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以东谈中国民族打击乐教育的“锣鼓经”

2019-07-30尚永娜

音乐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王老师

尚永娜

王以东教授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民族打击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内著名的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民族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两会会长。近日,他在北京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做了一场“节奏与打击乐教学”的师资培训。他根据不同学段设计出不同的互动方式带领老师们体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学员思维活跃,讨论氛围热烈,受到了一线音乐老师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好评。在培训活动结束之后,笔者采访了王老师,他向我介绍了自己的打击乐学习、教学经历,还讲述了 “中国民族打击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专业成长道路:从山东艺校到中国音乐学院

王老师1981年从山东艺校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真贵、方国庆等老师学习中西打击乐演奏,1985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复院以来的首位打击乐专业教师,担任器乐系打击乐专业主课与共同课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舞台演奏的艺术实践,1995年,王老师调入中央乐团工作,次年考入新成立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工作,2000年,他又回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用他自己的话说,五年在交响乐队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等于又读了一个大学课程,这对他今后在学校的打击乐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交”工作的五年中,王老师作为中国交响乐团打击乐副首席、华夏室内乐团演奏员以及华夏民族乐团独奏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艺术表演活动,出访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践经历都多不胜数,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这使王老师逐步形成并树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提高了对舞台的把控力、对作品的理解力以及与乐队的配合度,也使他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解决现场演奏中的突发事件。面对民族打击乐的传统作品、新作曲目,演奏家该如何呈现作品的内涵?如何成为一位真正的民族打击乐传承者?在实践中,王老师在充分尊重作曲家创作的基础上,不仅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将作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听众,同时,他又根据自身的演奏经验、文化素养赋予作品新的理解,从自己的视角去重新诠释作品,使作品获得新的生命力。能够对作品注以新的生命,是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便是为何王老师的演奏风格能够与众不同、教学风格也富于独特个性的原因。

这些专业院团演奏经历,不但是王老师自己的宝贵财富,而且还可以直接启发教学,使学生受益。在他从国家大剧院回到教学工作岗位上之后,对打击乐专业课程、尤其是面向不同专业开设的节奏与打击乐训练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调整与改革。他认为以前有很多不太重视的问题,其实应作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基础节奏、节拍方面的练习,复合节拍、较复杂节奏和多声部节奏的练习,在乐队中如何看指挥,如何听其它聲部并与之很好的配合,较长时间的休息之后如何根据提示声部准确进入,视新谱时如何在指挥的带动下准确视奏等……”这些都是在演奏中比较实际的问题,具有较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对指导学生主科学习和参与合奏的基础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授人以渔:重视课程、教材和教法体系建设

中国民族打击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乐器种类繁多,乐种、乐曲丰富并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奇葩。相对于中国器乐艺术教育的博大精深,中国民族打击乐演奏专业在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作为独立专业设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定位与培养方向,即一方面继承中华传统打击乐演奏艺术之营养,另一方面借鉴西洋打击乐的演奏艺术之成分,以培养中西兼顾、全面发展的民族交响乐队的演奏人才以及具备一定教学、创作、理论研究能力的中国打击乐专业人才。王老师介绍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打击乐艺术在创作、演奏、教学、科研、乐器制作以及传承与发展等诸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但在中国民族打击乐理论研究、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一直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学体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至今显得十分被动,当然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口传心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内容和教学规范。在教学曲目方面,无论是传统乐曲还是创作改编的乐曲,在教学应用中同样缺乏规范和系统。目前,在我国各主要音乐院校中,上海音乐学院与四川音乐学院分别将打击乐从原来的系部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以打击乐专业为主的现代音乐与打击乐系。对于一所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民族打击乐专业而言,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培养目标的需要;对于民族打击乐艺术自身的传承而言,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是民族打击乐传播和普及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的教学建设与学科发展,遵循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方向与特色,那就是结合“建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确立中国民族打击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掌握较全面打击乐演奏能力又能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的多面手”,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专业教学方面,制定了中国民族打击乐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与完善课程体系,在传统课程基础上拓宽了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不但确立了将大堂鼓、排鼓、板鼓与相关铜响器以及新疆手鼓等乐器科目作为个别专业课必修内容,还辅以西洋打击乐专业主要内容配合进行专业主课教学。王老师还开设了代表性民间锣鼓和戏曲锣鼓及打击乐重奏课程,对学生进行把握传统乐种风格、了解与掌握不同传统打击乐演奏形式的合作与配合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西方音乐中重奏意识的能力,充分体现与强化打击乐专业集独奏、重奏与合奏,民间传统锣鼓与戏曲锣鼓和世界各地打击乐艺术多元结合、交叉呈现的特点。

高等音乐院校不仅是组织教学、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科研工作也必不可少。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优化学习的前提。只有在系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方向、保证质量,学生们才能够发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只有在具备系统教材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建构系统的教学体系。许多表演专业的老师囿于专业局限性,对于科研工作望而却步,然而王老师却迎难而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打击乐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当下民族打击乐学科专业学习使用的教材有李民雄编著的《中国打击乐》、李真贵编著的《打击乐曲集》、李真贵、陈佐辉编著的《潮州锣鼓大鼓演奏技法》等。但这些教材对于一个专门的学科来说,还远远不足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于是王老师毅然担任起了《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的编写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陆续出版了五本,分别是《大堂鼓节奏与演奏手法训练》、《大堂鼓滚奏与演奏技法训练》、《排鼓音位与节奏训练》、《板鼓节奏与演奏应用训练》、《新疆手鼓节奏与演奏技法训练》。他还在多年的繁忙教学和演出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积累了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经验与能力。他主持完成了多项北京市科研项目,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创新团队”中承担子课题“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的创编任务;独立完成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中国传统锣鼓乐种演奏技法与当代教学应用研究 》;参与完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大型国家课题项目《华乐大典》(打击乐卷)的编纂工作,担任执行副主编等等。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
有趣的动物
中国音乐学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规划
打击乐“打”出一片新天地
陈少伦 中国打击乐擎旗者
“The Opera Among the Operas”: A Review on Mozart’s Masterpiece Don Giovanni
浅谈贵州花灯打击乐人才的现状与培养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打击乐国际“论剑”开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