有增无减。

凡遇民生大事 人大决策不可缺

任何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的出台,事先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要经过人大的审查或作出决议,这应该是社会的常态。甚至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博弈,才能达到一个大致的均衡和共识。然而,多年前的限购,几乎都是一夜之间推出的。行政的力量过于强大,就会抵消外部约束,继续行走在误判的道路上。如果不是从国家到省里发文要求破除消费限制,尤其是对新能源车的限制,限购限行之路可能还要原封不改的坚持下去。

实际上,有关专家都已经指出,“放宽汽车限购”和“治堵”并非完全矛盾对立。从严调控多年的机动车指标政策,如今首次迎来松动,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刺激经济、促进消费增长。仅仅是为了GDP,汽车市场重新发动,对产业、商家和市民都有直接贡献的。但是如果政府部门没有真正推动高水平新能源车的发展,没有为充电设施布局提供便利,那么用车环境没有发生转型,拥堵只会继续加深,环境继续恶化。

因此,未来地方政府应采取更精细化、人性化、多样化的管理手段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政府还给市民购车的权利,同时又要提供给所有人高效率的绿色公交网络,这才是正道。总之,就是要增加决策的公开公平和透明,避免政策的一意孤行给整个社会增加更多的成本。■

猜你喜欢

摇号深圳市广州市
209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完成,再现摇号地块!
麓湖春天观景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证,能否挽回“摇号”早已破产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