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2019-07-31杨正宏蒋虹静
杨正宏,蒋虹静
重庆市东南医院胸外科,重庆 401336
在近几年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微创技术得到应用,其腹腔镜和内镜技术在被应用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保证临床应用效果的发挥[1]。在该文中,将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9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方式将其划分成两组,命名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
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9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34.23±2.12)岁。胆总管直径(1.35±0.34)cm,结石直径(1.24±0.73)cm。
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8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34.24±2.13)岁。胆总管直径(1.36±0.35)cm,结石直径(1.25±0.74)cm。 纳入标准:患者均通过影像学诊断。该次研究征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慢性胰腺炎、肝内胆管结石。通过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的比对分析,发现其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LC与LCBDE术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保持仰卧位,给予常规的四孔法施术。在肚脐下缘作1 cm切口,对其穿刺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其中,压力在9~15 mmHg,并给予腹腔镜和腔镜操作器械。使用腹腔镜对患者进行探查,加强诊断工作的实施。利用胆囊钳抓起胆囊,将胆囊和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相互分离,暴露胆囊动脉、胆囊管和胆总管等[2]。钛夹夹闭、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将其切离后,按照顺逆方向,通过电凝钩实现胆囊的完整剥离,给予胆囊床电凝止血,促使胆囊有效取出。解剖完成后,将暴露出胆总管,给予细针穿刺后,会将胆总管的前壁切口1 cm。还需要使用石钳将结石取出,插入导尿管后,使用0.9%NaCI给予反复冲洗。还需要使用胆道镜对取石网篮取出,观察胆管内结石,保证胆囊镜都能顺利进入到十二指肠中,也可以吸收线缝合。在注入T管后,注入0.9%NaCI无漏后,也可以将小网膜孔放入到腹腔引流管,将二氧化碳排出,加强缝合和戳孔[3]。
对照组:LC与EST术治疗。患者需要静脉麻醉,保持侧卧。经口插入到十二指肠镜,确定出十二指肠乳头位置。期间,先对乳头进行逆行胆管造影,分析出结石位置、数目和大小等。还要利用电刀将乳头括约肌切开5~15 mm,在内镜下使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还要给予胆管造影,分析其是否存在结石残留,并留置鼻胆管引流。在3~4 d,给予LC术,在手术后的2~3 d,拔出鼻胆管[4]。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详细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在对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进行比对分析中,要对患者的治愈情况、结石残留情况以及复发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1.4 统计方法
在该次研究中,所有的信息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手术指标分析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对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分析(±s)
组别 手术时间(m i n)术中出血量(m L)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 9)对照组(n=4 9)t值 P值9 4.3 2±1 3.2 2 2 0 3.1 1±1 2.3 4 4 2.1 0 9 8 0.0 0 0 0 1 5 6.7 3±1 8.3 2 4 4.2 4±8.4 2 3 9.0 5 4 5 0.0 0 0 0 9.3 2±2.4 6 1 5.4 2±5.3 1 7.2 9 6 4 0.0 0 0 0
2.2 患者的结石清除率
观察组:治愈患者45例,结石残留2例,复发2例,结石清除率为91.83%;对照组:治愈患者34例,结石残留7例,复发8例,结石清除率为69.38%。两组比对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 1,P=0.004 9 <0.05)。
3 讨论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下,随着微创手术水平的提升,腹腔镜技术和内镜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5]。当前,使用LC与EST术和LC与LCBDE术治疗。LC与EST术治疗能避免T管放置带来的并发症,但是,还需要进行两次的麻醉与手术、放置鼻胆管工作等,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不断增加。同时,该治疗方式也会带来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并发症。所以,这种手术方式适合应用到小结石、术后复发结石中。LC与LCBDE术治疗仅仅需要一次性手术,会维护好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反应也会有效降低。在手术执行过程中,通过胆道镜的使用,给予探查和取石,也会降低结石残留率,减少实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在该次研究中,为9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提供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发现在一次性清除率较高。不仅存在LC治疗,还需要联合LCBDE术治疗,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医院设备和条件等,加强个性化治疗[6]。
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提供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期间的创伤较大,术后存在的并发症较多,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LC与EST术和LC与LCBDE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发挥的创伤都比较小,机体受到的应激小,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好。尤其是LC与LCBDE术治疗,通过纤维胆道镜,能对患者的病变位置进行详细探查和给予精准化操作,也能发挥一次性手术,实现胆囊的切除和胆总管结石的清除工作。LC与LCBDE术治疗不需要将胆总管切开,不需要给予T管的放置,患者面对的痛苦比较小,会有效维护好患者的胆道生理功能、解剖结构等,特别是将其应用到高危、高龄以及下胆道下端开口比较狭窄的患者。使用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发现各个观察指标的检查结果非常接近,LC与LCBDE术治疗会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所以,要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结合患者的操作程度等,科学选择手术方式。还需要予以正确的方法,对开腹时机全面分析,会降低疾病并发症,也会维护好患者的生命安全[7]。
LC与LCBDE和EST术由于未进行胆总管切开勘察,不需要对T管引流进行放置,会避免长时间对T管引流,促使病情的观察和换药,避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该手术方式也会减少胆汁造成的低钾、低钠情况,避免电解质紊乱,以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手术过程中,腹腔内脏受到的干扰也会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快,避免肠粘连、肠梗阻情况的发生。EST术为一种发展成熟的微创治疗方式,但是,其并发症也存在。尤其是出血、穿孔症状等。当前,EST术被广泛应用到年轻患者中,发生的复发结石最为常见。两种手术方式结合使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工作经验、设备条件等,选择出适合的治疗方式。对于胆道残留结石问题,需要对T管者胆道镜取石作为要点,存在一次性手术。对于年轻的患者,在实际治疗期间,结合患者病情、结石的大小和数量等,避免其感染情况的发生。在陈高飞,芦小龙,李剑辉等专家研究中[8],对56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中,结果证实,LCBDE+LC组手术时间 (183.9±15.8)min、术后肛门排气用时(21.2±3.7)h 和 ERCP/EST+LC 组 (215.3±22.5)min、(20.6±3.1)h,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和该文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94.32±13.22)min、术中出血量(156.73±18.32)mL、住院时间(9.32±2.46)d 指标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 (203.11±12.34)min、 术中出血量 (44.24±8.42)mL、住院时间(15.42±5.31)d 指标对照一致。
综上所述,在现代微创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和发展下,外科医生需要对各个微创化器械进行熟练分析和掌握,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康复治疗。也要结合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创伤小、美观以及术后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的手术方式。同时,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在真正意义上,才能体现出微创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