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揣敬畏把课上

2019-07-31颜林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敬畏生命课堂

颜林忠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改,唤醒了校长,师生也觉醒了。有些教师就扛着“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大旗,放开一切顾忌,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把教育引入了偏离的、迷茫的途中,干着“随性教学”的事,导致教育越位、失位。

教育是一场负重前行,是深埋在师者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尚事业,教育的过程是对生命的礼赞。因此,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不能信马由缰,而应该有敬畏之心,敬畏教育、敬畏课堂、敬畏学生、敬畏知识。

一、教师要敬畏课堂

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课堂是教师职业的主阵地,它承载着太多的职责与担当,是神圣之地。敬畏教师这一职业,就是要敬畏课堂,对课堂教学抱有虔敬的态度应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敬畏课堂的老师,每走进教室,都是带着一份敬仰,一份虔诚,十分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课前精准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拔高目标,也拒绝高谈阔论。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有一次回母校讲课,三天的课,竟然写了七天教案,前前后后准备了一个多月,他还担心讲不好。著名教师黄爱华说过:“要想课堂精彩深沉,课前必须精心预测。”为了上好《圆的认识》这一课,他用了一个月去打磨。一天,在骑车回家的路上因专注地思考课堂的一个练习设计,他竟撞到停车场的栏杆上,摔了个人仰车翻……大师们敬畏课堂,认为课堂是神圣的,容不得马虎,否则就对不起学生。翻开教育史册,大师们无一不是敬畏课堂的典范,事迹令人动容。三尺讲台,笔墨人生。有了敬畏之心,心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就有了规范。一位拥有敬畏之心的教师,面对工作,应该谨慎、严肃、一丝不苟。对课堂充满敬畏,也是对自己的促进,这应是教师必备的品质。将每一节课都视为全新的挑战,将每一堂课都视作自我的超越。对课堂的敬畏,需要我们敬业、精业,时常审视师者的角色、责任和使命,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怎样做会更好?”常思索、常反省工作行为:教学准备是否充足?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教学氛围是否和谐?教学手段是否实用?……

教育是慢工程,不是做应景文章。教育是人的事业,不是物的工程。敬畏课堂的教师,会特别尊重教育规律,视课堂为神殿,心怀虔敬,穷其一生,穷其所有,默默奉献。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不拔苗助长,也不急功近利。教室不是自由市场,教师不应挖苦学生,也不應体罚学生。敬畏课堂的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展开平等对话,思其所思,耐心聆听学生“拔节”的声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

二、教师要敬畏学生

一名怀有敬畏之心的教师,面对孩子,要如艺术品爱好者一般欣赏和爱护自己的珍品,对学生悉心呵护、悉心照顾。德国著名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说过:“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学生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是正在成长的具体、鲜活的生命。敬畏学生,教师就要承认个体的差异,宽容生命的多元,爱护个体的独特,彰显个人的智慧,发掘孩子的潜能;学生是有尊严的,他们渴望尊重,希望进步,期望成功……这些都需要教师维护生命的尊严,满足生命的发展需求,促进生命的快乐成长,助力生命的完美展现。

(一)敬畏是平等之上的无尽关怀

学生虽年小,可塑性却很强。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更有创造力。就连毛主席也不得不承认:“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敬畏学生,就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促使其人生更精彩、更完善,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所谓“意愿”对他们的人生大加改造。教师要以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需要变成工作的最大动力源泉。具有平等思想的教师,能够想学生之所想,不给学生乱扣帽子,不讽刺挖苦学生。相反,他们总能用师爱去面对困难,化解矛盾。作为教师,关怀学生,就得像母亲一样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他们成为朋友。爱学生,就要像母亲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那样,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教师有了深厚的爱生之情,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育(爱)。师生相遇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教师应倾其所能,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助力、加油。只有把不同差异的学生放在平等的天平上,给予无私的关怀,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个学生,才会使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要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学生,常与他们拉拉手,并抚摸抚摸孩子的头,让他们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下一个瓦特、下一个牛顿、下一个爱迪生,就有可能出自我们的课堂。

(二)敬畏是尊重之下的细心扶助

敬畏学生,就要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学生。既要尊重他的人格,也要尊重他的个性。教师要以敬畏之心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孩子们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教师去精心呵护,呵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精神健康。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学生,找出每个学生潜在的优点,新的生长点。知识的学习,不仅取决于孩子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训斥、鄙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帮扶和教育。课堂上要想到他们,把较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回答,让他们表现,而不是将其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默默无声”,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心。课后,教师也要主动关注他们的学业完成情况,给予个别辅导,鼓励他们自己多思考,力争独立完成。批改作业时,学困生的作业要当面批改、精批细改,还要帮助学生找出错因,加以改正。讲评作业时,同样要想到学困生,哪怕只有点滴进步,也得充分肯定。同时,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随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动态,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化解他们心中的坚冰,才能唤起他们生命中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

都说“误谷误一季,误人误一生”。教育的失误是世上最大的失败。教师需要敬畏学生,并且要有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使命感。

三、教师要敬畏知识

人类依靠知识的叠加、传播及更新,从蛮荒走到了文明。假如没有知识的叠加、传播和更新,那么我们还将生活在“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状态中。因知识的助推,社会的巨轮才能不断前进,人类的文明史才得以不断书写。因此,我们理应对知识充满敬畏。牛顿曾说:“在宇宙的奥秘面前,我只是一个海边拾贝的儿童。”可见,牛顿对知识的谦卑和敬畏。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自然更应该敬畏知识才是。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貌似与时代“脱轨”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思想在“转变”:“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孩子你太偉大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观念)屡见不鲜,更多的人是在求多求快求全求好。“合作学习”“电教演示”等“时尚”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万事皆有度,学习也亦然。拿“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来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教师的教学是轻松的”,教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个人喜好的方式参与活动,看似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可现实是,大多学生随意舍弃学习内容、避难就易……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自由与热闹”。教师放弃自个儿的“首席”角色,让学生去“自主”,成为旁观者,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成了“自由学习”。

开放的课堂不等于放开课堂。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如果教师都不考虑实际学情,在孩子还没有掌握一定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自觉性时,就放手让他们做“自由体操”,这无疑是在建构空中楼阁,看到的只能是美丽的海市蜃楼罢了。

习总书记说过:“教师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传播知识就要敬畏知识。敬畏知识就是要热爱知识、向往知识,对知识怀有谦恭的态度。敬畏知识就要积极获取知识,不断伸长知识的长度、拓延知识的宽度、发掘知识的深度。敬畏知识就得严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容不得有任何伪科学的存在。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引路人。教学过程始于解惑,还应发展到新的起点上的反思、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应当是把学生从一个知识高地带向另一个知识的制高点,而不是“随意学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么简单。

不难发现,近年来很多课成了博彩的舞台,课堂上声、光、电齐上阵,小组讨论、动手操作齐欢乐。看似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学生又一次成了教师“表演”的配角。每一种鲜花都要等待属于自己的最佳时节开放,知识的传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敬畏知识,要尊重教育规律,要严谨、要科学;不可似是而非,不能模棱两可;不武断,不凌人。要敬畏就必须理性。人生不是短跑,是一场马拉松。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学习需要夯实基础,不得拔苗助长;学习需要务实渐进,不得浮于表面。大道至简。无论教学披上什么新包装,“务实”“求真”还得是它永恒的主题。教师要摒弃形式化的东西,让课堂“安静”下来,“干净”起来,那些喧宾夺主的做法,应当予以摒弃。

敬畏知识,让我们变得博学;敬畏学生(生命),让我们懂得尊重;敬畏教育,让我们懂得教育的庄重与神圣。懂得敬畏,会让教师变得成熟起来。

猜你喜欢

敬畏生命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些敬畏
敬畏先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