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如何实现高效阅读
2019-07-31陈绮云
陈绮云
2016年2月,我任教的学校加入了“语文主题学习”研究的行列。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毫无疑义地成为了实验教师。刚开始接触“语文主题学习”时,我觉得,现在学一本语文教材学生还学不好,如果只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学完教材,那岂不是天方夜谭?对其提出的教材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阅读量更是持怀疑态度,认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历经两年多的实践,我彻底认同了“语文主题学习”提出的理念和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着。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名语言教师,必须认识到阅读在母语教学中的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教材,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视野是很狭窄的。作为语文教师,“教教材”不是工作的全部,还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练习,拓宽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去阅读更有意义的书籍。要想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时间成了最大的问题。如果还是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那阅读只能成为空谈。那么,面对剧增的阅读量,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多阅读?
一、转变教学模式,还学生阅读时间
虽说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多年,但只要你走进课堂,还是会发现很多教师还在进行着“填鸭式”教学,教师支离破碎地讲解,使得很多美文被生生肢解,被剁成一个个看似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整节课就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课堂也就成了“你问我答”的演绎之地,本该让学生品读的经典,却成了思想教育的范本。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我国的教育制度——唯分数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样也透露着一个信息:课改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正因为课改理念没有吃透,因此在行动上自然就难以落实。如果学生想要在九年制的小学和初中阅读总数不少于1000万字的话,就必须扭转现有的课堂模式,放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必要压缩讲话和训练的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要想课堂有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在文本教学中,要大步设问,一课一得,创设氛围,让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自主识字,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乃至提升自己的整体语文素养。
如:我在教《梅花魂》一课时,精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小组讨论后汇报:文中写了多少关于“梅花”的内容?(板书)
2.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齐读:你知道了什么?
(2)延伸首尾呼应的习作写法,教给习作技巧。
(3)找出描述祖父最喜欢梅花的文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个设计,着重于通过大步设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去解决课后问题。而学生在自己找句子体会过程中,明白了祖父那颗炽热的爱国心。
又如,在教《鹿和狼的故事》这篇略读课文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罗斯福总统做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给森林带来什么灾难?
3.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学生解决了问题,课文也就读懂了,余下的时间,我让学生阅读相关丛书内容。
二、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产生爱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爱阅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母亲为了培养在外国学校读书的孩子喜欢阅读,当这个孩子第一天从学校拿回一本薄薄的书本,只花几分钟就把这本简单的绘本读完时,这位母亲说:“孩子,书里讲了什么啊?”孩子说:“几只动物,有鸟啊什么的。”妈妈问:“你要不要给妈妈读一下啊?”孩子问:“为什么?”妈妈说:“因为妈妈很喜欢听你的声音,好好听哟!”孩子高兴了,答应给妈妈读书。妈妈听着孩子脆生生的声音,心里甭提有多美!妈妈对孩子说:“嘿,你可以给我读书,读得那么好,真的很有能力!”小家伙受到鼓励,立刻又读了一次给妈妈听,还说明天从学校带一本内容长的书回来读给妈妈听。就这样,慢慢地这个孩子爱上了读书,而且朗读得字正腔圆。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因为给妈妈读书,得到妈妈的鼓励,继而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同样,对学生来说,只要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动力,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阅读的习惯。我想现在语文教师所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鼓励,吝啬于对学生的赞扬,总认为学生的表现不如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教师的评价而丧失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不吝赞扬,让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不会因为教师的评价而消减外,还要有激励的手段。
曾经一段时间,我现在任教的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十分淡漠,每次布置阅读任务,能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虽然我不断地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学生的兴趣就是提不起来。正在我苦恼不已时,一位同事给我支招:给点小奖励,哪怕是一根小小的棒棒糖。长期以来,我都认为奖励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会有效,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之会不屑一顾。但听同事说这个招数她任教的班很受用,阅读兴趣也一直高涨,于是,我也学了这一招。嘿!还真有效!自从用了奖励,班上的孩子阅读丛书的积极性高了,参与“一米阅读”平台的人数也多了。
在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哪怕只有十分之一,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以期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减。
班上的一个男孩,姑且叫他为小代吧!他的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性也很高。每次課文的阅读,他的速度是很快的。凡是有关阅读回答问题的,他都是第一个举手,可是他的回答常常都游离于问题之外,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为了保护他那种参与积极性,只能对他的参与给予表扬,而对于答案,则只能让他听其他同学的了。可能我这种做法没有令他反感吧?所以,他依然快乐地阅读,阅读兴趣丝毫没有因为回答问题正确率不高而消减。
三、寓教于法,使学生会阅读
为了引导小学生会阅读,我觉得教师应该从教材入手。现在小学使用的教科书本身就是典范,因此我们在教授课文时,应该抓住文本中的切入点进行指导。此外,教师要做相应的阅读推荐。在推荐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因为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可能是高效的阅读。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下学期有篇课文叫《冬阳·童年·骆驼队》,授课结束后,为了让学生了解林海音,走进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了《城南旧事》中她不愿上学而被父亲责打的片段。看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便把余下的时间给了学生阅读电子版《城南旧事》,直到下课。课后我让学生借阅这本书,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除了推荐《城南旧事》外,我还向学生推荐高尔基的《童年》,让学生阅读外国名著。
此外,鉴于班上学生人手都有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于是我常常进行师生共读“语文主题学习”系列丛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在课堂教学阅读延伸中进行的,也有在专门的读书时间中进行的。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弥补了教科书的阅读不足,而且弥补了学生阅读的缺点。此外,我还在班上开展共读一本名著活动,通过读书分享,畅谈书中情节,引起学生阅读兴趣;要想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长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我常常在班级群里发一些亲子共读的文章,倡议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以此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养成阅读好习惯。我建议在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竞读、赛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必要时进行家庭故事大赛,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这样一来,孩子阅读的势头自然而然就旺盛了。
四、寓教于活动,使学生多阅读
培养了兴趣,教给了方法,教师每天可以组织十分钟的阅读课,举办比赛,并以个人或团体为基础进行阅读比赛,以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学生喜欢的读书形式,让学生爱读,乐读。在阅读中,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当然,语言意识的培养首先取决于阅读,但也有必要进行一些有趣的培训。我认为这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如阅读古诗词和散文、文本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发展关联和想象能力等。我觉得只有语文教学朝这方面发展,才能教会学生。我最常用的就是让学生背诵经典名家名段。
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时,第一单元既有文言文名篇,也有名家名篇,属于典型的美文荟萃。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专注于让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理解真相,当然,这种阅读应该是分层次的。如我在教《文言文两则》时,是这样要求学生读的:
第一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第二次:再读,读出节奏。
第三次:读给学习小组成员听,读出节奏和语气。
这样的朗读训练,层层递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以后的朗读就乐此不疲了。
但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课堂上发言时大多保持沉默,即使举手发言,声音也是非常小的。这样的课堂状况,连最基本的“双基”都难以落实,别说拓展阅读了。为了达到上面所说的朗读效果,打破课堂沉闷的僵局,我可谓是绞尽脑汁:我问生答;课前2分钟,给学生直播新闻;让学生结合一些人,以交谈、舞台剧、演讲或辩论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在这些方式中,我发觉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述说,参与度是最高的。因此现在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让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总结发言。当然这代表是轮流充当的。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堂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多,發言的人数也明显增多,而且发言时的声音响亮,大方得体。
所以说,要在课堂上实现高效阅读,还是有法可依的。我校的“语文主题学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阅读资源,也在教学方法上给了教师很多有益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