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式结构与“V得慌”的用法

2019-07-31温主平王瑶

长安学刊 2019年3期

温主平 王瑶

摘 要:近年来框式结构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也有越来越多的结构成为框式结构,对框式结构得研究也有一些成果。本文把“V得慌”看成一种框式结构,主要说明它得产生、发展前后的差异、以及发展到现代,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它表达的意义。希望可以更多的了解这种结构,同时认识“V得慌”的语法作用,为研究语法提供更多的视角。

关键词:框式结构;V得慌;用法和意义

文章编号:978 -7- 80736 - 771 -O(2019)03 - 045 - 04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经常有这样得句子,“要是让我在号子里蹲上一大不劳动,反而觉得闲得慌,闷得很,就想去活动活动”;“看着大家滑行得那样地自由自在,并时常地玩着巧妙的花样,心里特别急得慌”,随着汉语得发展,这类句子使用的越来越多,逐渐被大家接受,在交际中也丌始使用,本文认为这类结构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结构,只需要替换“得”前面的动词,而且它满足框式结构的概念,所以把它作为一新型框式结构处理,以此来探讨它的用法和运行机制、在句中表达的意义。

二、框式结构的研究

有关框式结构的研究有很多,而且很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重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提到了诸如“越…越…”、“一…就…”等这些格式,但是当时的研究只是限于句子,没有对结构有深入的探讨。之后,朱林清、莫彭龄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正式提出这一结构的应该首推邵敬敏先生,而且他对这一结构进行了界定:“典型的框式结构,指前后有两个不连贯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框架式结构,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定的语用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个(主要是后面一个),该结构便会散架;使用起来,只要往空缺处填装合适的词语就可以了,这比起临时组合的短语结构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就好比现代化的楼房建造,常常采用的框式结构一样,简便、经济、实用、安全。”当然框式结构也有很多类型,本文主要研究”V得慌”作为其中一种,即单项双框式,也就是插入式,一个由非连续的前项后项构成的框架内只插入一个可变项。

三、“V得慌”的研究

“V得慌”是現代北京话中一种常见的说法,表达动作行为所产生得结果,但我觉得更是表达动作行为得程度。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唐代,很早就有人对其进行过研究,到元代成为一种很盛行的结构,在元代的很多戏剧作品种都有体现,后来发展成一种现代汉语常见的结构。但现在对这种结构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想试图探讨,主要说明单音节出现V位置上的情况,其他不做讨论。

四、现代汉语“V得慌”与早期“V得慌”得差异

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它们得重音不一样,早期的结构,重音一般在“慌”上,不读轻声,这说明语用的焦点在“慌”上,而且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表状态的述补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结果。现代汉语汉语中的结构与之前已经不一样,重音发生了变化,不在“慌”上,而落到了前面的动词上,所以“慌”字经常发生弱化,随着结构的发展,逐渐变成了一种固定的重音模式,至于这种结构怎么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明,但至少我们不会把它当成一种状态述补结构,《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该结构表示“情况、状态、达到很高的程度”,显然是把它看做一种表示程度的述补结构。我也认同这种说法,它的意义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的意义相媲美。我们在早期元代作品(主要是元代杂剧)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找了一些例子进行对比,见下:

(1)我这里走的慌,他可也赶的凶。(《全元杂剧?关汉卿?尉迟恭单鞭夺槊》)

(2)白侍郎要住下,着这二位催逼得慌,好生败兴。(《全元杂剧?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

白玉山平平静静问,近来他俩过得好,长远不顶嘴,白玉山肚子饿得慌,也没有生气。(《暴风骤雨》

要是让我在号子里蹲上一天不劳动,反而觉得闲得慌,闷得很,就想去活动活动。(《上海的早晨》)

以上前两例是早期作品中的,后两例是现当代汉语语料库中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者以上的差异。

4.1动词的性质不同

现代汉语可以出现在V位置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如果我们翻阅《现代汉语八百词》可以发现:闷、闲、急、愁、闹、干、热、气、堵等词都可以出现在动词位置,大多数都是形容词。而在《全元杂剧》中出现在这个位置上的有:缠、搂、赶、打、走、饿、揣等词,虽然也有形容词,但大部分是动词,表示人的自主行为。比如:

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不知是谁,望乞恕罪。(《全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用不了多么大一会,不过得有个灯儿,打着电棒算,着急得慌!(《三里湾》)

诸如类似得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这些语料库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4.2修饰成分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V得慌“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真、有点儿的修饰,表示程度的加深,早期的“V得慌”不能受程度副词得修饰,直到清代才有被副词修饰的例子,而且这些例子中的副词也不是真正的程度副词,我们可以从例子中看出,所以这已经是很晚的事。比如:

小的实是穷的慌了,应承了他。(《水浒传》第四十七回)

天赐学到了不少这种词藻,到真闷得慌得时候,会对着墙角送出几个恰当的发泄积郁。(老舍《牛大赐传》)

4.3充当的成分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V得慌”除了充当谓语以外,有时候还可以充当动词的宾语或者名词的定语,早期一般只能充当谓语成分,可见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多,这可能交际和使用习惯有关,这里暂不做解释,只说明功能的变化。我们通过查阅语料库找到了一些例子:

(8)应惯了车,空着手儿走比跑还累得慌。(老舍《骆驼祥子》)王铁牛几乎不懂什么叫累得慌。(老舍《铁牛和病鸭》)

(9)爹爹,我饿得慌可乐。(《《全元杂剧?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梁梦》)

前两个是现代汉语中的例子,都是充当动词的宾语,我们可以看出它并不是某一个词来充当,而是整体来充当,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成分来分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结构向凝固化发展的趋势,在早期的例子中很明显的看出是谓语成分。

4.4出现的句式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V得慌”我们把它当作一种单位来处理,不能按照句法模式来运作,早期的“V得慌”完全是一种句法模式,由于它们的模式不同,所以能出现的句式就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结构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进入像把字句这样的处置句中,我们不能说“把我气得慌”、“把我闷得慌“、”把我闲得慌“这类句子,当然也不能说“被我气得慌”、被我闷得慌“、”被我闲得慌“,所以它也不能进入被字句,这些都不符合句法和我们的习惯表达。但是在早期句法中是允许出现的,既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也可以出现在被字句中,这在清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例子,比如:因此高太尉,被赶得慌,飞奔济州。(《水浒传》第四十七回),这是一个典型得用于被字句的例子。以上这几点是“V得慌”这种结构在现代和早期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随着语法的逐渐发展,它还会有更多的功能,而且我们应该注意这些变化,关注语法的功用。在现代汉语中“V得慌”正在逐步语法化,基于这些变化和差异,在这篇文章中,把“V得慌”看成一种通过语法化固定得格式,同时也看成一种框式结构。

五、框式结构下的“V得慌”结构

我们都知道框式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组成。不变成分构成“框架”,起到定位以及标记作用;可变成分是可供选择、替换的“变项”。整个框式结构具有一定的生成能力。“V得慌”中“V”是可变成分,“得慌”是不变成分,动词可以选择和替换。第二,具有整体性的特殊语法意义。框式结构的结构意义,不是组合成分语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产生出新的意义,这一新义是该框式结构整体拥有的,是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不能直接从几个成分语义中推导出来。第三,跟语境结合紧密,表示特定的语用功能。框式结构在语言交际使用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往往用来表示某种感情色彩或者特定语气,是普通短语无法承担的。多数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为老百姓所喜聞乐见。“V得慌”正是现代北京话中常见的形式,被人们广泛使用。用在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本身具有某种色彩,尤其是形容词,所以“V得慌”结构本身也就具有某种色彩。所以本文把“V得慌”看成一种框式结构,是因为这种结构慢慢的向框式结构靠近,而且和框式结构中的单项双框式很像,例如:一A了之、还A呢、拿A来说等,除此之外满足框式结构以上的特点,是不是还有其他成分满足框式结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六、“V得慌”的用法和意义

搜索古代汉语语料库我们发现,语料库中也有这种结构,“闲得慌”出现了1例,主要在《醒世姻缘》中,“赶得慌”出现了3例,“搂得慌“出现了2例,“饿得慌”出现了2例,“闹得慌”出现了3例,“逼得慌”出现了1例,可见这种结构在早期很少,但还是有雏形的,这一点我们不容忽视。

搜索现当代语料库我们发现,语料库中也出现了很多这种结构,像“闲得慌”就出现了6例,“急得慌”出现了8例,“饿得慌”出现了8例,“闷得慌”出现了5 8例,“堵得慌”出现了3 8例,“愁得慌”出现了1例,“气得慌”出现了1例,“闹得慌”出现了1 2例,当然还有很多例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能出现动词位置的基本都是形容词,这也就印证了和早期的变化,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搜索BBC语料库我们会发现更多得例子,“赶得慌”出现了4例,“愁得慌”出现了10例,“气得慌”出现了17例,“逼得慌”出现了1 8例,急得慌”出现了36例,“闹得慌”出现了87例,“闲得慌”出现了282例,““饿得慌”出现了377例,其他出现的次数更多,本文仅以部分例子作为例证。

这里我们只例举”V”位置是单音节的词。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结构出现的次数和能够出现在这种结构中动词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在语料库可以找到更多例子,这只是部分,而且以形容词为主,BBC语料库中的例子更多,足以证明这种结构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当然这种结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根据“V得慌”满足框式结构的特点,不是任何词或者短语都可以进入该结构,因此进入此结构是有限制的,同以上一样这里只讨论单音节词。

(10)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三国演义》)

(11)这个来的却是蔡小娘子,怎生恁地走得慌?(《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

(12)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老舍《四世同堂》)

每次上课的时候,彭亮都是静静的听着,连有人咳嗽他都急得慌,生怕漏走了一句。(《铁道游击队》五十年代小说)

一天,他实在闷得慌,乃决意进城去,在海淀下了汽车,找了一个小饭馆,拣了临街的一张小桌子,坐在长凳上,要了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自斟自酌,不由又想起在江南的生活,情动于衷,从袋里摸出纸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我的南方》。(《朱自清传》)

师要是有意和孩子过不去还是真气得慌,有时候他被天赐气得吃不下去饭。(《牛天赐传》)

这么早就有客人好几天不见,问候一声:“忙得慌,过两天找你,说不定有好消息”。(《石榴图》)

这使他憋得慌,可是到底还比和富善先生针锋相对的舌战强一些。(《四世同堂》)

可是一个敌人也没有打中,只不过是把伪军们吓得慌忙卧倒了。(《烈火金刚》)

做道搂得慌呵,你好素觑咱,多管是饿得你个穷神眼花。(《西厢记》)

以上这些有一小部分是古代汉语里面的,大部分都是现当代汉语的,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的这种结构基本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在保留古代汉语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又延伸了另外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中的例子,它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情感色彩(消极色彩),说话人内心不耐烦的情绪等等,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它也就越来越多的词汇化,变成了一个凝固的整体,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闲得慌”为例,它表示的意思是,第一,表示“闲”这个动作行为的程度,第二,由这个动作行为引申出说话人自己内心烦躁、不得劲的心理,自己无所事事,有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在古代汉语中“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现代汉语中这个意思正在逐步的消失,并不是因为很闲,所以很慌的意思,可以看出整个结构已经慢慢凝固,成为一个整体,跟之前的述补结构已经截然不同,所以本文把它作为一种框式结构来处理。认为它有以下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1 0)、(1 1)。2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如(1 2)、(1 3)、(14)等。3表示一种消极的感情色彩,透露出说话人厌烦的情绪。4大部分表示不如意的意思。5逐渐词汇化、凝固化,成为一个整体,不同于述补结构。6这种结构可以与框式结构联系在一起,可以看成一种可以替换部分成分的固定格式,具有高度的凝固性,现在汉语中用的越来越多。或许随着汉语的发展它还会有更多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本文暂不做过多的解释,希望对这方面可以做更多的研究。

七、结语

本文通过“V得慌“结构的来源、发展,分析了它的用法和意义,并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把它作为了一种框式结构,认为它符合框式结构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固定结构来处理,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它到底能不能看作一种框式结构,在框式结构下又该怎样处理,这是我们需要继续讨论的话题,本文仅讨论了出现在”V“位置的单音词,双音词暂不做讨论,但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方向,希望提供一点有益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蔡丽.“V+得+C”结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3):82 - 89.

[2]曹秀玲,“得”字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延边大学学报.2005(3).

[3]董宁,带“得”字的述程结构和述状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D].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高光新,動词“得”的语法化历程[Jl.宁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6]关键.“V/A得慌”的语法化和词汇化[J].南开语言学刊.201(1).

[7]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D].商务印书馆.2001.

[8]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

[9]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

[10]邵敬敏、周有斌“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11]邵敬敏、丁倩,说框式结构“想X就X”[Jl.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