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一条通往美的路径

2019-07-31马红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儿童诗诗性校长

马红芳

几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校长王洪珍总是扎一个烫得蓬松的马尾,每次看到她,总感觉她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眼中总是闪烁着童真,似乎总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这可能与她经常写诗、喜欢想象有关。

在“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研究中,为了加大师生的阅读量,各地学校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而文化路小学在王洪珍的带领下,从儿童诗入手,以“涵养儿童诗性、开启智慧人生”为教育目标,建构了儿童诗性课程体系,通过大量阅读儿童诗、师生大量写作儿童诗,帮助孩子提高想象力、理解力,让孩子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在儿童诗的教学与写作中,文化路小学找到了一条通往美的路径——诗性教育。

想象最美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詩的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诗性智慧,会想象、擅类比、重直觉、追求万物平等,这与儿童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非常相似。而诗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想象既符合儿童的思维本质,又是可以训练的。

早在2011年7月建校伊始,文化路小学就在山东省率先开设了儿童诗课程。王洪珍给全体家长发了一封信,承诺校长会给孩子们修改每一首诗,很快,孩子们的诗像流水一样注入她的邮箱。她一边给孩子们改诗,一边编辑《春芽诗报》。有300多首童诗作品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世界论坛》等报刊上发表,这每一首诗都是王洪珍校长亲自审改的。现在,文化路小学的语文老师人人会上童诗课,多数孩子会写儿童诗。

不仅指导孩子们写诗,王洪珍自己也写诗,在近千首诗歌的创作实践中,她越来越认清了诗的本质,她说诗必须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诗是自由的艺术,它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2019年3月,诸城市2018年招录的三百多名新教师在认真地聆听王洪珍校长的讲座《认识思维——诗性与理性》。王校长说,想象是人的本能,想象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文化,它的本质是让思维超脱于客观现实,进入一个主观的创造世界,它的方法是拟人与比喻。王校长以二年级(7)班董润洁同学的诗“喇叭花是一只小钟/风儿敲一敲/蜜蜂像个小和尚/嗡——嗡——嗡——/念起了经”为例,现场指导年轻老师们写诗。

她说抓住想象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不论是古诗词还是儿童诗的欣赏,都要把握一个主旨:欣赏想象——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为什么这样想象,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文化路小学六年级小学生王凯璇的“夜空/用一块黑色的幕布/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却又责备月亮和星星/不该说出他的行踪”。古诗和儿童诗中都有超乎寻常的想象,这种独特的想象无不令人陶醉、叹服。

2018年5月,入职不到三年的张鹏飞老师要在潍坊市“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上展示一节寓言阅读课,王校长建议她先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懂得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能力,深入理解寓言的基本表达形式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辟喻这种表达方式,这和诗性思维的类比、隐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中国先秦诸子散文中会大量地运用寓言。张鹏飞老师用这些问题将孩子的关注点引向寓言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背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公开课获得了成功。

就这样,由儿童诗这门校本课程的构建拓展到更多的课程门类,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文化路小学实现了“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的办学设想。

逻辑最美

王洪珍校长非常重视师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她认为,每一个学科的深度理解都需要逻辑能力,每一次深入分析都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说想象力的培养将老师和孩子们由现实带入了个别的、感性的世界,让他们习惯了诗性思维;那么概括力的培养则带领老师和孩子们从现实进入了普遍的、抽象的世界,让他们学会了理性思考,使思维更加准确、更加深刻。

王校长认为,帮助孩子掌握概念式思维对于理性地认识世界非常重要。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中,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本身就是基本概念,每个专题中的人文主题如历史、英雄、艺术、观察等是跨学科概念,语言要素如概括文意、叙述方法则是学科概念。理解了人文概念和语文要素概念,也就理解了单元的目标,将单元的人文概念、语文要素概念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解构,细化为更加具体的小目标,落实到每一篇阅读材料、写作、口语交际、园地中去,就能完整、立体地实现单元目标了。比如,六年级语文老师一起研究上册第四组的基本理解,将单元的人文主题“保护资源”和语文要素“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分解到每一篇文章,分别为:通过第一篇材料《只有一个地球》理解资源是有限的,通过抓关键词“渺小、有限、只有一个”把握主要内容;通过第二篇材料《鹿和狼的故事》理解人类干涉自然状态会破坏资源,通过猜想、验证故事的结局把握主要内容;通过第三篇材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理解人们对土地等资源的深厚情感,通过抓观点、找论据把握主要内容;通过第四篇材料《青山不老》理解人们保护资源的行动,通过体会人物品质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作为一种基本的阅读策略要贯穿在每一篇文章的阅读中,阅读教学中也要结合实践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多思考应如何行动。

文化路小学通过隐喻教会孩子想象,通过概念教会孩子抽象,从而帮助孩子涵养诗性和理性思维,也找到了一条在“语文主题学习”过程中以阅读促成长的可行路径。

成长最美

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从改变思维入手。文化路小学将诗性分析为诗性智慧、诗性情感、诗性品格三个方面,既培养诗性又培养理性,让学生成为和谐、完整的人。

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引进了“理解力”课程框架,老师们自主研发主题式、综合性课程。 理解力课程,让孩子们更善于观察、实践,也喜欢沟通、参与。

此外,学校进行了儿童自治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海选学生干部、公投管理规则,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成立学生法院。二是实施儿童自治班级,自订班训、班规、班级愿景,建设完美教室。

从教室物资、班级菜地到学校饮水机、操场的管理,从班级“一日常规”到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都由孩子们自己操办。进行社会大课堂、进行校外考察,拿着介绍函去联系接洽的是孩子,举着相机搜集资料的是孩子,制作课件进行展示交流的还是孩子。自治管理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加自由。

一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一方面,王洪珍同步思考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养成哪些教学习惯,具备什么教学素养。

姜晓丹是2015年参加工作的青年语文老师,王洪珍带领骨干教师给她量身拟定的学习内容有:如何确定课型、划分课时、确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每种课型的基本结构……教研组为姜晓丹配了师傅,从师傅到教研组长到校长,都经常去听她的课。一个月过去了,这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老师迅速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范,达到了合格老师的标准。

青年教师的成长激活了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老教师们在研究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知识体系……新教师走向成熟,成熟教师形成特色,骨干教师形成品牌:王洪珍的教师团队实现了集体共进,形成了坚强有力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当学生和教师像青草一样蓬勃生长的时候,校长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呢?翻开王洪珍4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校园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图画般展现了出来。在《一弯腰之间》,王洪珍感慨:“相对说教,文明更需要示范。教育是‘做的艺术,把文明做给孩子看,孩子就文明了。”在《关于口香糖的信仰》中,她发现:“改变行为要从改变价值观、改变信仰开始。”

学生、教师、校长,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在诗性教育引领下,获得了可持续的成长。

教育如诗,人生如诗。勤奋务实的王洪珍,带着美丽的眼睛发现世界,领着可爱的小手创造未来。在诗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王洪珍找到了一条通往美的路径:发现诗性,培养诗性,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儿童诗诗性校长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论校长的修养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