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精准性的策略
2019-07-30梁健
梁健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深刻认识化学课程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关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教师的自身素养、课堂教学的精准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精准即精确、准确,必然要精心准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就要先精准了解教学对象,然后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化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呢?
一、精准进行学情分析
在备课前,教师首先要精准了解本班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学习差异性,预测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可能遇到的疑难点,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谈话法、小组统计法、练习诊断法等进行了解,其中比较好的做法是课前练习诊断法,直接明了,既能精准了解班级的共性问题,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个体的情况,从而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以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为例,从学生知识结构看,已经知道了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探究有机物组成的条件,但对化石燃料等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绝大部分教师会采用自主学习与反馈练习相结合,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感性认知,这样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内容空洞乏味,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实物、实验或视频素材等,使课堂内容丰满有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展示样品,让学生直观感知煤、石油及其化工产品;(2)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3)演示煤的干馏,学生结合煤的结构与组成元素猜想: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可能会生成哪些物质?直接燃烧煤可能会产生哪些空气污染物呢?(4)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煤的气化与液化;(5)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分馏与蒸馏的异同之处;(6)演示液体石蜡的裂化实验……
二、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现在课堂的教学目标,更多侧重基于学生学习角度而设定的学习目标,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设计过程中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特点置于课程标准的视角中去思考与提炼,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以苏教版教材中《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钠的主要性质”。学生已经知道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初步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捕捉实验现象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还有待提高,化学核心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我们来比较下面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见表1),表述1较具体地从三维目标分别进行了较高水平的阐述,存在的问题有:(1)将三维目标孤立开来,教学目标冗杂,教学时难以驾驭,最好能三维一体进行整合;(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提高了教学的要求;(3)“在体会、反思中提升核心素养”稍显空洞,具体要提升哪些核心素养,这在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精准地了解本节课要重点发展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具体又在哪里落实。表述2则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整合,分别从知识目标和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角度进行了具体阐述,可操作性较强,要重点培养哪些能力、哪些核心素养,在什么环节培养等都有具体落实,这样就与后续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了。
表1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三、精准整合教学内容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格与形象、人生态度与阅历等等對教材进行分析、选择和整合,进行再创造,基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并感悟教材内容,将个体的人生经验与社会阅历融入教学活动,将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并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建构与反思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与生成鲜活的教育经验,这些鲜活的教育性经验构成课程的一部分。重组整合作为高中化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从内容、到技术、到结构的重组,实现化学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考验着化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以人教版教材中《氨铵盐》为例。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引入课题后通过喷泉实验、“空瓶生烟”等探究氨气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铵盐的热稳定性和与碱反应,最后再探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这样设计将课堂明显划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时欠缺连贯性,整体感不强。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策略呢?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组与融合,整合成一个更合理的思路。可以先探究铵盐,将氨气的性质等内容融合在铵盐性质的探究过程中“顺带”进行,这样整合后,使课堂主线更明确,教学流程更流畅,整体性更强,当铵盐的性质探究结束时,氨的性质、制备等自然呼之欲出。
四、精准设计教学活动
4.1 化学好课的特征
(1)主题教学,整体性强。好的化学课已经从过去的传统知识型向主题教学型转化,这对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好的情境能够贯穿始终,整节课通过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层层推进,整体性强。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新知的构建、能力素养的提升。
(2)合作探究,注重生成。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素养的培养。但要注意课堂讨论多不等于合作探究学习好,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动辄组织学生讨论,有时问题一出来就讨论,优秀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多思考一会,必要时才组织学生讨论,否则只是低效率的闹腾。启发式教学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教师启发的节点,组织学生讨论的节点我觉得至少应该做到“不思不议,不疑不议,不异不议”,让学生思考并产生疑问或不同观点时进行讨论,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小组讨论也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合作探究则更多地强调分工合作进行探究,两者是有区别的。
(3)因材施教,活动充分。每节课设计的活动不宜多,一般2~3次,每次活动都要充分有效,活动不仅指向知识的生成,还指向能力素养的培养,一般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5分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时安排的活动很多,多数都是碎片化安排,不利于能力素养的培养,此时须将活动进行整合处理。
(4)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该精心设计,在什么环节发展什么核心素养要心中有数,让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4.2 教学活动的设计
结合化学好课的特征认真研究,再整合资料、网络等优质资源,就可以精准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了。下面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
4.2.1基于可呼吸的钠电池的研发
(1)情境创设
2016年9月2日,三星宣布全球禁用Note7,你知道怎么回事吗?引出锂电池。近年来,复旦大学团队又研发了一种新型电池钠电池。
(2)问题驱动
①科学家们为什么能从锂电池联想到开发钠电池?学生从原子结构考虑,发现钠易失电子,性质活泼。
②在这个钠电池工作时,钠变成了钠离子,那氧气得到电子可能变成什么呢?学生合作探究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③他们的研究成果于2012在《EC》杂志上发表,但至今钠电池仍未推广使用,可能什么局限?学生结合信息“在实际电池应用中,因为材料吸水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会增加规模化生产成本”,猜想并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④英国皇家化学会预言钠电池未来可能取代锂电池。你们觉得钠电池可能具有什么优势?学生了解探究钠的存在与制取。
(3)设计优点
该设计通过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系列问题,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整个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2.2 基于金属钠的工业包装要求
(1)情境创设
展示金属钠的用途,引入课题,从钠的物质类别,推理可能具有的性质,并结合钠的原子结构进行判断,再结合金属钠的工业包装要求,猜想金属钠可能与氧气或水反应。
(2)活动设计
①探究钠与氧气的反应
将1mL塑料注射器的针头部分切去,剩下的部分用作取钠器,这样可以较长时间观察到钠的银白色金属光泽,将一部分钠推出,对比观察与空气接触的金属钠表面变化的過程。切取一小块钠置于底部破损的小试管中,加热燃烧后,将试管连同夹子置于石棉网上,迅速罩上水槽,将产生的烟盖住。
②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小组合作探究钠与水反应,观察现象并进行证据推理,猜想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种类并阐述理由。
③设计实验检验生成的气体
学生设计钠与水的反应装置,并利用可燃性检验氢气(要求:钠块与水接触时,装置内尽可能不含空气;装置尽可能简单)。小组讨论交流拿出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再择优进行演示,让学生体验创新设计之精妙。
(3)设计优点
该设计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证据推理,得出现象背后结论的思维结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探究得出金属钠的性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精准驾驭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要进行精准的课堂驾驭,什么环节做什么,教师要心如明镜,语言表达准确无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所以教师有必要加强语言的修养。教学评价时也要讲究艺术,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之处……也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回答得如何?有没有补充或其他想法?”同时也能检查他刚才有没有认真聆听……可谓一举多得。精准地驾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控制好教学节奏,并不是具体到某时某刻该干什么,某一环节所需时间应该视具体实际情况而定。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要想更好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还要能及时进行精准的教学反思,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重点研究导致课堂出现不足的原因,将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处理,并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调整。长此以往,教师就能逐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习惯,提高综合教育智慧和能力,也只有经过这样反复锤炼后,教师才能逐步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思想型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滨海县獐沟中学)